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总量”如何度量?
作为央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货币政策监测工具,“社会融资总量”被寄予了科学统计货币供应、服务货币政策的希望,但其全面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问题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央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货币政策监测工具,“社会融资总量”被寄予了科学统计货币供应、服务货币政策的希望,但其全面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问题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周景彤博士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社会融资总量不像货币供应量M1、M2(广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那样可以进行短期操作,目前参考性意义更大,但长期来看,该指标的提出对于货币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积极作用。
社会融资总量还缺什么?
相比M2的货币角度度量,社会融资总量是从发行角度度量社会的流动性总量。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撰文指出,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则在近日于北大举行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社会融资总量其实就是流动性总量的概念。
盛松成在上述署名文章中指出,社会融资总量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以及其他部分。但在专家的眼中,这个口径并不全面。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剑锋研究员昨日在该所的相关讲座中指出,从可测性来讲,社会融资总量不是全部的融资。“比如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不在社会融资总量之中,而财政部中央政府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投资主体。”
除了国债以外,外汇占款是否纳入社会融资总量也充满疑虑。宋国青在上述公开演讲中表示,论及全社会的流动性时,不包括外汇占款显然有一些问题。“从货币流动性度量的角度,外汇占款创造的货币是一点不含糊的。”目前,我国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而此前,央行副行长易纲曾表示,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是通胀之源。
三性难题待解
除了统计口径方面的争议,“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相关性和可控性也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而上述三性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所必须具备的。
可测性方面,殷剑锋指出,由于不同的工具掌握在不同部委手中,是否能做到及时的统计是一个问题。
此外,殷剑锋还提出了相关性问题。他指出,社会融资总量与CPI、GDP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尚需检验,而目前还没有社会融资总量相关性的报告。“相关性并不是单指同期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能作为一个前期的预测变量。”
但最令其担心的还是可控性问题,殷剑锋表示,社会融资总量包括各种债券、股票等指标,但现在分业监管机制使得信贷由银监会管,一部分债券发行由央行管,股票发行由证监会管,央行协调的难度非常大。
殷剑锋还表示,如果社会融资总量不具有可控性,其也不可能作为中间目标。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央行基层行行长就曾建议,为了建立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应该确立央行在货币政策协调机制中的主导地位。
改革路径争议
既然社会融资总量也有其不足,那么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统计口径的改革就不会停止。
据财新网报道,除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央行正在酝酿扩大M2统计口径,新编制金融总量及较社会融资总量涵盖范围更大的流动性总量。央行希望借此形成更为全面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此前,由于没有包括股票、债券市场融资,M2指标在2000年和2007年两次股市大涨时表现不佳,而M1指标则相应表现良好。殷剑锋指出,M1指标在预测经济走势上更加有效,其通常领先CPI走势6个月。宋国青则认为,将M2修订,并扩大其口径,会增加其预测的准确性。殷剑锋还建议,央行应该仿效美联储编制完整的资金流量表统计,“有了资金流量表统计,即使央行不公布社会融资总量,大家也都能够去分析金融部门的变化。”
而在国际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统计口径和融资总量指标已经不再实施了,取而代之的是央行通过调控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影响长期利率和资金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