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快速路”上的冷思考
“快递仅是一小部分产品的配送,物流业不只是快递一种形式,而是包括冷链物流、零担快运、大件物流、特种运输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平台型”物流公司则必须有面向电子商务卖家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整合服务的能力,使得卖家无需关心物流细节,从而将全部精力投入营销而不是履约。
“年底快递忙,
介意者请慎拍!”
这是2011年春节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发出的提醒。其中淘宝店铺,涉及IT产品、衣帽、食品、化妆品四个大类,发货地涉及青岛、北京、杭州等8个城市,其中有9家挂出了延误提醒。
或许谁也想不到,2011年春节,一向以“快”为生命线的快递会被“爆仓”、“蜗牛递”、“停运”等负面新闻闹得面目全非。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5亿件,同比增长48.3%;业务收入完成58.1亿元,同比增长29.5%。但腾讯科技一项“您是否遇过网购东西快递不快现象?”调查显示,在8867位参与的网友中,有89.59%曾经遇到过“快递不快”的情况。
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众说纷纭。
“除了自身业务量的暴增之外,根本的原因在于物流业的发展和目前的经济变革不匹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环球财经》记者,由于管理经验和应对措施积淀不足,是快速发展的“快递”遭遇“慢递”烦恼的主要原因。如李宁的淘宝商城店,在促销之前每天订单量大概在6000单至7000单,但在促销当天,订单达到了9万个,这让运力的安排变得十分困难。
也有专家分析说,快递变“慢递”有多方面原因,除去春节的因素,还有运力供不应求、投入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低端价格战、行业门槛低等。
“快递仅是一小部分产品的配送,物流业不只是快递一种形式,而是包括冷链物流、零担快运、大件物流、特种运输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进鹏向《环球财经》记者介绍说。
“"流通活,经济强",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命脉,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它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002024,股吧)(002024,SZ)董事长张近东3月5日在“两会”上坦言。这种观点也成为业界的共识。
但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发展了十多年的物流业,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如何跟上市场变幻?现代物流业最需要完善的是什么?中国物流行业会向何种态势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拷问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从粗放到开放
“东西太多,自己拿不动,于是雇了一辆人力车——这是人们对物流的最初印象。形式简单,水平不高是早期物流业的特征。但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不是这么简单,其物流形式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同时也有交叉。”郭进鹏说。
其实,与人们通常以为的“快递=物流”不同,物流业包括运输、仓储、货代、联运以及快递,快递只占其中很小比重。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课题组曾与天津市有关部门合作,从供需两个角度开展调查企业的物流业务构成比例。结果显示,集中于运输与装卸、仓储和配送,选择比例分别为72.73%、60.61%和54.55%,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企业比例达33.33%;提供信息与咨询、包装和流通加工的比例分别达到24.24%、24.24%和15.15%。
“现代物流的概念不是单纯的运输和配送,而是一套完整的个性化服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戴定一副会长如是说。
同他的观点一致,“中国物流业不怕全面开放,我对物流产品的一个基本定位、判断就是,物流产业绝不是一个"傻大黑粗"的产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武告诉《环球财经》记者,现代物流是一个知识、技术、资本综合性的服务产业,里面融合供应链、计划、管理等,包含大量的高新技术,甚至包括运筹学知识。
上世纪90年代,“现代物流”这一概念才在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开始萌芽。“宝供物流”的成功经验在业界被广为复制,这也是国内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起步模式——以国内兴起的制造业为驱动力,服务制造业这类专业客户,对全国市场进行物流配送,以此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随着90年代末期国外物流巨头进驻中国,原本简单粗放的物流业开始发生改变。企业开始着手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升值服务来虏获企业“芳心”成为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但当时,基础设施不足仍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但目前这一制约已得到根本性的突破。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万公里,国内港口吞吐量从2000年的15亿吨左右增长到2010年超过50亿吨,铁路以及大规模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这一系列利好,促使中国物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另据2010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显示,2009年排名前50位的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共达4506亿元,其中,最大的物流企业年收入超过千亿元。
此外,政策扶持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十一五”期间物流行业已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目前《2011—2020 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在制定中,预期未来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基础之上的各项细则将逐步落实。
瓶颈与挑战
“中国的物流市场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这是林德看好中国市场并在厦门成立基地最主要的原因。”郭进鹏说。
与郭进鹏的乐观不同,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武则对记者表示,“现在这个市场是个"红海",尤其随着物流业的开放和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但有国内公司同外资企业的竞争,国内同质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他判断,未来中国物流市场将呈现外资物流企业、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和转型的大型国有传统储运公司三足鼎立的激烈竞争格局,而后来者还在纷纷涌入。为了争抢市场份额,“价格战”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也对物流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油价上涨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是40%左右,而对物流行业的影响是35%,也就是说油价每上涨5%对行业影响是2%。”伊藤忠物流总经理柳宗生在不久前举行的“聚焦油价上调与加息提准的经济后果”研讨会上表示。
“成本控制一直是物流企业的发展难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要高出一倍。
“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物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正确审视。
一是竞争力不够强。目前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地域差别大;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
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
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最重要的是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何黎明会长表示,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物流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也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的发展模式。
未来突围的可能途径
“物流公司可以简单地分为"平台型"和"产品型"两类,现在这两种处于交织状态。”一位李姓物流专家告诉记者。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行业运作模式。作为物流业的发源地,美国强调企业“物流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物流发展初期的“实物配送”,到80年代的“物流”(Logistics)再到当今的供应链管理,美国企业一直将物流战略作为企业商务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
日本则强调社会“物流系统”。自1963年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后,日本就开始了社会“物流系统”的建设,突出物流作为社会功能系统对循环型社会发展的贡献。
“产品型”物流公司必须有某个地区、某一类产品的独特能力,例如各地大大小小的“落地配送”公司,其独特能力就是搞定某一个城市的到户配送,如目前在快递企业中口碑较为突出的“顺丰快递”,就是一家典型的“产品型”公司,“隔夜配送”就是其标准产品。
“平台型”物流公司则必须有面向电子商务卖家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整合服务的能力,使得卖家无需关心物流细节,从而将全部精力投入营销而不是履约。
业界的共识是,无论做平台还是做产品,“互联网化”是最终的结局。一业内人士在其博客中写到,“从业务到营销再到运作的互联网化的过程就是每个优秀的物流公司夺取电子商务机会的过程,能深刻领悟互联网精神,迅速实现转化的物流企业,无论是平台型的还是产品型的,无论现在有多大,都有可能在未来五年成为业界领袖。”
“我认为在未来五年,产业绝对会有整合,这种整合可能是同领域的也可能是跨领域的。除了整合之外,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也会逐渐被第四方物流所代替。”郭进鹏如此告诉记者。
“第四方物流从定义上讲是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郭进鹏解释道。第四方物流是依靠业内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为用户提供独特、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物流客户提供一整套的物流系统咨询服务。
作为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宁波所探寻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为规范第四方物流起到了引导作用。
2009年3月19日,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四方物流市场正式运营。该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交易匹配、合同签订、支付结算、信用评价、整体物流等解决方案,成为国内第一个由双运营主体组建的平台架构。
而在现行的第三方物流下,对于市场的整理和讨论也在激烈进行。
“供需联盟”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普遍的提法。随着企业对物流业务外包的日益重视,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供需联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2001年8月,重庆长安集团与民生实业公司、美国美集物流公司(APLL)合资成立了重庆长安民生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一时间,家电企业科龙和小天鹅与大型物流服务提供商中远物流第三方也合资成立了安泰达物流公司。这种联盟使交易各方都从中获利。
2010年“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又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撑。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的课题,课题列举了物联网在十个重点领域的应用,“智能物流”成为物流领域的应用目标。
“智能物流的出现,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到一个动态的、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这个水平不一定是目前大家马上都需要的,但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戴定一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道。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贾小玫则提出了“逆向物流”的概念。
所谓逆向物流是指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对于企业而言,逆向物流往往出于以下动机:环境管制、经济利益和商业考虑。因而,管理者首先应认识到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价值,其次要在实际运作中如何给予逆向物流以资源和支援,才是发挥竞争优势的关键。”贾小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