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义务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平台

任新建 李浩 |2011-05-05 10:51451

“十二五”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本文原题为《抓住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标题和提要为编者所加)

  上海“十二五”

  规划纲要摘录

  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着力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提升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黄金、产权等重要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积极推进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市场、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票据市场、保险交易市场、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等建设。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开发固定收益类产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类大宗产品期货。

  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平台。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继续推动经常项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争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上海先行先试,鼓励发展相关的融资、担保、对外直接投资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股票,稳步扩大境外人民币回流上海的渠道。支持在沪清算机构发展,探索建立人民币全球清算体系,基本确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推动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加快拓展海外业务,提高在沪金融机构服务国际投资者的能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备较完整市场体系的上海有义务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平台,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人民币金融产品和工具,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

  上海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市场,是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中国第一家外商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机构、第一家华资银行都是在上海成立的。上世纪30年代中期,有63家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28家重要华资银行中有22家将总部设在上海,全国存款总额的一半存放在上海的银行,中国国际收支方面的金融业务绝大部分通过上海进行。

  党中央、国务院长期以来一直高度关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1991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上海视察时提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基础扎实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开放、金融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为迈向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市场规模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上海清算所、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在沪挂牌和全国银行间信贷转让市场成功启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黄金期货、锌期货、螺纹钢期货、线材期货、股指期货、白银现货、白银延期、外汇掉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融资融券、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成功推出。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齐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未计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4万亿元,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位,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六;上海商品期货市场合约交易量位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是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集聚,商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信用卡中心、票据业务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等各类功能性金融机构加快集聚,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截至2010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1049家,较2005年末增加了439家。

  三是基本形成了全方位的金融对外开放格局,金融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程度逐步提高,证券市场QFII机构数量和投资额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末,21家外资银行将其在中国境内的法人总部设在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68%,并表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5%。外资法人银行、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试点稳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取得积极进展;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稳步推进,境外机构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正式开展,目前已有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等三类机构获准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是基本形成了持续优化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合力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建立了国家层面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机制,上海地方层面对接国家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之间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合作不断加强。专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华08金融信息平台落户上海,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财经资讯、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金融集聚规划建设成效明显,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金融集聚区承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将承担起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内在动力。新兴经济体在资源配置、定价上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伴随经济再平衡的是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改革美元作为唯一核心、构建多极化的金融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世界经济再平衡和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将是中国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相对经济实力的大好时机,从全球版图来看,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中国将成为传统发达国家之外,金融资源的重要集聚地,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机遇之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约占全球10%,位居世界第二,贸易总量占比达15%至16%。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带来融资方式的调整,带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客观上要求一个与之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机遇之三: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等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将有力推动人民币在贸易项下、资本项下跨境使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备较完整市场体系的上海有义务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平台,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人民币金融产品和工具,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

  机遇之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明显增强。金融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化程度将明显提高。金融监管体制将不断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将深入发展,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将不断加深。

  六大任务

  根据中央要求和上海提出的目标,“十二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基本确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不断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功能。

  第一,紧紧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这个核心。

  2010年7月“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对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在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五个分项指标中,上海除了在成长发展因素方面优势明显之外,其他几个因素均比较落后。

  “十二五”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要从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着手,加快提升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黄金、产权等重要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积极推进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市场、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票据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保险交易市场,在信托登记中心基础上探索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提升国际化水平,就是要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总体部署,稳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积极推进国际板建设,吸引海外优质企业到上海国际板上市融资。逐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建设好人民币回流渠道和机制。

  第二,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

  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平台,必然要求要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

  加快发展各类债券市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债券市场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短板。包括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种期限利率的形成、利率风险溢价的确定,都离不开债券市场的发展。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开发固定收益类产品,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背景下,“十二五”上海或许将拉开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序幕。各类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可以在股票市场、银行信贷之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获得融资。

  积极稳妥发展各类衍生品。当前,各种能源类、资源类大宗商品金融化已是大势所趋。今年春节前夕,印度抢先推出了铁矿石期货,旨在成为“铁矿石现货和远期交易的重要参考”。“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推出了锌、白银等大宗商品的期货或远期合约交易,上海商品期货市场合约交易量已经位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类大宗商品期货。不久的将来,在原油、铁矿石等领域应该会继续推出期货合约交易,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高金融中心资源配置能力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还提出要探索推出黄金ETF、股指期权以及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正慢慢形成巨大的资产存量,2010年仅香港人民币存款就已经超过3000亿元。庞大的海外人民币资产迫切需要保值增值渠道,香港“点心”债券的热销即为明证。发展不同期限、风险种类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恰恰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市场参与者投资、保值、套利的需求,也为今后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走向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打下市场基础。

  第三,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

  从传统行业的金融机构数量上来说,上海并不缺乏,缺的是做大做强,尤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缺的是从事新兴金融业务的机构。从“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上海发展金融机构将主要遵循三条思路:一是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其营运机构总部、中介服务机构、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的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与沪上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二是发展从事新兴金融业务的机构,支持在沪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比如专业养老保险、融资租赁、各种股权投资、专业基金销售业务等。三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在沪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开展综合经营试点。随着“十二五”上海国资证券化比率大幅提升,或许“十二五”上海将由此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

  第四,基本确立人民币资产交易、清算、定价中心的地位。

  在美国,不是所有的资产管理机构总部都在纽约,但是它们资产的交易、定价和清算都是在纽约完成。完善的交易、定价和清算体系共同构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基本确立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这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2006年央行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我国着力打造的基准利率,目前已在很多金融产品的定价中发挥基准作用。货币市场之外,国债市场则提供较长期限的无风险利率定价,通过各种期限国债交易结果形成的收益率曲线,是市场上其他更长期限利率产品的定价基准,“十二五”上海将继续发展国债市场、外汇市场,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定价影响力。在清算体系的建设上,上海将逐步打造包括外汇交易中心、清算所在内的,连接各个金融市场的,为人民币外汇产品、利率产品以及其他衍生产品提供清算服务的网络。

  第五,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

  要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还需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要争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平台,鼓励发展相关的融资、担保、对外直接投资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股票,稳步扩大境外人民币回流上海渠道。要在拓展金融机构业务上先行先试,推动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加快拓展海外业务,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金融衍生品投资试点。要在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上先行先试,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等的金融支持,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消费金融的服务能力、安全性和便利化水平,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推动金融企业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第六,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环境。

  一是完善法律环境。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金融司法和执法体系。二是强化监管环境。根据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三是优化人才环境。健全金融人才服务机制,加大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和紧缺金融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四是健全税收环境。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探索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税收制度,包括金融企业的服务业税收制度、金融从业人员的所得税制度,充分发挥合理税制安排在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吸引金融人才、增强金融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五是提升信用环境。进一步扩大社会信用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国家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金融信用服务体系,把上海发展成全国征信服务中心。(来源:东方早报)

  (注:作者任新建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李浩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学博士。本文原题为《抓住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标题和提要为编者所加)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北京开展2024年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地方资产管理四类行业监管评级工作

2024-08-12 14:58
75606

财政部重磅发布!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力推数字经济发展

2024-01-15 12:23
55561

财政部:加强数据资产管理

2024-01-15 11:58
29798

中互金协发布《金融数据资产管理指南》等9项团体标准

2023-11-20 12:04
128653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发布《金融数据资产管理指南》等9项团体标准

2023-11-17 11:30
131017

上海虹口:发挥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特色优势 助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2023-09-15 12:01
8267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