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累积效应开始显现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4月6日起,一年期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3.25%,一年期贷款利率升至6.31%。鉴于流动性宽裕局面不改以及物价上涨压力的加强,预计今年还有1或2次各为0.25个百分点的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4月6日起,一年期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3.25%,一年期贷款利率升至6.31%。
在物价上升通道中,加息本身符合各方预期,但加息步点之快仍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这是近5个月来央行的第4次加息,传递出了防控通胀、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强烈信号。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政策面保持紧缩高压,货币信贷增速明显下降,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甚至有人怀疑紧缩调控是否调控过度,以致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短期来看,中国的货币信贷增速的确出现大幅下降,但如果我们注意到2009-2010年空前的流动性扩张,那么就会看到,当前的收紧只是在对冲其负面影响,是为了减弱此前货币供给突然放大的冲击。打个比方来说,当一场洪水刚刚过后,虽然出了几天太阳,并不代表田里的禾苗就开始感到干渴了。因而,从总体来说,当前的流动性环境还是宽松的,多年来的流动性宽裕的局面并未改变。
更重要的是,流动性正在推动物价拾级而上。今年前两个月的CPI均上涨4.9%,即将公布的3月份CPI势必突破5%,甚至可能高达5.5%左右,或将创下这轮物价反弹的新高。而这还不是今年物价的高点,在年中之前,CPI都料将处在上升通道,高点甚至可能突破6%。近来不断上升的生产物价指数也将对下游的CPI带来越来越大的传导效应。此外,受到中东和北非动荡影响,国际油价创下近3个月来的新高。这将给全球范围内的物价形势带来压力。此外,即便是在空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之下,我国的房价仍保持在高位运行。这些情况表明,从全年来看,实现物价保持在4%以内的目标,难度不小。
实体经济的信号并不明朗,这也给当前的紧缩调控带来一定的争议。但近期的PMI(采购经理指数)等数据显示,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稳中偏强,不存在明显下滑风险。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和企业的投资动能十分强劲,信贷控制的压力较大。
加息的累积效应正在显现。当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尤其是在负利率背景下,小幅加息效果有限。但这种政策尴尬状况正在改变。此次加息后,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已经由负转正,银行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吸引力有所增强。而对于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来说,利率频繁小幅上调的效力已经初露端倪。
鉴于流动性宽裕局面不改以及物价上涨压力的加强,预计今年还有1或2次各为0.25个百分点的加息。从时间点上看,尤其上半年物价压力较大,而利率调整效应的发挥通常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而5月份可能是下次加息的时间窗口。
从国际范围来看,发达国家通胀的抬头和加息周期的陆续启动,将减轻我国对抗通货膨胀的难度,毕竟国内流动性偏多的局面有一定的输入性特征,欧美货币政策当局陆续释放的退出信号将抑制一部分的流动性输入。此外,国际主要央行一旦开始加息,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当前,限制国内货币政策收紧的因素之一,就是加息会加大国内外利差,从而吸引流动性输入。
在加息的间隙,包括央票、准备金率以及汇率等其他货币政策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实际上,这些调控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货币政策手段的配合使用。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调控工作的系统性。这种政策工具之间的配合还将继续。
紧缩总是有一定痛苦,如果没有痛苦也就意味着紧缩政策没有效果,或者力度不够。当前正处在货币政策效力开始显现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有关政策紧缩的节奏、力度的争论可能会急剧增多。但在我们看来,这些争论有可能会使政策收紧力度有所放缓,但还不足以终结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