宋玮:应对复杂形势 继续稳健基调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5月3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实现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表明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5月3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实现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表明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但是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特别是3月CPI同比涨幅达到5.4%,创下32个月新高,表明通胀压力有增无减,加强对通胀的管理仍为未来政策重点。 央行自从去年第四季度提出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以来,今年一季度,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2.0个百分点,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个百分点。从数量指标看,不同于去年信贷超常增长,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从价格指标来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步上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1%,比年初上升0.72个百分点。
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除对货币政策走向、工具使用及效果进行评价之外,还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首先,第一次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相关数据。CPI高企跟国内流动性过多密切相关,为了更为准确地考察流动性状况,去年年底央行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出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对金融结构及对我国总体流动性的影响。2011年第一季度报告中以专题形式对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进行了专门的释义和界定,并在报告中指出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
其次,央行为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从2011年起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主动按照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既可体现宏观调控的要求,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又给市场竞争机制的运作保留了空间。 第三,关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加快,在香港建立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可以为境外主体获取和运用人民币提供重要平台。报告指出2011年3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4514亿元,约占同期香港外币存款的15%,2011年3月末,各类主体在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约820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成为香港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香港人民币投资品种也在不断丰富。可以预见,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将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货币政策未来走势看,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比较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发达经济体增长较慢、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较快的“双速”复苏局面。美联储继续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借助各种渠道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以应对地震、海啸灾害以及核泄漏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因此,新兴市场国家仍然面临较大短期资本冲击的压力。几个重要发达经济体主权信用评级降低,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仍受债务危机困扰,3月以来这些国家的主权评级连遭降级。2011年以来,标普和穆迪分别下调了日本的信用评级与评级展望,穆迪对美英等国的主权信用风险提出警示,标普公司4月18日宣布,将美国信用评级的展望从“稳定”降至“负面”。西亚和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可能威胁全球复苏,恐慌情绪和避险行为带动国际原油和黄金价格大幅走高。这些因素都表明全球经济复苏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
从国内情况来看,为应对金融危机,前期我国投资规模大幅度扩张,在建项目较多,总需求回升较快,这些都推动了全社会通胀预期增强,价格上行压力加大。同时我国第一季度首次出现自2005年以来的季度逆差10.2亿美元。虽然数额不大,但是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对大宗商品进口的依赖以及其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增加、投机活动活跃,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很快。美元贬值趋势也带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由此,我国面临着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因此,报告指出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势仍是要继续维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稳定物价,在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