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可作为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首度对外披露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但随着情况变化,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替代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和监测分析指标。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当中,未纳入国债发行、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汇占款等数据,这种统计方法曾引起外界质疑。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首度对外披露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我国长期以来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有时贷款发挥的作用更大。但随着情况变化,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替代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和监测分析指标。
据盛松成介绍,某个统计数据成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讨论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1994年开始试公布货币供应量,并且作为货币政策监测分析指标,而真正作为货币政策中间调控目标是在1996年。“社会融资规模要发展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10年之前,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超过90%,而到2010年,该比例已下降至50%左右。盛松成表示,选择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需要考虑其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通过对近10年月度指标进行计量模型检验可以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同物价、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投资增长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要好于人民币贷款,所以用社会融资规模代替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是有其合理性的。
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当中,未纳入国债发行、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汇占款等数据,这种统计方法曾引起外界质疑。盛松成昨日解释说,从地域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刻画的是国内实体经济从国内金融体系获得融资的情况,FDI和外汇占款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国债通常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或者其他用途,只有部分直接进入实体经济,而且国债发行属于财政政策范畴,不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
盛松成还表示,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不大,对就业的影响也很小,对于控制物价、调整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减少顺差等都有促进作用。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小幅稳步升值,对于国内经济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