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关注大宗商品涨价及通胀风险

2011-03-28 12:111867

(二)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1、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四)全球股票市值继续回升,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显著1、全球股票市值大幅回升,市值排名前五位交易所集中在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

  二〇一〇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

  (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

  (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

  二、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二)各国财政政策取向出现一定程度分化

  三、国际贸易明显回暖

  四、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

  (一)跨国直接投资微幅增长

  (二)国际债券发行波动较大

  (三)银行跨境借贷止跌企稳

  五、全球经济将延续不同步复苏格局

  (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

  (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

  (三)2011年全球有望迎来更稳固复苏

  (四)加强全球政策协调,维持可持续复苏

  第二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

  一、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和格局

  (一)伦敦、纽约和东京仍是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稳步上升

  (二)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三)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在全球债券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

  (四)全球股票市值继续回升,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显著

  (五)伦敦、纽约是世界黄金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黄金交易量上升

  (六)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保持在商品期货市场的领先地位,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

  二、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

  (一)美元对欧元、英镑先强后弱,总体走强,但对日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较大

  (二)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下降

  (三)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

  (四)全球主要股指走势分化

  (五)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

  (六)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品种价格创阶段或历史新高

  三、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二)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

  (三)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

  (四)加强对冲基金监管

  (五)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六)改革薪酬制度

  (七)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四、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

  第三部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期货市场

  (四)外资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五)外资对境内上市企业的并购情况

  (六)外资对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三)中资企业参与境外期货市场的情况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五)社保基金继续增加对外投资

  (六)境内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二)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附录: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专栏

  专栏1.1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IMF改革

  专栏1.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专栏1.3部分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

  专栏2.1低碳金融

  专栏2.2商品指数及指数化投资

  专栏2.3中国金融管理当局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专栏2.4金融消费者保护

  专栏3.1全国银行间市场推出贷款转让交易

  专栏3.2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最新进展

  专栏3.3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不平。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在风险与冲击中继续复苏,通缩风险逐步缓解,但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令人担忧,美国和日本继续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美、欧、英、日央行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但同时也面临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多国中央银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步导致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加大了结构性通胀风险。

  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将继续拉动全球复苏,各种有利因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全球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基础更加稳固,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迎来更快增长。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将延续宽松政策环境,全球流动性仍将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运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资本流入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可能加大。为进一步巩固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各国需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或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时需要推进相应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改变全球经济不平衡运行的基础。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

  (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10年的美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复苏势头,但增速有所放缓,在个人消费支出增速有所提高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商品和服务逆差继续扩大。2010年各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7%、1.7%、2.6%和2.8%,全年增长2.8%。尽管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长更为迅猛,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全年贸易逆差5157亿美元,比上年扩大1293亿美元。美国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继续在高位徘徊,表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美国失业率先是从1月份的9.7%升至4月份的9.9%,其后回落至6-7月份的9.5%,之后失业率再次回升,11月回升至9.8%的水平,12月失业率则又大幅回落至9.4%1。2010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1.5%,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8%,通缩风险正在持续缓和。

  2011年,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复苏态势,但居于高位的失业率、依然庞大的财政赤字、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将对其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12010年12月,美国因失业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人数当月新增22.8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这是导致美国12月失业率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

  虽然遭遇了债务危机的挑战,2010年欧元区经济仍继续温和复苏,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私人消费比较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2010年各季度欧元区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0.4%、1.0%、0.3%和0.3%,全年增长1.7%。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2010年,欧元区贸易顺差7亿欧元,比上年减少159亿欧元。欧元区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的高位,10月失业率升至10.1%,创欧元区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1-12月失业率小幅回落至10.0%。2010年,欧元区消费者调和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升2.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HICP同比上升1.0%,从目前情况看,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但由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限制消费增长,出口增长放缓可能影响其产出,加之进一步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所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其2011年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

  (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得益于商业投资和存货投资的拉动,2010年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2010年各季度英国GDP环比分别增长0.3%、1.1%、0.7%和-0.6%,全年增长1.4%。2010年,英国经季节调整的贸易逆差为389亿英镑,逆差比上年扩大115亿英镑。2010年,英国失业率在7.8%-7.9%之间波动,总体依然处于高位。2010年,英国CPI同比上升3.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同比上升2.9%,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2011年的英国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但紧缩的信贷环境将限制国内消费增长,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以及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计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复苏进程。

  (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日本经济总体上延续了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在政府刺激政策和外部需求带动下,日本经济2010年初出现温和复苏势头,企业活动有所回暖,出口增长迅速。二季度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以及私人消费疲软和通货紧缩压力影响,经济复苏的势头有所减弱。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1.5%、0.5%和0.8%,四季度环比下降0.3%,全年增长3.9%。经常账户顺差保持较快增长,累计顺差额为17.0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28.6%。日本各季度平均失业率分别为5%、5.2%、5.1%和4.8%,与2009年基本持平。受蔬菜和香烟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消费物价上涨率由负转正,10月和11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2%和0.1%,12月物价水平与上年同期持平。2011年日本经济的外部风险尚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部需求的恢复对日本经济走上持续自主复苏道路尤其重要。

  (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201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中,中国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3%;印度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4%;巴西实际GDP比上年增长7.5%,为25年来新高。据IMF预测2,新兴亚洲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增长9.3%和5.9%;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增长4.2%,其中,俄罗斯增长3.7%;非洲、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保持在4%左右。在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市场经济体受到物价上涨和短期资本流入的困扰。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通胀控制力度,防止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升过快。

  专栏1.1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IMF改革

  G20多伦多和首尔峰会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仍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2010年6月和11月,G20领导人峰会分别在多伦多和首尔召开,表明G20正在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

  G20多伦多峰会在当时世界经济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复苏基础脆弱的背景下召开,重点讨论了如何确保全球经济复苏不受中断的议题。峰会强调,各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以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峰会同时在缩减各国财政赤字、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达成共识。

  G20首尔峰会达成了以下主要共识:一是承诺加强20国集团作用,携手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二是承诺提高汇率弹性,克制竞争性货币贬值;三是承诺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尽快落实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低估国转移6%以上;四是首次将发展问题作为会议主题之一,通过“首尔发展共识”和跨年度行动计划,同意将发展问题列入20国集团峰会的长期议题。这标志着G20集团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投入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从根本上缓解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

  IMF改革

  IMF是一个以份额为基础的机构,份额改革对于提高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200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批准对该机构进行治理结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发言权,并使得成员国的份额和投票权比例更好地反映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权重和作用。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上,与会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提高至少5%以上。

  根据基金组织治理结构改革目标和G20各成员国领导人的要求,2010年11月5日,基金组织执董会建议基金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基金组织份额与治理改革的决议。该项改革计划将会使总份额增加一倍,份额比重大幅调整,具体内容包括:1、总份额从约2384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到约4768亿特别提款权;2、超过6%的份额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3、超过6%的份额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4、最贫穷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比重予以维持。改革完成后,中国将成为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基金组织份额最大的十个成员国中将有四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此外,根据建议,欧洲国家将在基金组织执董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董会的代表性。

  2010年12月15日投票截止时,对“份额和治理改革决议”投赞成票的理事占到总投票权的95.3%,超过了所需要的85%多数票。

  在基金组织理事会批准这项决议后,各成员国将进行拟议的增资和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各成员国希望在2012年10月理事会年会之前完成这一工作。

  二、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10年,在经济复苏不稳定,特别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普遍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还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则在经济强劲复苏同时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普遍采取调高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

  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敲响了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警钟,在美、日等国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多数国家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大幅削减财政开支。

  (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1、美联储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

  2010年上半年,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劳动力市场有所好转。

  为了防范潜在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积极探索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退出方式,于2月19日宣布将再贴现率由原来的0.5%上调至0.75%,并从3月18日起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28天调整至隔夜。危机期间美联储创设的大部分非常规信贷计划工具于2月1日之前到期终止。定期拍卖便利(TermAuctionFacility,TAF)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TermAsset-BackedSecuritiesLoanFacility,TALF)也分别于3月8日和6月30日到期退出。

  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的放缓和失业率的居高难下,美联储逐步放慢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在9月21日的声明中,美联储表示准备在必要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放松货币政策的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并促使通胀逐步达到与目标相一致的水平。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决定于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此外,为了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美元短期融资市场的紧张状况,5月份美联储会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日本银行重建临时性的美元流动性互换便利,阻止流动性紧张局面向其他市场蔓延。

  鉴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所放缓,加之目前通胀压力不大,预计美联储会将目前的利率水平继续保持较长一段时期,并将继续执行QE2的计划。如果美国经济未来复苏进程加快,联储也有可能逐步缩小QE2的实施规模。

  2、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

  由于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失业率居高不下、价格指数仍处于相对低位等原因,2010年,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1%的水平不变。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欧元区各国国债利差呈现扩大趋势的背景下,欧央行3月25日决定对贷款操作中所接受抵押品宽松标准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11年。为防止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央行5月10日宣布,将买入欧元区政府债券,这也是欧央行首次购买政府债券。

  5月6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将采取一切办法维持物价稳定,同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实现财政整固。由于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上调了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的通胀预期与经济增长预期,但也同时表示经济下行风险同样存在。12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由于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欧央行将对银行业的特别救助措施再延长3个月(该项措施原定于2011年初结束)。

  2011年,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转变,或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增加,一贯重视物价稳定的欧央行可能开始加息。

  3、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

  尽管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但考虑到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及财政紧缩政策可能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2010年,英格兰银行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0.5%不变,同时继续维持2000亿英镑的量化宽松规模。9月9日货币政策例会后,英格兰银行表示,目前英国经济存在重大风险,应做好两方面的应对准备。一方面,通胀长时间高于目标水准有可能推高通胀预期;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无法充分增长,导致中期CPI远低于目标水准,多数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认为,进一步推出货币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增大。尽管如此,鉴于其后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在其后的三次货币政策例会上,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不变。

  4、日本银行恢复执行零利率政策,并加大数量宽松力度。

  2010年初,日本银行继续维持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0.1%的水平不变,并推出多项新的数量扩张工具,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3月日本银行决定将其在2009年12月推出的一项10万亿日元规模的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规模扩大一倍,期限延长三个月;5月又推出一项名为“加强经济增长基础的资金供给措施”的资金援助计划,允许合格私人金融机构向日本银行申请总额不超过3万亿日元、期限不超过一年、利率在0.1%的贷款。由于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在三季度出现明显减弱迹象,日本银行在10月初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决定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标下调至0-0.1%的区间内,并创立总额为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入各类资产。

  鉴于日本经济在2011年继续低迷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日本银行的零利率和数量宽松政策将继续保持。

  5、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

  2010年,为了应对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调高基准利率等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5个基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印度储备银行6次加息,分别将回购和逆回购利率提高150个基点和200个基点至6.25%和5.25%;巴西央行分3次将基准利率由8.75%上调至10.75%,并在12月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大规模收缩信贷,回收流动性。

  专栏1.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国债购买计划,在国内和国际都引起了广泛反响。

  1、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特点。

  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问题。上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恢复金融市场功能和避免经济衰退这一“急症”,此次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失业率过高的“沉疴”。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当前的最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难下。几乎半数以上的失业人员超过六个月没有工作,更多的工人处于半就业状态,且目前的经济复苏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每月大约85000个岗位)不足以使失业率在未来明显下降,“高失业率,尤其是长期性的失业不仅将给失业者及其家庭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而且长期高失业率还将导致消费支出下降,进而影响复苏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则明显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水平,并且在持续降低。

  政策工具主要是购买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在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执行过程中创新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多渠道买入了各种金融资产,其中数量最大的是资产抵押债券。在此次政策操作中,美联储将回归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即只买入国债,但与危机前相比,所购国债基本为中长期,期限集中于2.5年至10年之间(占比为86%),这反映了美联储一方面希望能够显著降低中长期利率,同时也为未来的政策退出留有余地。

  从实施方式上看更加谨慎。由于对量化宽松政策这一非常规政策工具运用仍缺乏经验,并且各方争议很大,与上次相比,此次操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规模,总量远小于第一次,并在比市场预期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实施。同时美联储还承诺“根据新的信息定期评估证券购买和总的资产购买计划,并在必要时调整计划”。

  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反响。

  早在酝酿之初,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就已经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对意见:一是会引起通货膨胀,例如堪萨斯城联储行长赫尼希(Hoenig)认为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提高市场的长期通胀预期,最终引发的通货膨胀程度难以预料,从而增加经济失衡风险。二是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许多专家指出,上一轮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就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尽管“目前正在上涨的特定资产价格与上次不同,但令人担忧的是,泡沫破裂之时出现破坏性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却是类似的”。三是无法起到刺激作用。费城联储主席普罗索(Plosser)和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柯薛拉柯塔(Kocherlakota)都认为,美国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目前大公司现金充裕,增加的“新钱”不会刺激它们增加投资,而现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受制于银行系统不健全,仍然难以获得资金。此外,还有一些专家担心会造成未来的政策退出更加困难,如果此次政策无法发挥作用,会严重影响联储信誉,缩小未来的政策反应空间。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社会也受到广泛非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认为,这将使更多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短期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可能产生不稳定作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政策是“靠人为压低汇率来刺激出口”,是“短视的,最终会损害各方利益”,巴西央行行长梅雷莱斯指出,这将导致国际失衡扩大,甚至引发货币战争。俄国财政部副部长德米特里·潘金表示,“美联储的行为可能导致新的金融泡沫,并使汇率失衡,这种措施的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新兴经济体”。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说,“从美联储作出的决定中,我看到了更多风险和全球经济滑出正轨的更大可能性”。南非财政部长普拉温·戈尔丹说,这一政策“损害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努力捍卫的多国合作精神,也违背了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精神”。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二)各国财政政策取向出现一定程度分化

  1、美国推出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加重财政负担。

  2010年,美国政府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疲软的经济。美国政府在继续执行2009年初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为了增强经济复苏动力,又于2010年9月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新的计划包括一项约500亿美元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以及一项总额约2000亿美元的重大减税计划。

  美国财政赤字依然处于高位。截至9月结束的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29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规模虽然比上一财年下降8.6%,但仍处历史高位,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8.9%,低于2009财年的10%。62011财年的前三个月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联邦财政赤字总额达到3708亿美元,同比增加3.1%。7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公共债务的继续上升。截至2010年9月末,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余额达到13.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62%,高于上年的53%。近年来,美国国会设定的公共债务限额已多次上调,最近的一次上调发生在2010年2月,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公共债务限额由之前的12.4万亿美元上调至14.3万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美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距离上限仅3000亿美元。由于政府实施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赤字仍将保持高位。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显示,这一数字在2011财年将达到1.56万亿美元,9美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将进一步上升,巨额政府赤字和债务将在长期内影响美国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加大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

  2、部分欧盟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以改善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

  2010年,欧盟国家财政赤字保持高位。据IMF的估计,2010年,德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5%,高于上年的3.1%;法国的占比为8.0%,高于上年的7.6%;英国的占比为10.2%,与上年的10.3%基本持平。10这三个欧洲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欧盟规定的3%上限。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由于财政赤字水平远超欧盟规定的上限,公共债务不断累积,主权信用多次被国际评级机构降级。希腊和爱尔兰因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而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

  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和疲弱的经济使得多数欧盟国家面临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财政安全的两难,许多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以改善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德国政府公布了一项在2014年前将财政支出削减约800亿欧元的计划,为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财政紧缩计划。法国政府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削减450亿欧元的公共开支,希望到2013年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3%范围内。英国政府6月公布紧急预算报告,内容主要是通过征收银行税和上调增值税等措施提高税收,通过上调退休年龄和冻结公共部门工资等措施大力削减公共开支。意大利政府也宣布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等方式,在2011和2012财政年度削减240亿欧元公共开支。

  3、日本政府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

  2010年3月,日本国会批准了总额高达92.3万亿日元的2010年度财政预算,创下日本财政预算史上的资金额之最。为应对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日本政府在创纪录的预算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力度。2010年8月30日,日本政府决定推出一项总和约为9200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措施,核心是延长节能家用电器和住房的购置补贴有10年效期限,措施还包括为年轻求职者提供帮助,鼓励投资于环境友好型行业,以及为小企业提供援助等。为避免日本经济出现二次衰退,2010年10月8日,日本政府又宣布一项规模达5.1万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方案内容涉及了促进国民就业、增加民众福利支出、扶持小企业发展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此外还划拨870亿日元用于开发稀土等战略材料。

  日本中央政府2010财年的财政预算赤字为23.65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约为5.2%;债券依存度为48%,高于上年的37.6%;中央政府债券余额占GDP的比率为134%,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12根据日本政府2011财年预算案,2011财年,日本中央政府财政预算总额达92.41万亿日元,赤字将达22.75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预计为4.7%;债券依存度为47.9%,基本与上年持平;中央政府债券余额占GDP的比率为13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134、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由于经济复苏强劲以及通胀压力上升,2010年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已逐步停止2008年以来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刺激内需措施,如降低消费税、财政补贴等,逐步将财政支出恢复到正常合理水平。例如,印度财政部提升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率,调升原油、汽油、柴油和其他炼化产品的基本关税等,计划在2011财年将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10财年的6.9%降至5.5%。俄罗斯计划在2011年底前缩减11-20%的政府官员数量,以削减政府支出。巴西也通过减少预算、提高关税等手段控制财政赤字膨胀。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不同步,导致两者宏观经济政策不同步,发达国家保持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和宽松的货币环境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鉴于经济复苏不同步的趋势在2011年仍将延续,各国经济政策能否加强协调,已成为决定世界经济稳健复苏的重要因素。

  专栏1.3 部分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

  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凸显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财政可持续问题。希腊、爱尔兰这两个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接受国际资金援助,葡萄牙、西班牙等多个欧元区国家面临着主权债务违约风险,美、英、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也受到质疑。

  1、本次经济金融危机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危机前部分发达经济体财政收支(特别是与老龄化相关的支出)的不匹配已经潜藏了财政不可持续风险。本次金融危机使政府债务快速上升,并使该问题浮出水面。

  危机后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均大幅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财政赤字增大,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对金融部门的救助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长,而财政收入则由于经济收缩而出现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收缩而导致占比的基数缩小。

  2、2011年公共债务仍将继续膨胀。

  到2011年底,预计发达经济体总公共债务/GDP平均将2007年上升30%,其中受危机打击较大的国家升幅更大,美国上升超过50%,西班牙上升80%,英国几乎将翻番,爱尔兰则将为原来的三倍。14公共债务的膨胀势头在短期内难以遏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由经济下滑导致财政赤字的周期性增长;二是预计金融危机将使许多国家潜在产出水平降低;三是有些国家金融系统仍然脆弱,需要继续救助。

  3、国债投资者结构和国债期限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

  一般而言,非居民持有国债越多,其财政越不稳定。在发达经济体之间,非居民持有国债的占比差异较大,奥地利、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荷兰、法国、比利时、新西兰、意大利均高于50%,德、美接近50%,英国则小于30%,而日本和加拿大的财政赤字几乎全部依靠国内融资来解决。

  此外,国债的期限也影响财政的稳定。期限越短,政府不得不进行越多的滚动融资,财政越不稳定。据BIS2010年5月的估计,危机14转引自BISAnnualReport2009/10。

  后的债务期限比危机前缩短了。预计由于投资者逐渐意识到长期国债投资风险较大,国债期限可能继续变短。

  三、国际贸易明显回暖

  2010年国际贸易形势明显好转。国际贸易量大幅回升,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国际贸易价格有所反弹。主要经济体再平衡过程进展缓慢,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下降,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有所上升。

  2010年国际贸易大幅回升。据IMF估计,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上涨12%,为近十年来最大涨幅;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8.3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相当于全球GDP的29.6%,高于上年的27.3%,显示国际贸易有所恢复,但全球贸易总规模仍低于危机前的最高水平16。

  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国际贸易价格有所反弹。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复苏强劲,而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原油、金属等主要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2010年上升明显。然而,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导致全球制成品需求恢复受到制约,制成品价格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初级产品。根据IMF估计,2010年原油和非能源初级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23.3%和16.8%;全球制成品平均价格上涨3.1%。

  国际贸易结构有所变化。由于商品贸易的强劲恢复,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略有下降。据IMF预计,2010年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20%,略低于2009年的21.8%和近十年21.4%的平均水平。随着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回升较快,商品贸易中燃料和矿产品的占比继续上升,制成品的占比继续下降。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均出现显著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上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下降。IMF估计,2010年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11%,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11.9%;由于经济复苏更为强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发达经济体进口增长10.1%,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长14.3%。

  主要经济体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仍然持续,再平衡过程进展缓慢。

  发达经济体经常账户总体上保持较大规模逆差,但逆差规模缩减。其中,欧元区由逆差转为小幅顺差;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总体顺差小幅上升;但美国逆差规模大幅回升,幅度在20%以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仍保持经常账户总体顺差,顺差规模较上年小幅减少;石油输出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较上年增长了68.2%。

  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有所上升,贸易争端不断。受金融危机影响,重商主义思想在欧美有所抬头。贸易保护形式更为多样化,规则博弈、汇率争端、环保壁垒成为2010年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由于基数效应,2011年国际贸易增速可能不及2010年,但2011年在国际市场需求继续恢复的推动下,国际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贸易规模有望超过此次危机前的最高水平。

  四、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

  2010年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据IMF估计,2010年全球资本净流动规模为12575.3亿美元,增长12%。

  (一)跨国直接投资微幅增长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19流动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1年1月的估计,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大幅下降后,2010年全球FDI将比2009年微幅上升1%,达到11220亿美元。

  结构方面值得关注的主要特征有: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FDI的强劲增长抵消了发达国家FDI流入的减少,流向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FDI首次占据了全球的一半以上。流向发达经济体的FDI继续紧缩,为5266亿美元,比2009年的5659亿美元下降6.9%;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FDI显著复苏,为5248亿美元,比2009年4783亿美元上升9.7%;流向东南欧和独联体的为705亿美元,比2009年的699亿美元上升0.8%。

  分季度来看,由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波动特征明显。2010年各季度的全球FDI季度指数20分别为107.7、82.5、121.0和105.3。

  (二)国际债券发行波动较大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国际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且波动较大。各季度总发行分别为22490、16640、19340和17070亿美元;净发行分别为5950、1110、4890和2930亿美元,全年净发行债券14880亿美元,较上年大幅下降46%。欧洲发达经济体国际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且波动较大,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债券发行则较为平稳。

  20该指数基于67个国家和地区的季度FDI流入数据计算而成,这些国家的FDI占据全球FDI流动总量的约90%。该指数以2005年各季度FDI流动平均值为100。

  21国际债券发行及下文的银行跨境借贷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QuarterlyReview相关各期。

  (三)银行跨境借贷止跌企稳

  2010年一季度,银行跨境借贷结束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连续5个季度的下跌势头,增加6700亿美元。但在第二季度,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银行国际借贷收缩了70亿美元。第三季度又重新扩张,新增借贷6500亿美元,银行跨境借贷余额达到31万亿美元,比2008年一季度末的36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低约5万亿美元。

  2010年前三季度新增跨境借贷13130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收缩了19070亿美元。

  从资金流向来看,资金从增长缓慢的成熟经济体流向高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太和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五、全球经济将延续不同步复苏格局

  2011年,全球经济将延续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高速增长的不同步复苏格局。经济复苏将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复苏势头进一步确立,复苏基础更加稳固。同时,2011年全球经济仍将面临一些不容低估的下行风险。特别是,在各国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不同步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

  (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将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势头有所巩固。

  1、新兴经济体延续强劲增长势头,继续拉动全球经济复苏。

  世界银行估计,201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对全球增长贡献度达到46%;预计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6%和6.1%,增速均为发达经济体的两倍以上。新兴经济体增长的自我可持续性增强。新兴经济体较为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全球经济的下滑,其强劲复苏也更少地依赖外部需求。新兴经济体的经常帐户盈余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1.1%。这表明,相比危机之前,新兴经济体的内需在全球增长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2、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极端动荡逐渐消退,信心有所恢复。

  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减弱,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信贷市场出现复苏迹象,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部分业务重新开始扩张,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对非常规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所下降。

  3、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和家庭部门经济活力有所恢复,通货紧缩风险下降。

  在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压力部分转移至公共部门,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将有所改善。在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政策推动下,通货紧缩预期下降,资产价格出现反弹,有望刺激私人投资和家庭消费的增长。

  4、全球制造业有望较快扩张,发达经济体产出缺口收窄。

  随着金融和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全球的制造业生产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有望加速。2010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5%,为6个月以来最高点,连续18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预示着全球制造业仍将持续复苏。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稳步迈向正常化。根据世界银行估计,高收入国家的产出缺口(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的百分比)在2011-2012年间将明显收窄。

  5、全球的政策环境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强的刺激力度,政策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

  在复苏动力不强、通胀率较低、失业率保持在高位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国家会维持减税措施,这些刺激政策的累积效果有望进一步显现。

  (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全球经济复苏还面临着不少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全球复苏不同步背景下的政策协调难度将会增大。

  1、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鉴于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欧洲出现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受阻,推出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宽松政策的延续和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发达经济体以及全球经济对抗下行风险,但对经济已完成反弹的发展中国家会造成较大影响,抵消其政策退出效应,一些国家面临信贷扩张、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在此

  背景下,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依然存在,一些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政策仍不容忽视。

  2、全球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油价和粮食价格上涨风险。

  2010年9月,国际大宗商品CRB现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高盛等较多机构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均价将突破100美元/桶,甚至可能触及125美元/桶。能源价格坚挺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提升农业生产成本,加之国际市场对粮食需求逐步增加,国际粮食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诱发结构性通胀风险。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对全球复苏构成威胁。

  IMF预计2010、2011年主要发达经济体总融资需求分别平均达到占GDP26.1%和26.9%的高水平。这将对金融市场构成压力,如果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主权债务市场和金融部门之间将会产生共振,影响复苏前景。

  4、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大量有毒资产有待消化,信贷市场的正常化还将承受考验。

  正常的融资需求较大。IMF估计,在2010年10月份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将有4万亿美元的银行债务因到期而需要再融资,一些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偏大。全球金融监管的加强,提高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一些国家也拟征银行税,这些措施虽然会降低金融部门的长期风险,但在短期会造成一定冲击。国际清算银行2010

  年12月23日的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资本金超过30亿欧元的大型银行,需要筹集约5770亿欧元资金,才能满足新的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银行系统面临潜在的资产减计损失。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截至2010年二季度,欧洲银行部门持有的资产中有1.6万亿欧元来自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

  5、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难以带动就业大幅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

  发达经济体的存货投资已经处在高位,未来将面临去库存化压力,存货投资将从复苏的支撑因素变成一个中性甚至紧缩因素。一些发达国家房地产库存规模较大,房价面临“二次探底”风险或只能勉强企稳,房地产投资和建筑行业仍将受到拖累。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房价平均每年下跌超过10%,而房地产投资累计下降幅度接近30%。许多发达国家将不同程度地实施财政整顿计划,从而减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世界银行的估计显示,如果发达经济体在2011年第二季度的财政紧缩力度达到GDP的1%,将导致其2011年增长放缓0.7个百分点,2012年放缓0.4个百分点。

  (三)2011年全球有望迎来更稳固复苏

  2011年,全球经济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会逐步得到克服,有利因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保持复苏势头,复苏基础更加稳固,并且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复苏的不同步态势有所弱化,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迎来更快增长。

  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分别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4%、

  3.3%和3.1%,较2010年低0.6、0.6和0.5个百分点,其中,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率会不同程度低于2010年(见表1.5)。2011年经济增速的放缓主要是受基数抬高的影响,经济复苏保持了连续性,“二次探底”风险基本解除。2010年全球5%的较快增长是在2009年下滑0.6%的基础上取得的,2011年的增速明显高于危机严重时期的2009和2008年(为2.8%)。2011年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将为未来更快复苏打下基础。

  全球经济增长仍不同步,但势头所有弱化。IMF估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增速超出发达经济体增速的幅度将从2010年的4.1个百分点收窄至4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将从2010年的4.2个百分点收窄至3.6个百分点;联合国估计,从2010年的4.8个百分点收窄至4.1个百分点。通胀差也将有所缩小。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比2010年上升0.1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下降0.3个百分点。25经济增速在边际上的趋同有望增强全球复苏的可持续性。

  (四)加强全球政策协调,维持可持续复苏

  全球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部分取决于各国政策的实施及其相互配合状况。各国经济增速差距将有所收敛,增加了各国政策协调的紧迫性,同时也为政策协调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更加关注交互影响,尽量避免出台对他国有负面外部效应的政策。各国均应该避免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同时应更多关注全球复苏背景下过度宽松政策带来的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常帐户顺差国和逆差国的不平衡程度均有所缓解,但这主要源于经济主体去杠杆化和国际贸易收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调整的结果,危机之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仍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实现平衡式增长还需要长期努力,全球再平衡有赖于各国实施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

  第二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运行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全球金融交易活动趋于活跃,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主要经济体金融市场不断恢复,继续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美元对欧元、英镑等货币总体走强,但对日元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全年贬值幅度较大。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从历史低点有所回升,日元短期利率则小幅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全年降幅较大。主要股指走势分化,经济持续复苏带动美国、德国以及北欧国家股指上涨,而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较大的部分南欧国家股指跌幅较大,日本股市因日元升值削弱日本企业盈利能力而下跌。受流动性充裕、避险需求较旺盛、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强劲等因素影响,国际黄金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高。

  为吸取金融危机教训,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防范危机的能力,2009年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2010年,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相关国际组织制定了关键性金融改革动议,主要国家在金融监管改革立法上也取得突破。改革主要集中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冲基金监管、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改革薪酬制度、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构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以此支持全球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一、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和格局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全球金融活动也趋于活跃,主要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格局,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一)伦敦、纽约和东京仍是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稳步上升

  1、伦敦、纽约和东京仍是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

  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的地理格局变化不大,伦敦、纽约和东京仍是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一次的调查,2010年,英国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上升,其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份额由三年前的34%升至2010年4月的37%。美国位列第二位,市场份额由三年前的17%升至2010年4月的18%。

  日本以6%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份额排名第四至第七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新加坡(5%)、瑞士(5%)、香港特别行政区(5%)和澳大利亚(4%)。

  2、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稳步上升,外汇掉期仍是主要交易工具。

  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约为4.0万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20%。在各类交易工具中,外汇掉期仍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其市场份额为44%,较三年前下降7个百分点;而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占总成交量的比重分别为37%和12%,比三年前分别上升7个和1个百分点;期权和其他交易工具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5%。3、美元仍是外汇交易的主导货币,土耳其、中国、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上升。

  外汇市场交易币种中,美元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略有下降。2010年4月,按双边统计,美元的份额由三年前的85.6%降至84.9%。欧元、日元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英镑的份额则有所下降。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重上升,如人民币元、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和土耳其里拉等货币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上升(见表2.1)。

  4、报告交易商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占比明显上升,首次超过报告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占比,跨境外汇交易占比继续上升。

  从交易对手方的角度来看,2010年国际外汇市场成交量的上升主要归功于包括非报告银行、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中央银行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的交易额的增长。2010年4月,报告交易商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交易额占比上升8个百分点

  至48%,首次超过报告交易商之间的交易额占比(39%)。报告交易商与非金融客户间的交易额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至13%。

  外汇交易活动更加全球化,跨境外汇交易额约占全部外汇交易额的三分之二。2010年4月,本地外汇交易额占比为35%,跨境外汇

  交易额占比上升3个百分点至65%。

  5、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Group)的外汇期货成交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的外汇期货成交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低位。2010年其成交量最大的三个品种——欧元、日元、英镑期货全年分别成交8623万手、3186万手和3022万手,分别较上年增长58.5%、40.1%和21.6%。

  (二)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1、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

  英国仍是国际跨境银行业务最大的交易中心。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IFSL)的统计,2010年3月末,在跨境借出方面,英国占全球跨境借出总余额的份额为18%,其次是美国(11%)、日本(8%)、法国(8%)、德国(6%)、新加坡(3%)和香港(3%);在跨境借入方面,英国占全球跨境借入总余额的份额为21%,其次是美国(12%)、法国(9%)、德国(6%)和日本(3%)。

  2、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全球场外(OTC)利率衍生品市场名义余额达451.8万亿美元,比2009年末小幅增长0.4%。其中,利率远期、互换和期权的名义余额分别为56.2、347.5和48.1万亿美元,比2009年末分别增长8.6%、-0.5%和-1.5%。

  3、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Euronext)短期利率期货成交量大幅回升,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短期利率期货成交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10年,全球成交量最大的三个短期利率期货品种——3个月欧洲美元存款期货(CMEGroup)、3个月欧元存款期货(NYSEEuronext)、3个月英镑存款期货(NYSEEuronext)分别成交51096万手、24850万手和11294万手,分别较上年上升16.8%、29%和9%。

  (三)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在全球债券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

  1、美国、日本占据全球国内债券余额的绝大多数份额,美国、英国、欧元区占据全球国际债券余额的绝大多数份额。据BIS统计,2010年6月末,全球债券市场债券未清偿余额为89.28万亿美元,较2009年末下降5.2%。其中,在本国市场上发行的国内债券未清偿余额为63.71万亿美元,比2009年末下降1.0%;在境外市场上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为25.57万亿美元,比2009年末下降2.2%。

  国际债券市场方面,按发行人居住地的国别划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全球排名前六位。其中,美英德三国的国际债券余额占据全球总余额近半成份额。

  国内债券市场方面,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中国和德国的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全球排名前六位。其中,美日两国的国内债券余额仍然占据全球总余额近六成份额,中国占比由3.7%上升至4.5%。

  2、金融机构是国际债券的主要发行人,政府则是国内债券的主要发行人。

  截至2010年6月末,国际债券发行方面,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占比最大,为78.5%,其次是公司发行人和政府,市场份额分别为12.6%和8.9%。国内债券发行方面,政府发行的债券未清偿余额最大,占比55.5%,金融机构次之,市场份额为33.7%,而公司发行人的份额为10.8%。

  3、欧元、美元仍是国际债券发行的主要币种。

  国际债券的发行币种以欧元和美元为主。2010年6月末,以欧元和美元标价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分别占43.5%和40.0%。其他占比较大的货币是英镑(8.1%)、日元(2.8%)、瑞士法郎(1.4%)、加拿大元(1.3%)、澳大利亚元(1.1%)。

  4、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和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的长期利率期货成交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2010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和欧洲期货交易所两个交易量最大的品种——10年期美国国债期货和10年期德国国债期货全年分别成交29372万手和23148万手,较上年分别上升54.7%和28.1%。

  (四)全球股票市值继续回升,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显著1、全球股票市值大幅回升,市值排名前五位交易所集中在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

  2010年全球股票市值继续增长,据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末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约为54.88万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8%,接近2007年末的水平。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五家交易所依然是纽约交易所集团美国区(NYSEEuronextUS)、纳斯达克(NASDAQOMX)、东京证券交易所集团(TSE)、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roup)和纽约交易所集团欧洲区(NYSEEuronextEurope),2010年其股票市值较上年分别上涨13.2%、20.1%、15.8%、4.6%和2.1%。五大交易所股票市值在全球股票市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4%、7.1%、7.0%、6.6%和5.3%,合计占比50.4%。

  上海证券交易所2010年股票市值微升0.4%,仍然位居全球第六位,但其占全球股票市值的比重下降近1个百分点至4.9%。香港交易所(HKEx)股票市值增长17.6%,全球占比为4.9%,位列第七位。印度的两家证交所——孟买证交所(BSE)和国家证交所(NSE)股票市值分别增长24.9%和30.4%,分别位列全球第九位和第十位。巴西交易所(BM&FBOVESPA)股票市值上升15.6%,居第十一位。

  2、全球股票市场融资规模上升,纽约交易所集团美国区和香港交易所的股市融资额位居全球第一、二位,香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位居全球第一、二位。

  2010年,全球股票市场共融资(包括首次公开发售和再融资)9661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3%。NYSEEuronext(US)、HKEx、BM&FBOVESPA、上海证券交易所和LSEGroup的融资规模位居全球前五位,其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比重分别为21.5%、11.3%、10.4%、8.6%和6.3%。其中,HKEx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融资额在全球股市总融资额的比重有所上升,分别上升1.8个和3个百分点,HKEx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2010年,全球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规模为2962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增长146%,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重由上年的14%上升至30.7%。其中,HKEx和深圳证交所的IPO融资规模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全球占比分别为19.4%、14.9%。之后依次是NYSEEuronext(US)、上海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交所和LSEGroup,其全球占比分别为11.4%、9.9%、8.2%和6.8%。

  3、全球股票成交规模继续下降,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股票成交规模跻身世界前五。

  2010年,全球股票成交规模继续下降。具体来看,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含投资基金)成交金额63.09万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8%。

  成交金额最大的五大交易所分别是NYSEEuronext(US)、NASDAQOMX、上海证券交易所、TSE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其全球占比分别为28.2%、20.1%、7.1%、6.0%和5.7%。其中,NASDAQOMX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较上年分别下降7.0%和11.1%,NYSEEuronext(US)、TSE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较上年分别增长1.6%、2.3%和28.9%。中国的两家证交所同时跻身于五强之列,总份额12.8%。纽约两大证交所总份额由上年的58%下降至48.3%。

  4、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和欧洲期货交易所的股指期货成交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据WFE的不完全统计数据,2010年CMEGroup和Eurex成交的股指期货合约分别为69515万手、40777万手,较上年分别上升-1.1%和10.9%,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NSE、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akaSE)和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NYSELiffeEurope)的成交量分别为15635万手、14760万手和9427万手,分别位居第三至第五位。

  (五)伦敦、纽约是世界黄金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黄金交易量上升

  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场外交易中心,其次是纽约、苏黎世、东京、悉尼和香港;黄金的交易所市场交易主要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和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进行。

  场外市场方面,2010年伦敦贵金属协会(LBMA)的黄金成交清算量为46.29亿盎司,较上年下降10%;黄金清算金额为5.7万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4%。

  交易所市场方面,据各交易所统计数据,NYMEX、MCX和TOCOM三家交易所的成交量分别为44.73亿盎司、5.22亿盎司和3.92亿盎司,较上年分别增长27.3%、18.9%和2%。

  (六)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保持在商品期货市场的领先地位,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期货产品共成交26.97亿手,较上年增长30.3%,其中农产品、能源产品和金属类产品分别成交12.46亿手、6.51亿手和8.01亿手,较上年分别增长41.2%、10.0%和34.2%。CBOT、NYMEX和

  LME继续保持各自在农产品、能源产品和金属类产品期货交易方面的领先地位。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二、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继续复苏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风险因素。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美元对欧元、英镑等货币在上半年和年末走强,其他时间保持弱势,美元对日元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全年出现较大幅度贬值。尽管美联储、欧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且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措施,但经济的持续复苏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推动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从低点有所回升;因日本银行降低指标利率、扩大流动性供应规模,日元短期利率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全年降幅较大。主要股指走势分化,美国、德国以及北欧国家股指涨幅较大,而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较大的部分欧洲国家股指跌幅较大,日本股市因日元升值削弱日本企业盈利能力而下跌。受流动性充裕、避险需求较旺盛、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强劲等因素影响,国际黄金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高。

  (一)美元对欧元、英镑先强后弱,总体走强,但对日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较大

  上半年,受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令投资者避险情绪持续升温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持续走高,6月7日报收年内最高点88.41。其后,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投资者对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措施的预期逐步升温。另外,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恐慌情绪逐渐减退,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上升,美元指数回落。11月后,由于爱尔兰债务问题使欧债危机再度升温以及朝韩发生冲突,投资者避险需求上升,美元指数上升。年末,美元指数报收于79.028,较上年末上升1.5%。

  欧元兑美元汇率先降后升。年初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趋于严重,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减缓的担忧升温等因素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振荡下跌,6月7日报收1.1914美元/欧元,为2006年3月以来最低。此后,随着欧元区公布的经济数据好转,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恐慌情绪逐步减退,欧元兑美元汇率稳步回升。但11月后,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市场对多个欧洲国家财政状况担忧加剧,欧元兑美元汇率振荡下跌。年末,欧元兑美元汇率报收1.3377美元/欧元,较上年末下跌6.6%。

  英镑兑美元汇率先降后升。年初以来,受英国经济数据表现疲弱、英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英镑兑美元汇率总体下行,5月18日收于1.4301美元/英镑的14个月来低点。此后,在英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有所好转、英国政府通过大幅削减财政支出的预算案、英国多家银行通过欧洲大型银行压力测试等因素影响下,英镑兑美元汇率总体保持振荡上涨走势。11月后,受欧债危机再次蔓延,市场对英国政府大力削减政府开支计划可能影响英国经济复苏进程的担忧有所升温等因素影响,英镑兑美元汇率再次下跌。年末,英镑兑美元汇率收于1.5599美元/英镑,较上年末下降3.4%。

  美元兑日元汇率大幅下降。年初以来,受日本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表现良好、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问题引发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等因素影响,美元兑日元汇率一路振荡下行至3月初。之后,随着市场风险偏好逐步回暖以及投资者担心通缩压力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美元兑日元汇率振荡上行。5月起,在投资者担忧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以及市场对美联储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措施的预期令避险资金大量涌向日元等因素影响下,美元兑日元汇率一路振荡下行,10月29日收于历史最低点80.39日元/美元。其后,在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和通缩压力无法缓解的影响下,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回升,年末收于81.15日元/美元,较上年末下跌12.7%。

  人民币1年期不可交割远期汇率(NDF)总体下行。1至4月,人民币1年期NDF呈盘整走势。5月起,由于市场对中国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预期升温,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1年期NDF振荡上行至6月7日,报收6.797人民币元/美元的10个月来高点,后走势较为平稳。9月中下旬起,受加息预期升温等因素影响,人民币1年期NDF明显下降,10月15日收于6.392人民币元/美元的两年多来低点。其后,人民币1年期NDF有所回升,年末,报收6.435人民币元/美元,较上年末下降3.4%。

  美元对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贬值。美元对韩圆、泰铢、印尼盾、巴西雷亚尔、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新加坡元分别贬值3.7%、10.0%、4.4%、4.8%、9.9%和8.7%。

  (二)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下降2010年,美联储、欧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均宣布维持指标利率水平不变,日本银行10月降息至0-0.1%。由于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由可能率先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转向可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故美元短期利率先升后降;英镑短期利率因通胀水平较高而总体上行;欧元短期利率因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流动性忧虑而上升;日元短期利率因市场保有对日本银行可能进一步推出量化宽松措施的预期而出现下降。

  美元各期限LIBOR先升后降。年初以来,美国经济稳步复苏,市场维持对美联储将率先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受此影响,美元各期限LIBOR上升。7月中旬后,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投资者对美联储进一步采取量化宽松措施的预期逐步升温,各期限美元LIBOR下降。年末,3个月期美元LIBOR收于0.3028%,较上年末上升5.2个基点。

  欧元各期限LIBOR上升。一季度,鉴于欧洲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市场预期欧央行近期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各期限LIBOR下降。4月起,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投资者对欧洲市场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忧虑升温,各期限欧元LIBOR上升。年末,3个月期欧元LIBOR报收0.9388%,较上年末上升28.4个基点。

  英镑各期限LIBOR上升。年初以来,英国CPI同比增幅一直高于英格兰银行2%的通胀目标,令市场对英格兰银行加息的预期升温,各期限英镑LIBOR上升。至8月,对英国经济复苏前景不稳定的担忧令市场对英格兰银行或将扩大量化宽松规模的预期升温,各期限英镑LIBOR略有下降。其后,英格兰银行表示放宽和收紧货币政策的时机均不成熟,英镑各期限LIBOR保持平稳走势。年末,3个月期英镑LIBOR报收于0.7323%,较上年末上升12.7个基点。

  日元各期限LIBOR下降。年初以来,日本银行多次表示若经济出现明显下行风险,将采取进一步量化宽松措施,10月5日,日本银行将现行利率由0.1%下调至0-0.1%,同时宣布设立总额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入资产,为市场进一步提供流动性。受此影响,各期限日元LIBOR下降。年末,3个月期日元LIBOR收于0.1881%,较上年末下降8.9个基点。

  (三)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年初至4月上旬,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呈盘整走势。4月中旬起,受投资者避险情绪持续升温、美国CPI连续下降以及美联储可能

  将进一步购买国债等因素影响,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一路振荡下行,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于10月7日收于2.3878,为2009年1月来最低点。10月中旬后,在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好转削弱了投资者的避险需求、美国政府大量发行新债、减税计划延长等因素影响下,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年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收于3.2968%,较上年末下降54.1个基点。

  德国、英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与美国基本相似。年初至8月末,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欧元区经济复苏尚不稳固等因素影响,德国、英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振荡下行走势。9月起,受德国、英国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良好支撑,德国和英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年末,德国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2.968%和3.396%,较上年末分别下降41.3个和61.7个基点。

  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基本追随美债走势。年末,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1.116%,较上年末下降17.5个基点。

  (四)全球主要股指走势分化

  年初以来,在投资者看好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减缓、许多大型金融机构一季度财报表现强劲等因素支撑下,美国三大股指一路振荡上涨。4月下旬起,受避险需求上升、美国金融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美国三大股指振荡下跌,道指7月2日收于年内最低点9686.48。其后,在多数上市公司二季度财报表现良好、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方案、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延长以及美国经济数据向好等因素提振下,美国三大股指总体振荡上涨。其中,道琼斯指数12月29日收于两年来高点11585.4。年末,道琼斯、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报收11577.5点、1257.6点和2652.9点,较上年末分别大幅上涨11.0%、12.8%和16.9%。值得关注的是,5月6日美国股市出现异常波动,其中道琼斯股指在收盘前两小时一度暴跌9%左右,随后又快速反弹,全天则下跌3.2%。5月6日美国股市的异常波动事件促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重新评估交易规则和交易方式(高频交易、程序交易)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作为初步解决方案,美国开始试行股市交易的“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

  欧洲国家股指走势分化,德国、英国及北欧国家股指走势强劲,而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较大的部分欧洲国家股指跌幅较大。年末,德国DAX和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分别收于6914.2点和5899.9点,较上年末分别上涨16.1%和9.0%;丹麦OMXC指数、芬兰OMXH指数、瑞典OMXS指数全年分别上涨31.2%、18.7%、23.1%。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法国CAC40指数、意大利标普MIB指数、西班牙BCN全球100指数和希腊金融时报ASE指数全年分别下跌3.3%、13.2%、19.7%和41.1%。

  亚洲股票市场上,由于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较为强劲,中国香港、韩国、印度、泰国的主要股票指数全年分别上涨5.3%、21.9%、17.4%、40.6%。受流动性收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上证综指全年下跌14.3%;日经225股指在日元持续升值压力下全年下跌3.0%。

  (五)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

  年初,在黄金ETF的黄金持有量下降、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下,国际黄金价格振荡下跌。2月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价格收于1052.2美元/盎司的年内最低点。其后,因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市场避险需求强劲,全球主要黄金ETF持仓量不断增加,国际金价一路上涨。7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暂时缓和以及全球主要黄金ETF减持黄金,国际金价有所下跌。从8月起,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部分央行启动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引发通胀担忧以及11月朝韩冲突爆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市场避险情绪不断升温,再加上黄金消费旺季来临、美元持续走弱等因素影响,国际金价一路上涨,不断刷新纪录高点。年末,COMEX黄金期货价格收于1421.1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较上年末大幅上涨29.8%。

  专栏2.1 低碳金融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即低碳金融,或称碳金融,它泛指所有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具体地说,碳金融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银行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活动。

  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交易规模逐年成倍增长,交易平台和交易工具日趋多元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吨上升到2008年的48.1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9.2%;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0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6.6%。2008年,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2.8%;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成交金额为72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5.7%;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基础的核证减排量(CERs)现货、远期、期货和期权市场交易金额为260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20.6%。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碳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关碳金融市场的指数也被开发出来。纽约-泛欧交易所2008年推出低碳100欧洲指数,标准普尔等指数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低碳环保指数。

  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简称EP),即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

  谐统一,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新阶段发展。某种程度上,率先实行“赤道原则”的银行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理念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领跑者。三年后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近年来,“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速。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既包括支持传统钢铁、有色金属、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也包括推动多晶硅、智能电网、碳存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低碳能源的开发使用,随着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石化能源储量的逐渐趋于枯竭,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2008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已经达到1150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三是支持低碳技术的运用。四是开展碳金融交易,预计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商品交易市场。

  低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义务,因此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近几年来,注册成功的CDM合作项目以及CER核发量在中国增长迅猛。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CER一级市场上的最大供应国。据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25日,中国已注册项目671个,占CDM执行理事会全部注册项目总数的35.15%,已获得核发CER1.69亿吨,占核发总量的47.51%,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2009年11月,国务院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必将促进中国低碳金融的发展。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积极开展低碳金融创新,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相关管理机构的大力倡导下,各政策性和商业银行纷纷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设立绿色信贷部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参与节能减排项目、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为符合有关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市场盈利前景的环保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目前中国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办了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品种价格创阶段或历史新高

  2010年,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呈现先盘整后大幅上扬的走势。

  上半年,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下,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振荡盘整。进入下半年,在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恶劣天气导致供需失衡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持续走高,部分品种价格创阶段或历史新高。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前期高位盘整,后期振荡上涨。年初以来,在美国原油库存始终处于高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投资者担忧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将降低原油需求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基本在70~85美元/桶的区间内振荡。5月20日,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收于68美元/桶,为2009年10月以来最低。从9月起,在原油库存逐步降低、市场看好中国原油需求、美国经济逐渐向好、北半球多国面临严寒气候以及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和伊朗核问题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振荡上涨。12月23日,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报收91.5美元/桶,为2008年10月来最高。年末,西得克萨斯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收于91.4美元/桶和94.8美元/桶,较上年末分别上涨15.2%和21.6%。

  期铜、期铝价格前期呈倒“N”型走势,后期振荡上涨。年初以来,因LME铜库存持续增加,伦敦期铜价格振荡走低。2月起,在智利发生地震、美国经济复苏步伐趋稳、中国铜进口数据表现良好以及LME铜库存降至年内最低等因素影响下,期铜价格振荡上涨。从4月下旬起,由于市场担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国采取的调控措施将使金属需求下降,期铜价格振荡下跌至6月8日6165美元/吨的年内最低点。其后,在美元走弱、美国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LME铜库存下降、现货铜ETF产品在美国上市增加精铜需求等因素影响下,期铜价格振荡上涨,至年末报收960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点,较上年末大幅上涨30.2%。2010年,期铝价格基本跟随期铜价格走势,年末报收2470美元/吨,较上年末上涨10.8%。

  橡胶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2010年,在全球汽车业持续复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充裕、气候异常影响产量、橡胶库存处于低位、东南亚产胶国货币升值使出口价格上升以及产胶国采取增税保价措施等因素影响下,国际橡胶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仅在第二季度,受中国国家储备局两次抛储天然橡胶、欧债危机深化使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剧以及橡胶需求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橡胶期货价格振荡下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于12月27日报收414.4日元/公斤的历史最高点,年末报收408.7日元/公斤,较上年末大幅回升53.2%。

  农产品价格前期盘整,后期大幅上涨。上半年,在美元走强,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供应充足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呈小幅盘整走势。进入下半年,在恶劣天气影响北半球粮食生产前景、美元贬值、中国等粮食进口国需求旺盛、期货市场买盘涌入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接近200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年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玉米和小麦期货价格分别报收1409美分/蒲式耳、640美分/蒲式耳和832美分/蒲式耳,较上年末分别大幅上涨33.7%、47.8%和47.0%。

  专栏2.2商品指数及指数化投资

  1、国际市场上的商品指数。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商品指数是由美国商品研究局(CommodityResearchBureau)推出的CRB商品指数。该指数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指数最初涵盖2种现货、26种期货商品。到目前为止,CRB商品指数已经经过十次调整。其最近的一次调整发生在2005年,路透(Reuters)与Jefferies金融产品部合作修正了CRB指数,并将其重新命名为Reuters/JefferiesCRB指数,简称为“RJ/CRB指数”。2008年,Reuters与汤姆森(Thomson)合并,2009年该指数被重新命名为ThomsonReuters/JefferiesCRB指数,简称为“TRJ/CRB”。

  于1991年和1998年分别推出的高盛商品指数(GSCI)和道琼斯—AIG商品指数(DJ-AIGCI)是国际市场上资金跟踪量排名前两位的商品指数,是全球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长期投资者投资商品市场运用得最多的商品指数。2007年2月,标准普尔公司从高盛公司手中购买了GSCI指数,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标准普尔高盛商品指数(S&PGSCI),同年标准普尔终止了公司原有的标准普尔商品指数(SPCI)。2009年5月,瑞银收购了DJ-AIGCI,并将其重新命名为道琼斯—瑞银商品指数(DJ-UBSCI)。

  1998年和2003年推出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和德意志银行流动商品指数(DBLCI),分别定位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商品指数和全球最具有流动性的商品指数,也分别是综合指数中成份商品最多(36个)和最少(6个)的指数。

  2006年,雷曼商品指数(LBCI)、美林全球商品指数(MLCX)、蒂派森商品指数(DCI)、CX商品指数、CYD商品指数等被相继推出。2007年,瑞银彭博固定期限商品指数(CMCI)面世。

  总体而言,在CRB商品指数之后,金融界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商品指数。这当中有涵盖众多商品类别的综合指数,也有只跟踪具体商品类别的分类指数。

  2、国际市场的商品指数化投资。

  随着2002年以来全球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商品指数化投资管理的资产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其中,商品指数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02年的10亿美元,骤增至2007年的1500亿美元,2008年突破2000亿美元。这些商品指数基金主要投资于国际著名的商品指数(如,TRJ/CRB、S&PGSCI、DJ-UBSCI、RICI、DBLCI等),其中跟踪量最大的S&PGSCI和DJ-UBSCI指数,占整个商品指数投资的85%以上。

  商品指数投资类型大体包括管理基金、OTC掉期、交易所交易产品(ETF/ETN)三种。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主要采用前两种投资工具,个人投资者则主要通过ETFs/ETNs参与商品指数投资。同时,提供商品指数工具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可直接参与指数对应的商品期货合约交易。

  从1986年纽约期货交易所(NYFE)和CRB合作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指数期货产品——CRB商品指数期货开始,商品指数衍生品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直到21世纪商品指数衍生品才真正发展起来。2006年2月德意志银行推出了全球首只商品指数ETFs,2006年6月巴克莱银行首创了ETNs,很快其它金融机构便纷纷跟进并发行了挂钩各种资产和指数的ETFs和ETNs。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OTC掉期规模远大于交易所交易的ETFs/ETNs,ETFs的市场份额又远大于ETNs,而商品指数期货和期权的交易量则较小。2008年,ETNs的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而ETFs的市场规模约6000亿美元。

  根据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2008年公布的数字,从商品期货市场的持仓量角度看,商品指数投资者中,散户投资者(包括ETF、ETN等使用者)占25%,指数基金占24%,国家主权基金占9%,机构投资者占42%。商品指数直接相关的投资金额达到全美期货行业投资的17%。可见商品指数化投资已经在商品期货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中国的商品指数。

  2006年,中科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联合格林期货公司推出了中科——格林期货指数,包括商品期货指数和粮食期货指数。2009年4月,南华期货公司联合第一财经推出了“第一财经·南华期货中国商品指数”。2009年6月,文华财经资讯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基于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期货品种的实时综合价格指数及谷物、金属、石化三个分类指数。2010年9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金融指数研究室推出了北大汇丰中国商品期货指数,简称“北大汇丰指数”(“PHCCI”)。2010年12月,东海期货宣布正式推出由东海期货、东海证券程序化交易小组和龙软公司联合开发的国内首个实时跨界的大宗商品指数系列——东海动态商品指数(简称东海指数)。2010年12月,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了包括中证商品期货综合指数在内的9条商品期货指数。中国可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权威的、可交易的商品指数。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三、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现有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系列重大缺陷,这包括:缺乏减轻金融体系顺周期性、避免危机发生时风险快速传递的有效政策工具,银行业机构资本质量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足于应对危机,场外衍生品、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未得到有效监管,薪酬制度过度激励风险行为,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等。为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降低由内部关联性和顺周期趋势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性环节。2009年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吸取危机教训,启动了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修复金融监管体系漏洞为主线的大规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2010年,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强化对冲基金和评级机构监管、改革薪酬制度、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取得改革突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有关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制定了关键性的金融改革动议,主要国家在相关改革立法上也已取得显著进展。

  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开展的大规模金融监管改革,反映了其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以及其在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上达成的共识。改革有利于修补原有金融监管体系漏洞,提升金融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2010年的系列改革开启了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幕,为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及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金融危机后,加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当局认识到,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已不足以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顺周期倾向和高度的关联性,局部冲击会通过机构和个人的顺周期行为得到加强并扩散至全球,通过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反馈效应蔓延至实体经济。宏观审慎政策寻求将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评估以及提供适当的政策反应,目的是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减轻由内部关联性和顺周期趋势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内涵广泛,与微观审慎监管很难截然分开,一些微观审慎措施也具有宏观审慎意义。2010年,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对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有效性进行调查,计划于2011年提出主流做法和监测系统性风险的必要工具。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对目前各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设计和运用进行研究,评估它们在避免危机或减弱危机影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国际金融组织正在研究制定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以下方面:一是抑制顺周期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拟订了巴塞尔协议Ⅲ,提出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增强金融体系在周期内各个时点抵御风险的能力。CGFS研究制定了新的保证金和扣减率(marginandhaircut)规范,以降低场外衍生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顺周期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建议将现行的“实际减值损失法”变更为“预期损失”或“现金流”法,以对信贷损失进行早期确认,降低信贷的顺周期性。

  二是强化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成立脆弱性评估委员会(SCAV)对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研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政策框架和影子银行体系,IMF和FSB联合开展早期预警演练。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强化针对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标准。

  美国2010年7月通过的金融改革法案规定,设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并赋予其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权利和责任,包括:第一,认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对委员会认定的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机构或业务提高监管标准,如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要求等;第二,收集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的信息并向国会报告;第三,对用来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措施所造成的经济影响进行持续研究;第四,关注国内、国际的监管建议和发展,分析对美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FSOC在极端情况下有权直接拆分对金融稳定存在威胁的金融机构。新法案还强化了美联储的监管职能,要求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建立全面覆盖的风险处置和清算安排。

  英国2010年6月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决定,在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PolicyCommittee,FPC),负责宏观审慎管理。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还决定撤销FSA,设立隶属于英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RegulationAuthority,PRA),负责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建筑业协会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进行审慎监管。另外,新规强化了支付结算体系和中央交易清算所的职能,并决定新设立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PMA),该机构后改名为金融行为准则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FCA),负责监管所有金融服务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

  欧盟2010年9月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在宏观审慎层面,欧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SystemicRiskBoard,ESRB)以监督整个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委员会作为早期预警机构,主要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提出应对措施。一旦运行顺利,该机构将改变目前欧洲各国仅就国家和机构层面进行风险分析的做法。但是,该机构只能从事宏观审慎分析,没有权利对其成员国采取措施,也不能为其成员当局创造新的宏观审慎工具或政策。在微观层面,欧盟新成立了三个超国家欧洲监管局(ESAs)——欧盟银行监管局、欧盟证券与市场监管局以及欧盟保险与职业年金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业实施监管。

  法国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被赋予系统性风险和危机处理的管理权,负责应对系统性风险和强化金融稳定。法国还设立信贷调解组织(MC),专门解决银行和企业间的争端,以防止信贷急剧萎缩而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支持企业融资。法国还强化了政府和监管机构在金融稳定方面的指导作用,要求政府和监管机构指导大型银行采取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进行风险压力测试、完善审核支付限额、限制金融高管薪酬发放等具体措施。

  日本国会于2010年5月通过《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要求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专栏2.3 中国金融管理当局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全面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清算银行(BIS)、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工作,为有关国际金融标准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同时,配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顺利开展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利用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平台,参与探讨并深入研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领域的重要问题。自2006年周小川(专栏)行长当选为BIS董事会成员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与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对话与合作,及时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并就全球经济平衡、货币合作等重要政策进行协调。作为FSB和BCBS的成员,人民银行继续深入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政策、银行体系资本和流动性、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与修改。人民银行充分借鉴BCBS的改革成果,结合国情研究建立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研究减少监管真空、制定金融控股公司及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规范,研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此外,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通过加入FSB识别不合作国家(地区)专家组、同行评估小组、执行情况监测网络工作组、脆弱性评估工作组和跨境危机管理工作组等,加强金融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银监会作为FSB和BCBS的成员,全面参与国际监管标准的修订工作,协助完成多项调研和专题评估工作。银监会还参与资本定义、杠杆率、流动性指标的全球定量测算(CQIS)工作,完善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等监管工具,设定合理的时间表,稳步推进各项标准的贯彻落实,推动国内银行业向新的国际标准过渡。2010年,银监会还成功举办了中国银行(国际)监管联席会议,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就银行集团的经营情况进行信息交换,就相应监管手段和方法进行沟通协调。此外,银监会继续加强与有关监管当局的日常交流,协助开展对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申请审批;加强与海外机构东道国监管当局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合作,出具监管意见;在已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与境外监管当局合作,实施跨境现场检查。

  中国证监会积极参加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多边合作,深入参与IOSCO相关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在2010年6月召开的IOSCO蒙特利尔年会上,证监会再度当选为执委会成员,尚福林(专栏)主席连任执委会唯一副主席。证监会深入参与IOSCO技术委员会各常设委员会、新兴市场委员会各工作组以及执委会战略方向等特别工作组工作,在修改和拟定IOSCO新的战略方向、监管原则和监管合作原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证监会还认真参与G20宏观经济政策互相评估、FSB薪酬评估、风险披露评估等评估工作,积极促进评估机制和内容合理化。此外,证监会继续加强双边跨境监管合作。截至2010年底,证监会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签署了47项备忘录。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加强对成员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稳健性而开展的一项评估活动,目前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按照中国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的承诺,中国于2009年8月正式启动FSAP评估。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全面开展了中国FSAP评估工作。按照中方与基金组织/世行中国FSAP评估团达成的工作安排,中国FSAP评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中方高质高效地完成了FSAP问卷、数据和信息需求的答复工作,成功组织了FSAP评估团来华开展的两次现场评估,完成了对17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FSAP评估团初步评估结果认为,受益于中国政府推出的金融体系多项重大改革以及中央银行和各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在过去30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抵御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FSAP评估团还对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顺序安排提出了建议。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有关部门继续推进FSAP评估及其后续工作。

  (二) 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

  金融危机暴露出当前银行业资本要求偏低,资本质量不高(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占比低,混合资本工具吸收损失的能力不强),风险加权资产测算不客观等问题。2009年12月,BCBS发布了《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框架》的征求意见稿,这两个文件被业界称为“巴塞尔协议III”。2010年9月,BCBS正式完成巴塞尔协议III的修改。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包括:

  提高资本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修改资本定义,扩大资本覆盖面,增强各国资本计量的一致性和透明度。银行业的普通股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将分别由目前的2%、4%、8%调整为4.5%、6%、8%。

  建立资本缓冲机制。银行业应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由此,银行业普通股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将分别提高至7%、8.5%、10.5%。在信贷过快增长的时期,银行还需要建立占风险加权资产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中的资本应由普通股或其他具有充分吸收损失能力的资本构成。逆周期资本缓冲占风险加权资产的具体比例由各国视信贷/GDP比率与其长期趋势线的偏离程度而定。

  引入杠杆率作为最低资本要求的补充监管手段。未经风险加权调整的杠杆率指标可作为最低资本要求的补充。过渡期内就3%的一级资本杠杆率标准进行测试。

  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吸收损失能力,即各国监管当局应适度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最低资本标准。

  建立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两大国际统一的流动性风险计量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分别反映金融机构抵御短期流动性风险和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流动性覆盖比率定义为压力情境下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与超过30天的时间期限内净流出现金的比率,该比率的监管要求是应大于等于100%,即要求在压力情境下银行的流动性至少能坚持30天。净稳定资金比率定义为压力情境下一年内可用的稳定资金与需要的稳定资金的比率,该比率的监管要求为应大于100%,即要求银行在一年内可动用的稳定资金大于其需要的稳定资金,该指标反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在以上两大指标以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提出了合约期限匹配程度、融资集中度、可自由运用资产规模等国际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工具。

  考虑到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的恢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全球银行业资本实力的恢复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银行业达到新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设立了长达8年的过渡期,部分要求的过渡期甚至达到13年。在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各国开展了本国的相关立法进程。美国监管当局于2010年一季度出台了有关融资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初步指引。欧盟委员会正在修改《资本要求指令》,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通过立法程序。日本国会通过的《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决定重新设定对金融机构自有资本比例的要求。

  (三) 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

  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透明度,市场效率有待提高,交易对手风险可能威胁金融系统稳定。G20匹兹堡峰会要求,2012年底前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应在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上交易,并通过中央对手方清算,同时,所有场外衍生品合约应向交易数据库报告。据此,FSB会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和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扩大中央对手方使用的政策建议。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要求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通过交易所交易并通过清算所清算;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互换(CDS)以及农产品互换、能源互换、多数金属互换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子公司,其自身可保留利率互换、外汇互换等业务。欧盟将建立统一的中央对手方法律框架、清算标准化合约要求和交易信息库立法等。日本在2009年6月通过的《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中规定了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实行集中清算以及交易信息的保存和报告制度。

  (四) 加强对冲基金监管

  长期以来,对冲基金受到的监管较少。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成为各界共识。IOSCO公布了对冲基金监管原则以及全球对冲基金信息收集模板,以帮助监管机构收集和交换对冲基金的信息,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来防范对冲基金行业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10年11月通过了对对冲基金(含私募基金)的监管新规,并计划于2011年7月21日起生效实施。

  监管新规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施强制登记制度。规模以上对冲基金(含私募基金),必须以投资顾问机构名义在SEC注册登记并接受监管;规模较小的对冲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将由各州监管机构注册登记监管;管理资产规模不足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免于注册登记。二是强制信息披露。对冲基金必须接受监管机构检查和遵守信息披露规定,将文件和账目对SEC开放,接受SEC包括会计和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定,提供并披露现行条例下的隐蔽信息、交易信息(包括仓位信息)、投资方信息等。三是限制银行对对冲基金的投资。银行对冲和私募基金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基金资本的3%,也不得超过银行一级核心资本的3%。

  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4月提出《另类投资基金管理人指令》,在欧盟层面建立全面、有效的对冲基金监管框架。欧洲议会于2010年11月正式通过欧盟对冲基金监管法案,法案规定在欧盟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对冲基金必须先向监管机构注册,以取得护照,并接受监管;对于设在欧盟成员国的对冲基金,它们只需向一国监管机构注册,即可取得在欧盟全境运营的权利,但对非欧盟的对冲基金,欧盟统一护照的发放尚需等两年过渡期结束后,由2011年新设的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负责。

  英国规定,2010年7月起,对冲基金必须在英国金融服务局注册并接受监管。

  日本金融厅将在金融商品交易法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要求注册的对冲基金,以及对冲基金在资产运用过程中有关风险管理状况的报告事项。

  (五)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当前信用评级机构形成了准监管地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造成市场参与者行动一致,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G20要求采取措施减少官方机构对信用评级的依赖。BCBS早在制定巴塞尔II时就推出信用风险估值的内部评级法,强调银行不应过度依靠外部评级机构。当前,BCBS正在研究解决将外部评级用于监管资本框架所产生的不当激励问题。IOSCO发布了《信用评级机构在结构性融资市场上的作用》,建议增大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避免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加大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以及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要求在SEC内部设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办公室。欧盟委员会2010年7月公布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案修订稿,提出由欧洲证券及市场监管局统一监管欧盟境内的信用评级机构。为解决评级市场寡头垄断问题,欧盟委员会正在研究建立一个欧洲评级机构来同三大评级公司竞争的可行性。英国金融服务局要求从2010年7月开始所有信用评级机构在FSA注册并接受监管。日本国会于2009年6月通过《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注册,对债券发行实行“双评级”制度(其中至少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

  (六) 改革薪酬制度

  当前的薪酬机制过于奖励短期财务业绩,会助长高管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鼓励过度投机。危机后加强薪酬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薪酬监管首先被运用于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因为这些机构一部分利润来自政府担保或救助,而不完全是自身经营成果。2009年FSB制定了《稳健薪酬实践原则》和《稳健薪酬原则实施标准》。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授予上市公司股东对于公司高管薪酬和“黄金降落伞”事宜拥有非约束性投票权,同时允许联邦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金融企业薪酬体系实施监管,防止管理层承担过多风险(为此,美联储发布了银行业薪酬指引)。2009年3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将对接受政府救助资金的公司征收90%的奖金税。

  英国政府2010年初出台新规定,针对年薪超过100万英镑的雇员,要求其总薪酬的60%必须在接下来的3年中递延支付;对银行向员工支付的任何超过2.5万英镑的奖金征收50%的一次性税收。不过,由于部分金融机构强烈反对(威胁要将部分人员和业务迁离伦敦),英国政府在2011年初决定取消对超额奖金征收50%一次性税收的规定,改为要求银行业在奖金问题上增加透明度。

  根据欧洲议会2010年7月通过的立法草案,法国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金融行业薪酬监管规则”,规定法国金融行业50%的薪酬将以股票或其他形式的金融工具支付;金融机构发放的奖金至少有40%必须分三年支付,奖金额度越大,延期支付比例越高,最高可达60%。

  (七)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根据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美国将整合现有多家联邦机构(包括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货币监理署、储蓄管理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家信用社协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的消费者保护职能,设立专门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B),统一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综合保障。CFPB内部将包括公平信贷与平等机会办公室、金融教育办公室、研究部、投诉追踪与收集部、社区事务部等部门。

  欧盟拟建立涵盖全欧盟的金融消费者担保计划。担保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存款担保计划的担保额,将其从5万欧元提高至10万欧元;提高中小投资者损失赔偿额,将由于金融机构原因造成的中小投资者损失的赔偿额从2万欧元提高到5万欧元;推广涵盖全欧盟的保险担保计划。

  英国联合政府决定整合现有机构(包括金融服务局、公平贸易局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设立金融行为准则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

  日本金融厅也计划出台规则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包括衍生品投资者适当性方面的规定等。

  另外,各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国家还就大型金融机构跨境处置、征收金融机构税、强化国际会计准则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专栏2.4 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消费者是指接受金融服务业提供的金融商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或法人,不包括专业性投资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涉及每个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对金融机构合规运作、改善社会形象,提升消费者信心,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较为复杂、缺乏透明度的金融产品,而金融消费者普遍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容易受到误导而购买一些不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为此,金融消费者保护首先是要求金融机构对普通金融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高透明度、简单性等特点,其次,监管机构要赋予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渠道,要利用消费者的投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促进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等。

  美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起步较早。在社会需求与政府推动的双重背景下,自1968年开始,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为执行这些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美国国会授权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联邦监管机构负责制定条例具体落实,并且与其他金融监管任务(如安全和审慎监管)相互补充。除美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多项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并授权相关机构行使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职能。

  1997年,澳大利亚设立专门的审慎监管局(APRA)和证券投资委员会(ASIC),分别负责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以及保护消费者利益。2000年,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在对金融经营者的监管方面加入了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内容,明确规定金融服务局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同时设立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架构,为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进一步保障。日本在借鉴英美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也结合实际,出台了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系重构,特别是加大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力度。2009年6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在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领域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方面措施:一是新成立一家独立的消费金融保护机构使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受金融系统中欺诈行为的损害;二是从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简单化、公平性等方面进行消费者保护改革;三是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促进退休证券投资计划。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了致力于保护消费者、解决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这项法案最引人瞩目的一项内容是,美国将成立一个全新的、专注于消费者保护的机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sumerFinancialProtectionBureau),新机构将之前分散在美联储、美国证交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整合起来,以避免多头负责制度下职责重叠以及监管真空或漏洞等现象的发生。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领导人由总统委任、参议院批准,预算由美联储直接拨付,并且享有独立的规则制定权限,可以不经国会批准而迅速针对行业中的不端行为采取行动,包括从事检查、实施罚款等惩戒措施。2008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全国金融督察服务署,其独立争议解决程序涵盖银行、证券、集合退休金信托等领域的消费者投诉。2010年,英国政府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决定整合金融服务局和公平贸易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成立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2011年该机构改名为金融行为准则局。经合组织(OECD)在讨论加强各成员国金融市场合作的会议中,将保护消费者权益列为四个基本目标之一。

  四、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退,经济活力和市场信心逐步恢复,政策环境总体宽松,这些有利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并为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但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发达经济体的高失业率和家庭的“去杠杆化”对需求形成压制,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依然存在,不同经济体的货币财政政策走向仍将分化,新兴市场面临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蔓延,这些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也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阶段性动荡。

  2011年,受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低利率和“双赤字”等因素影响,美元总体走势可能偏弱。不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蔓延,这些因素有利于美元在总体弱势中实现阶段性走强。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阴影,2011年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会有所减弱,由此,主要经济体短期利率会进一步回升,但因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短期利率回升幅度不会太大。随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以及中长期通胀预期上升,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将从低位进一步回升。

  在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环境保持宽松、企业盈利状况逐步改善的情况下,2011年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可能会在振荡中有所上涨。

  2010年,原油、基本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强劲、金融市场总体流动性较充裕的情况下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2011年,上述需求因素依然存在,另外,全球异常气候越来越多、部分地区政治社会局势动荡使得一些大宗商品的供给受到限制,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上涨空间。预计2011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仍会保持高位运行。

  2011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风险仍会较大,而发达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会逐步显现,黄金的保值投资需求仍会较为旺盛,这将支撑黄金价格在高位运行。如果爆发较大地缘政治冲突、且紧张局势持续时间过长,受避险需求推动,黄金价格可能继续创下历史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黄金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其下调风险不容忽视。

  第三部分 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政府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此外,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也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继续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作用,进一步畅通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机制;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继续增长。据初步估算,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062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较2009年回落0.8个百分点,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顺差1656亿美元。截至2010年末,外汇储备达28473亿美元,较2009年末增加4482亿美元,同比少增49亿美元。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批准22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合计

  30.5亿美元。其中,新批12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18.50亿美元,追加9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13亿美元,收回1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1亿美元。截至2010年末,累计批准97家QFII机构共计197.2亿美元额度。

  2010年,中国证监会批准13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11家为资产管理机构,1家为政府投资机构,1家为其他机构投资者,长期资金管理机构在全部QFII中所占比例已达到69%。截至2010年12月底,QFII总数达106家,其中91家QFII已开展投资运作。

  2010年,中国证监会加强对QFII业务模式和投资运作的持续监管,积极研究QFII参与股指期货问题,起草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目前,《指引》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并已公开征求意见,待完善后发布实施。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10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10年末,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16家代表处;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223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6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1家,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0家分行。

  截至2010年末,共有32家中资商业银行引进41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外资余额为384.2亿美元,其中2010年引进外资54.2亿美元;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进5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外资余额为0.8亿美元,2010年引进外资0.3亿美元;9家中资银行在海外上市,引进资金余额为630.8亿美元,其中2010年海外上市引进资金137.4亿美元。

  2010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1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31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

  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10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4家、外资法人银行3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56家。

  截至2010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5%;各项贷款余额9103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9%;各项存款余额9850亿元,同比增长40.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8.9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8.5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期货市场截至2010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3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12家,其中2010年最新批准3家。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10年底,先后有37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17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2010年,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增加了3家,其中2家为新设成立,1家为由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

  截至2010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56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根据CEPA及相关补充协议的安排,截至2010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新际经纪香港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参股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现更名为银河期货有限公司)、中信期货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现更名为中信新际期货有限公司)及中山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16.68%、42%及49%。

  2010年,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向银河期货有限公司增资3002万元,中方股东也进行了同比增资。增资后,苏黄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5003万元,占银河期货注册资本的比例仍然为16.68%。

  (四)外资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46家,已开展营业的有131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4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19家,寿险公司28家,再保险公司7家。此外,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机构在15个城市设立了169家代表机构。

  截至2010年底,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621亿元,较年初增加569亿元,增长27.71%,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19%,同比上升0.14个百分点。

  2010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34.3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37%,比上年同期增加0.25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83亿元,市场份额为1.06%;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91.47亿元,市场份额为5.6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6.31%、17.94%、7.88%、8.23%。

  2010年5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劳合社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在原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在上海市及已设立分公司的省市,增加以下保险业务:一是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财产保险业务;二是短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自此,英国劳合社进入中国市场三年后终获直接承保业务资格,公司性质也由再保险公司变更为财产保险公司。

  (五)外资对境内上市企业的并购情况

  2010年,中国证监会与商务部配合,依法支持了四川双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向拉法基集团子公司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发行股份认购资产、帝亚吉欧高地控股有限公司要约收购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收购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事宜。

  (六)外资对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1、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增长较快。

  外资银行会员入市初期,因受一些政策限制,总体交易量不大。

  2010年9月份以后,外资银行自营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获准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截至2010年底,共有五家外资商业银行获准参与黄金市场。2010年,外资银行会员自营业务量217.3吨,比上年增加181.3吨,是上年的6倍,占银行自营业务的10.3%,比上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2010年某些月份,外资银行会员可以排进自营业务的前十名,外资银行自营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银行自营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

  2、外资银行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外币对现货及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均大幅增长。

  2010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非常活跃,市场份额大幅上升。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41.6%,远高于整个市场16%的增长速度,其市场份额大幅上升,占比为33%,较2009年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做市商的市场份额上升2个百分点,为25%。截止2010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共有外资会员104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36%,比上年末下降4个百分点。

  在外币对现货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增长明显,市场份额持平。2010年,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44%,市场份额为72%,与2009年基本持平。2010年,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同比大幅增长128%。截止2010年底,外币对市场共有外资会员41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3%。

  3、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2010年,外资金融机构38在银行间本币市场份额有所增长,全年交易规模达23.64万亿,占2010年度总交易规模的6.52%,市场份额同比增加0.65个百分点,其中货币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债券市场份额则出现小幅增长。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的份额最大,达到46.43%。

  交易规模增长方面,外资金融机构除了在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市场的交易量有所下降外,在其余子市场的交易规模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17.54%,现券市场、质押式回购与信用拆借市场的交易规模增幅分别为57.38%、24.44%和19.82%。

  截至2010年底,银行间本币市场共有外资银行成员95家,新增15家,31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18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制度备案。

  4、外资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建设方面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0年,外资机构在基准利率建设方面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外资银行在16家Shibor报价行中依然占据2个席位,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10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也占据与上年相同数量的3个席位,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此外,在17家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的机构中,外资机构占据5席,较上年增加了美国银行上海分行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2家机构。

  同时,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10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

  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4584.83亿元,增长275.34%,占2010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37.94%。2010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其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占32.09%。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21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合计83.17亿美元。其中,调整6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由124.92亿美元调整为52亿美元;追加7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36.06亿美元;转移1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2亿美元。截至2010年末,累计批准90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共计696.61亿美元。

  截至2010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业务资格,37只QDII基金和4只QDII资产管理计划获批,28只QDII基金和2只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计734亿元人民币。

  2010年,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QDII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22只QDII基金和3只资产管理计划,成立18只QDII基金和1只QDII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约109亿元人民币。

  基金管理公司、托管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业务流程,配合比较顺畅。QDII产品的类型和投资方向日益丰富,投资地域涵盖全球,并且出现了指数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商品主题基金等新品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市场回暖,QDII产品业绩和净值稳步提高,分散风险的作用初步显现。

  截至2010年底,中国保险业境外投资总额83.9亿美元。其中,货币市场投资14.4亿美元(含活期存款7.45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6.9亿美元)、固定收益类投资1.7亿美元(含债券1.4亿美元)、股票等权益类投资67亿美元。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10年末,共有5家中资银行对6家境外机构进行了投资,投资入股境外机构余额为98.1亿美元。

  截至2010年末,共有7家中资商业银行设立了54家境外分行,拨付营运资金余额为39.8亿美元,全年增加额为5.1亿美元;有3家中资商业银行设立了18家境外子行,拨付资本金余额为16.4亿美元,全年增加额为4.1亿美元。截至2010年末,有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了23家境外附属公司,拨付营运资金余额为245.8亿美元,全年增加额为38.7亿美元。

  2、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10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8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2010年,中国证监会批准4家证券公司设立香港子公司,分别为中国建银投资证券、长江证券、光大证券、银河证券。

  截至2010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12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5家为2010年获批,具体为海富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华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广发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投摩根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国投瑞银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此外,2010年嘉实、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对其香港子公司增资2亿、3.8亿港元。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10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10年底,中资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经营机构33家,设立代表处8家。

  (三)中资企业参与境外期货市场的情况

  根据1999年《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2001年《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先后分四批共批准31家国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其中,能源类企业7家,有色金属类企业20家,农产品类企业4家。由于自身生产经营及并购重组等原因,目前实际持有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共28家。2010年,共21家持证企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了外汇风险敞口额度并获批复,其中实际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持证企业共20家。

  (四) 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10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5464.4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长1178.02亿美元,上升27.48%。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770.0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76.2亿美元,上升4.52%,占外债余额的32.39%;短期外债余额为3694.4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101.82亿美元,上升42.50%,占外债余额的67.61%。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2199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1495.41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48%,占外债余额的27.37%。

  在3265.49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336.79亿美元,占40.94%;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1010.38亿美元,占30.94%;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69.71亿美元,占14.38%;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85.71亿美元,占11.81%;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9.01亿美元,占1.81%;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89亿美元,占0.12%。

  2010年1-9月,中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278.47亿美元,同比增加140.02亿美元,上升101.1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179.04亿美元,同比减少80.55亿美元,下降31.03%;支付利息20.31亿美元,同比减少5.32亿美元,下降20.76%。48

  (五) 社保基金继续增加对外投资

  201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继续增加对外投资,进一步优化境外投资组合,取得了较好收益。截至2010年末,境外委托股票组合规模为40.03亿美元,境外债券组合规模为4.19亿美元。

  (六)境内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10年底,共有166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631.6亿美元。其中,在香港主板上市128家(其中香港/纽约同时上市10家,香港/伦敦同时上市4家,香港/纽约/伦敦同时上市1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35家,在新加坡单独上市3家。166家H股公司中有67家已发行A股。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五,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84万亿美元,较2009年末增长10.8%,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4.5%,较2009年末上升0.5个百分点,居全球第五位。

  从中国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10年末,商业银行债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为3%,较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公司信用类债券(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为17.1%,较上年末提高3.5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中国股票市场市值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下降,融资规模的全球占比明显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截至201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165亿美元,较上年末微涨0.4%;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13114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51%。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0279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3%,较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44962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1.1%,成交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35725亿美元,较上年上升28.9%,成交额跃居全球第五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80687亿美元,占2010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12.8%,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1025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4882亿元,再融资5375亿元51,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14.9%,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3、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所)铜、铝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上期所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2.9:0.5;上期所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5。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锌、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上期所锌期货交易量是LME的1.6倍,橡胶期货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53.5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商所)豆油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该品种交易量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G)的1.6倍。大商所豆粕、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大商所与CMEG豆粕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1.02;大商所与CMEG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24.7;大商所与CMEG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3.5。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10年,大商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大商所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1:1。

  201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商所)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和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跃居世界第一,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郑商所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2.1:1;郑商所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3.3:1;郑商所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6.6:1;郑商所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54:13。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4.4%,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10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6052(242个交易日)吨,同比增长28.5%,日均成交量为25吨。2010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1836万盎司,约合571.1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4.4%,较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

  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397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41:4:3.6。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1、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扁平化。

  201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趋于扁平化。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10年短期国债和中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短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高于中长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扁平化。

  2、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10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3、在全球股市普遍上涨的背景下,中国主要股指涨跌互现。

  2010年,在全球股市普遍上涨的背景下,中国主要股指涨跌互现。2010年末,上证综指报收于2808点,同比下跌14.3%;深证综指报收于1291点,同比上涨7.5%(见图3.2)。2010年中国股市的走势明显弱于全球市场,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股市受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2010年中国股市出现的明显结构性变化,即在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大盘股明显走弱的同时,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小盘股明显走强(深交所中小企业指数全年上涨21.3%)。

  4、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各交易品种与外盘的相关性都接近或超过了80%,其中铜、锌、天胶的主力合约价格与LME三月期铜、期锌以及TOCOM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5,表现出国际国内价格较高的联动性。不仅如此,一些品种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如上期所期铜对LME期铜价格的引导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同时,上期所期胶的区域定价权也在逐步提升,目前,上期所的期胶价格不仅是国内厂商定价的基础,也成为东南亚橡胶生产经营企业定价的基础。

  2010年上半年,由于继续受到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的走势继续基本独立于国际市场,1-6月,其价格与CMEG玉米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44;进入下半年之后,受俄罗斯等主要小麦出口国干旱以及10月8日美国农业部下调新年度谷物产量及库存预测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大涨,玉米作为小麦的部分可替代品种价格迅速大幅攀升,加之国内从7月份开始进口玉米,引起市场国内供给不足、进口依赖的预期,国内玉米期货打破了长期以来相对独立的价格走势,表现出较强的跟随外盘价格走势的特征,7-12月,大商所与CMEG玉米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87,国内外市场相关性明显提高。与玉米期货价格类似,大商所与CMEG大豆期货价格1-6月的相关系数为0.61,7-12月份的相关系数为0.87,与2009年0.45的相关系数相比,其相关性也出现明显提升。此外,2010年大商所与CMEG豆粕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9,大商所与CMEG豆油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98,其相关性也均比2009年出现明显提升。2010年,大商所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97,继续保持高度相关。

  2010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多数农产品期货价格与国外市场的相关性也出现明显提高。2010年,郑商所与CMEG早籼稻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57,其相关性较2009年的-0.31大幅提高。2010年,郑商所与CMEG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88,郑商所与ICE棉花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96,其相关性分别较2009年的-0.16和0.87明显提高。2010年,郑商所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78,其相关性较2009年的0.84有所降低。

  5、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2010年,国际金价波动较大,国内黄金投资热的兴起使得实物需求猛增,推高国内现货价格,国内外差价幅度有所扩大。在全年242个交易日中,有206个交易日国内金价高于国际金价,平均幅度为0.94元/克,36个交易日国内金价低于国际金价,平均幅度为0.29元/克。不计差价方向,平均差价幅度为0.84元/克,比上年增加0.48元/克,增长133.3%。

  同时,国内外差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见图3.3)。在1月、11月、12月份临近春节的用金旺季,国内外差价明显拉大,最高达到3.55元/克,并且从10月26日至年底,连续49个交易日出现国内金价高于国际金价的现象。而4-7月份,差价幅度则较小,一般不会超过1元/克。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继续推进。2010年1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批复》,正式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组织股指期货交易;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3月31日,融资融券试点正式启动,共有6家证券公司获得第一批试点资格。7月22日,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8月16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9月30日,证监会、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促进了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二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金融债券发行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金融债券。6月7日,银行间外币对市场引入美元兑新加坡元(USD/SGD)报价和交易,包括竞价和询价两种交易模式。为降低汇率风险和兑换成本,促进双边企业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8月19日和11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推出了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的货币对交易。2010年8月,根据国务院决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为1875亿元人民币债券,财政部为该项债券的发行出具了确认函,截至年底,汇金公司累计发行债券1090亿元。9月25日,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正式启动,这是首个全国统一的银行间信贷资产交易系统,有利于规范发展中国贷款转让市场,优化银行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潜在金融风险。10月2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指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简单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11月5日,中国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正式推出。12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业务规程(试行)》,并开始接受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的注册,标志着超短期融资券正式推出。12月2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保税交割业务正式启动,洋山保税港区成为中国期货保税交割的首个物流基地;保税交割业务的顺利运行将加强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有机联动,强化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有利于国内期货市场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交易体系和定价体系中去。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机构创新也取得新进展。9月29日,中债资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成为国内首家采用投资人付费营运模式的新型信用评级公司。10月2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信用评级行业自律组织。

  专栏3.1 全国银行间市场推出贷款转让交易

  全球范围内的贷款转让市场发展已有近三十年,前三大贷款转让市场现分别分布于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美国的贷款转让市场发展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欧洲的贷款转让市场发展要晚于美国,但发展势头迅猛;亚太地区的贷款转让市场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大量交易集中于信用级别较高的信贷资产。

  中国的贷款转让市场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1998年起,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贷款转让交易的尝试,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以及零星的未到期银行贷款转让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贷款转让市场有所发展,市场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中国贷款转让市场发展,2010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推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开发建设,是中国首个全国统一的银行间信贷资产交易系统。该系统依托交易中心安全、便捷、高效的专线网络,面向具有贷款转让业务资格的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者,采取多重措施确保交易以及信息安全,提供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整合了信贷资产的报价、成交确认、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功能,可极大地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

  应银行间市场成员的要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起草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为全国银行间贷款转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法律文本。《主协议》及交易中心制订的《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规则》为贷款转让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市场制度体系。

  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的建立,丰富了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品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满足资本约束要求、主动管理资产提供了必要的市场条件,也有助于实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连接。截至2010年底,共有41家商业银行接入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拓宽内地银行间市场与境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有效沟通的渠道;也可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继续推出人民币对其他币种交易,增强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二级市场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研究推出利率互换交易确认和合约冲销等服务,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全面做好有关技术准备,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国际版建设。支持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或间接上市。深入推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进行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试点。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推动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期货保税交割试点。

  (二)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继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总结前期经验,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着力推进各项试点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强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加强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提高人民币的境外可接受程度,优化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的地域分布,重点推动人民币在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使用。继续增加境内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数量,统一边境省区试点政策,满足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需求。

  二是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作用。做好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推动外国投资者以人民币直接投资个案试点。

  鼓励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为当地经济主体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

  三是推动人民币标价产品市场开放发展。扩大债券市场发债主体,允许国际开发机构之外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稳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投资主体范围。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参加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鼓励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业务和产品创新。研究境内银行开办面向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的代客理财业务试点。研究逐步向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开放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举措。进一步畅通境外人民币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的回流机制。

  四是继续支持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发展。香港作为声誉良好的自由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法制监管完备,具有较成熟、先进的金融制度。同时,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社会、政治联系紧密。香港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既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又有利于人民币跨境使用。下阶段,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专栏3.2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最新进展

  2010年是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以来第一个完整的工作年度,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试点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项试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扩大试点工作有序推进。2010年6月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内试点地区由上海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扩大至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扩大至所有经常项下;出口试点企业由试点初期的365家大幅增加至67724家。试点范围的扩大,顺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密切和巩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

  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快速增长。试点扩大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逾5000亿元,约占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2%,较上年增长了约48倍。境内代理银行共办理跨境人民币购售业务逾30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约18倍。截至2010年末,境外企业在试点地区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逾1800个,账户余额近500亿元。

  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稳步推进。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人民银行以个案审批的方式开展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个案试点。截至2010年末,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跨境资本交易逾700亿元。2011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对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便利了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建设取得初步进展。2010年8月,人民银行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在一定额度内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增加了人民币保值增值渠道,对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0年末,人民银行已先后批准5家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以买入为主,现券交易主要集中于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及国债等具有国家信用的债券。

  香港人民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以来,香港始终是境外主要的人民币接受地区。为配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2010年7月,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了《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补充合作备忘录(四)号》,同时与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重新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放宽了对人民币汇款和兑换等方面的限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香港人民币业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人民币存款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3149.4亿元,占香港同期外币存款的比重持续上升。人民币对外汇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对外汇可交割产品陆续推出,香港人民币外汇市场产品体系趋于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358.6亿元,约占2007年该项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发行量的50%。发债主体呈多元化趋势,除内地银行、香港银行内地子银行及财政部等发债主体外,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麦当劳等企业也在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债筹资。

  此外,作为海外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2月15日人民币在俄罗斯银行间交易所(MICEX)挂牌交易,为人民币首次在境外直接挂牌交易。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201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二五”时期,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的承受能力,要把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起来,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外汇管理部门将根据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需要以及国内外总体形势变化,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同时,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专栏3.3 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各大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纷纷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研发。汤森路透先后推出了网络数据分发平台Elektron、财经视频ReutersInsider以及桌面产品Eikon等三个全新产品。彭博则着力推出了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产品。亚洲、拉美等地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展竞争的焦点。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在完善原有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产品业态,开创性地组建了金融信息交易所。新华08依托本土优势不断壮大,逐步改变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力量对比,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呈现由寡头垄断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2010年,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发展步伐加快,全球布局稳步推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华08的建设和运营主体——中经社控股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所属公司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北京国家金融信息中心、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建设快速推进,新华金融信息交易所开业运营,所属《金融世界》杂志创刊发行,新华08网站开通试运行,新华08视频终端、手机终端建设积极推进,形成了以新华08PC终端为核心,视频终端、手机终端、网络终端和报刊终端同步发展的多终端产品业态;成功研发发布中国石油价格指数和库存数据,研发发布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增强了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2010年,新华08签约用户和营销收入均增长一倍以上。

  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是中经社控股集团独资成立的专业交易机构,是全球金融信息领域首家公司制交易所,是新华08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所与全球领先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组织金融信息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新闻信息产品与广告产品交易,提供技术专利转让和商务信息资讯等服务。

  未来,新华08将积极推进全球战略布局,在全球重点金融城市设立采集点,全面提高全球金融信息采集能力,扩大采集权;在全球金融市场有效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发布权;围绕人民币业务加快相关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掌握定价权,致力于建成现代化的金融信息平台。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附录: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1月

  14日,作为信贷政策正常化的开始,美联储将再贴现最长期限由原来的90天降至28天。

  2月

  1日,美联储在危机期间创设的一些非常规信贷计划工具到期,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一级交易商融资便利(PDCF)、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等。另外,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之间的临时流动性互换安排也于该日到期。

  4日,英格兰银行决定暂停2000亿英镑国债购买计划,不再向银行体系注入新的资金。这是2009年3月英格兰银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计划以来,首度决定不进一步买债;同时削减50亿英镑的特殊回购操作等。

  19日,美联储宣布将再贴现率由原来的0.5%上调至0.75%,并从3月18日起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28天调整至隔夜。

  23日,希腊债务危机扩散到银行系统,惠誉将希腊最大的四家银行评级从“BBB+”下调至“BBB”。

  24日,为刺激经济增长,并限制投机资本流入,俄罗斯银行将再融资利率从8.75%下调至8.5%。

  3月

  4日,欧央行在议息会议上决定,将从4月份开始停止3个月期无限制贷款的发放,其余1个月期和7天期无限制贷款将至少持续到10月份。

  8日,美联储进行了最后一次定期拍卖便利(TAF),正式退出该项量化宽松政策。

  17日,日本银行决定将其在2009年12月推出的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规模从10万亿日元增加到20万亿日元。

  19日,鉴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印度储备银行宣布将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分别提高25个基点至5%和3.5%。这是印度央行自2008年10月启动降息周期以来的首次加息。

  25日,由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欧央行决定延长对贷款操作中所接受抵押品宽松标准的实施期限至2011年。

  29日,俄罗斯银行将再融资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8.25%以刺激经济增长。

  4月

  20日,印度储备银行宣布将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分别提高25个基点至5.25%和3.75%。

  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投票权的改革方案,提升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

  27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把希腊信用评级从BBB下调为BB+的垃圾级。同样存在严重债务问题的葡萄牙也遭降级。西班牙的信用评级第二日也被下调。

  28日,为应对高涨的通货膨胀预期,巴西央行将基准利率水平上调75个基点至9.5%,为2008年9月以来首次上调。

  30日,俄罗斯银行宣布降低再融资利率25个基点至8%。

  5月

  6日,由于交易员操作失误,美国道琼斯股指一度下跌超过9%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盘中跌幅。

  9日,为了应对欧洲美元短期融资市场出现的紧张状况,美联储会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宣布重建临时性的美元流动性互换便利。次日,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共同宣布了类似协议。

  10日,为防止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央行宣布,将买入欧元区政府债券,这是欧央行首次购买政府债券。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宣布,将与IMF共同设立一项高达7500亿欧元的危机应对基金,这项基金可用于救助所有可能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这是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

  18日,英镑兑美元汇率收于1.4301的14个月来低点。

  6月

  1日,俄罗斯银行宣布降低再融资利率25个基点至7.75%。

  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报收1.1914,为2006年3月以来最低。

  9日,巴西央行上调基准利率水平75个基点至10.5%。

  15日,日本银行决定从8月底开始向增长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实施金融支持计划,包括以0.1%的固定利率向特定行业发放3万亿日元贷款。

  27日,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市闭幕,这是G20机制化后的首次峰会,与会各国表示将采取下一步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7月

  2日,印度央行宣布将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分别提高25个基点至5.%和4%。

  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在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上签字,这项名为《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法案正式生效,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金融监管改革就此展开。

  巴西央行宣布上调基准利率水平25个基点至10.75%。

  23日,欧盟公布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在接受测试的91家欧洲银行中,仅7家未能过关,欧元汇率有所回升。

  27日,印度央行再次宣布将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分别提高至5.75%和4.5%。

  8月

  30日,日本银行决定把向金融市场提供的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规模从20万亿日元扩大至30万亿日元,并增设6个月期融资操作。

  9月

  2日,欧盟达成一致建立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决定设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该协议将普通股资本充足率由2%提升至7%(含资本留存缓冲),并提出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引入杠杆率以及建立两大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等建议。

  16日,印度储备银行分别提高回购和逆回购利率25个基点和50个基点至6%和5%。

  10月

  5日,日本银行决定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标进一步下调至0-0.1%的区间内,并创立总额为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入各类资产,为市场进一步提供流动性。这标志着日本银行时隔4年多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

  15日,人民币1年期NDF收于6.392的两年多来低点。

  29日,美元兑日元汇率收于历史最低点80.39。

  11月

  2日,印度储备银行2010年第六次加息,再次分别提高回购和逆回购利率25个基点至6.25%和5.25%。

  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5日,IMF执董会批准了对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进行全面改革的建议,根据该项建议,发达国家将向代表性过低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投票权,使后者总体份额升至42.29%;欧洲国家将让出两个执董席位给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IMF第三大股东国。

  12日,为期两天的G20第五次峰会在首尔闭幕,通过了《首尔宣言》,与会各国在汇率问题和经常账户失衡等方面达成“重大共识”。

  28日,欧盟各国财长批准通过了向爱尔兰提供规模达85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爱尔兰成为第二个正式申请援助的欧元区国家。

  12月

  3日,巴西央行决定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由15%上调至20%,将定期和现金存款的超额准备金率从8%上调至12%,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和减缓国内通胀压力。

  23日,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报收91.5美元/桶,为2008年10月来最高。

  27日,伴随四季度通胀水平的大幅回升,俄罗斯银行决定将隔夜存款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并维持基准再融资利率水平不变。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报收414.4日元/公斤的历史最高点

  2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收于两年来高点11585.4。

  31日,COMEX黄金期货价格收于1421.1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

  LME期铜价格报收960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点。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分别报收640美分/蒲式耳和1409美分/蒲式耳,为2008年7月来最高。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沪上银行联手推出“票据金融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行动方案”

2024-09-25 13:14
129133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 扩大供应链票据应用

2024-07-15 15:01
101514

上海虹口:发挥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特色优势 助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2023-09-15 12:01
82685

中兴通讯亮相2023中国国际金融展全面展示金融科技实力

2023-05-10 15:44
47594

联易融亮相第十六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

2023-01-27 21:01
26816

广东省金融局:建议各金融机构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2023-01-05 14:37
11990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