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央行监控重点转向“体系外”
上周,欧洲中央银行如期加息25个基点,标志着全球性加息周期的来临。由此来看,后期央行推进稳健货币政策的决心不会改变,并将继续逐步回收流动性以抑制通胀。从这些已经出台的通知和规定可以看出,后期流动性的回笼将是全面而立体的,年内对市场流动性不宜过度乐观。
上周,欧洲中央银行如期加息25个基点,标志着全球性加息周期的来临。未来,量化宽松将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流动性的回收将成为全球的共识,外部环境对我国管理较为有利。对于我国来说,输入型的通胀压力将会有所缓解,尽管央行依然会推进稳健货币政策,但“体系外”货币有望成为后期的监管重点,如加大民间信贷和融资性进口的监管。
作为重要的发达经济体,同时也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最重要的海外策应者,欧元区的加息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开始退出。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我国外需增速下降风险,但将优化中外货币息差,有利于抑制热钱流入,降低国内宏观调控的成本。全球性加息周期的开启,从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相对积极的,短期来看对降低输入型通胀风险意义重大。
本轮通胀,从源头上讲,货币超发意味较浓,其中既有输入型的以欧美发达经济体为代表的国际性货币超发,也有国内自身货币超发的原因。因此,管理好通胀,首要就是管理好流动性。随着全球加息周期的开启,外部流动性将逐渐回收,我国央行则可以集中精力管理和回收国内流动性。
由此来看,后期央行推进稳健货币政策的决心不会改变,并将继续逐步回收流动性以抑制通胀。2010年以来,央行已累计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达到20%,加息也已有4次。在紧缩政策的作用下,国内货币信贷调控初见成效,但目前17.7%的信贷增速还是超出了预期。另外,由于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带来的脱媒化影响,当前传统的M2增速指标已难以反映社会资金流动性状况。因此,二季度央行度仍将继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抑制信贷增长,以保证二季度末贷款存量下降。为了抑制回收社会上的流动性,央行二季度还将继续采取加息手段,引导资金利率水平上行。
不过,在继续推进稳健型货币政策背景下,央行后期的监控重点将由单一的“利率—存准”主导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回收,转向以民间信贷、银行表外贷款和融资性进口为代表的“体系外”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仅占我国融资总额的一半,其余部分来自各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这些资金或受到的监管不如商业银行严格,或处于“灰色监管区”(监管机构相互冲突)。自去年年底央行宣布回归稳健货币政策以来,面对监管机构的强硬手段,国内出现了大量以绕开“管控严格的中国金融市场的正式规定”的灰色贷款性安排。据国外投行测算,按照目前的规模,如果不有效控制,“体系外”资金年内或达2万亿元人民币。
如此庞大规模的资金,若得不到有效监管,回归稳健货币政策将大打折扣。2010年6月,银监会全面叫停银信合作产品,可以说就是一个信号。今年,在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尤其是在年内已连续两次加息、信贷增速和M2增速明显趋缓的基础上,央行后期将双管齐下,在回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同时,加强对“体系外”资金的监管力度。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4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2010年11月8日收付实现制头寸余额为负数的银行的下限,同时在2010年核定境内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2011年度境内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规模。从这些已经出台的通知和规定可以看出,后期流动性的回笼将是全面而立体的,年内对市场流动性不宜过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