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为中国通胀蒙阴影?
近日,山东、大连等省市农产品贸易商正忙于来自日本蔬菜、水果的大量订单。此次日本大地震不仅让世界重新审视使用核能的合理性,更带来一场关于日本地震对产业转移影响的大讨论。
近日,山东、大连等省市农产品贸易商正忙于来自日本蔬菜、水果的大量订单。与此同时,由于来自日本的关键零部件断货,无锡等地的部分制造业企业已被迫停工。
此次日本大地震不仅让世界重新审视使用核能的合理性,更带来一场关于日本地震对产业转移影响的大讨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理发现,中国舆论界对此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经济互补的邻邦,中国经济受日本地震冲击很大;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中国与日本虽然经济往来密切,但日本地震的一系列影响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本质压力。
今日央视二套播出的《对手》栏目,邀请了6位专家就此话题进行讨论;此外,还探讨了日本地震给我国防震带来的启迪等相关话题。
中国“有失有得”
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江瑞平认为,“这次地震对日本制造业的打击和中国居民生活的影响不会太大,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更不必恐慌。”
在他看来,国内居民生活对日本经济的依存度已经很低。比如,我们的对日贸易总量占对外贸易总量的比重已降至10%以下,其中,发生地震的日本东北地区占日本总量比重只有7%左右。
江瑞平认为,从时间上来看,短期内会看到日本制造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但从中长期来看,相信日本制造业在本土、灾区的企业会很快恢复生产。而从结构上来看,这是一个高竞争、全球化的时代,日本企业受挫了,日本产品供应不足了,其他企业的产品自然会补足。
不过,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并不认可上述观点。他强调,中国对日本经济依赖度非常高,中国对日本去年的贸易赤字达到650亿美元,从贸易赤字可以看出交换的不平等。
而谈到替代性问题,白益民表示,“有些产品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高端的,像一些核心零部件,需要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还有专业的制造设备才能做出来,并非马上可以替代的。”
目前,日本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激增,江瑞平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国内的民众不敢消费本地生产的蔬菜,也不敢消费日本近海出产的海产品,这就给中国山东、大连的农民、渔民带来了商机,可以大幅度增加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进而获得一些收益。
日本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由于受灾后重建周期长以及核辐射所带来影响,日本东北部地区产业重建困难重重。
其中值得思考的是,日本会不会在地震后将产业加速转移至中国呢?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争议。江瑞平认为,从布局上来看,日本企业在国内,特别在灾区受到很大冲击,它会很快把生产线、工厂转移到海外,在海外进行生产,通过海外生产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
他还强调,这类产业转移的最佳地点就是中国,因其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如果加上日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产业升级将会受到巨大推动。
不过,白益民对此观点颇不认同。他表示,日本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核心产业向海外转移,地震的东北部地区其实就是其国内产业转移的结果。即使转移至中国,中国也不可能掌握其核心技术,利润依然会更多地流入日本的钱包。
他还表示,中国恰恰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几大财团会利用手中金融资本炒作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进一步为中国的通胀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