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转向香港找贷款 内地贷款已占三成
3月22日,标准普尔(下称“标普”)召开电话会议,对香港银行的未来进行展望。但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内地中小企业的贷款不会对香港中小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构成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大企业的贷款。
3月22日,标准普尔(下称“标普”)召开电话会议,对香港银行的未来进行展望。总体上,标普认为2011年香港银行业前景稳定,但风险上升。
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内地企业贷款中,相当部分是中小企业以及和房地产相关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弱。此外,不少贷款的企业为贸易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标普分析师廖强认为。
同时,标普认为,中资贷款人在香港银行的贷款,构成香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此外,内地收紧银根,令内地中小企转至香港借贷,间接推高了香港中小企借贷成本。
内地贷款激增风险
标准普尔分析师沈恩泽告诉记者,内地企业到香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并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相信正成为香港银行业新的风险。
另一位标普分析师曾怡景则透露,目前给内地企业的贷款,已达香港银行全部贷款的20%-30%,未来可能会增长到40%和以上。虽然目前风险可控,但是曾怡景担忧,对大陆企业的贷款速度增长过快,会导致银行不能充分了解新客户情况,形成信贷风险。
“风险不是一夜之间来到,会慢慢来到。去年贷款增长很快,但很多是给老客户扩大经营,而不是新客户。”曾怡景说。
由于内地近来多次上调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企业的贷款利率分别上浮10%到70%不等,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一些企业开始转向利率较低的香港银行,导致香港银行向大陆企业的贷款发放量增长迅速。
以香港老牌银行恒生银行为例,2010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使用的贷款总额增加26.2%,但其在内地使用的贷款组合增长28.4%,到2010年底达到港币364亿元。
同样在中国内地业务颇多的东亚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其在中国内地的贷款从2009年的930.84亿港元增长到1188.98亿港元,同比增长27.7%,而同期香港的贷款从1215.38亿港元增长到1451.09亿港元,同比增长为19.4%。
事实上,香港金管局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趋势,其资料显示,香港银行体系2010年对中国内地的债权(包括银行和非银行)增长远高于香港对其他境外的债权增长,而对中国内地银行和非银行所持债权包括在对外债权总额中。
根据金管局的“银行系统”报表,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对外债权总额在这10年内增长不是特别明显,增长11.3%;而同一时期的“对外负债及债权”表中可以看到,对中国内的地银行和非银行债权总和增长149%,
不过,香港银行对此风险亦有察觉,恒生银行在报表中写道:“本集团于内地增加贷款的同时,亦继续对信贷风险评估保持高度警觉。”
拆解内地贷款
标普分析师廖强介绍,内地企业的贷款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通过香港银行内地子行为内地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第二种是香港银行向内地大企业发放的直接贷款或者银团贷款;第三种是香港银行向在香港注册,但内地有业务的企业发放的贷款。
为了了解香港对内地企业的贷款政策,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本地银行。
恒生银行企业贷款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有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才可以申请人民币贷款,而且企业代表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如果要申请人民币贷款,企业代表需要携带公司账务的往来情况、最近六个月的征信记录等到银行亲自办理。根据公司的情况,贷款利率从每个月最少0.38到1点多。”该人士表示。也就是说,人民币贷款服务主要提供给在香港注册,但在内地有业务往来的企业。
而另一家香港老牌银行永亨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必须要有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才可以获得贷款,抵押物也需要是香港本地的物业,新公司比较难获得贷款。
“以上两家银行介绍的业务主要是第三种。”廖强解释,第三种情况下,尚难分辨内地企业和香港本地的企业谁的贷款风险大。
不过,第一种贷款情况风险最大。一个很直接的证据是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内地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快于中资银行,可以反映出在华外资银行的客户基础和整个市场的不一样。”廖强说。
在中资企业贷款量增大之时,亦有担忧称这种情况会对香港本地企业构成压力。在电话会议中,曾怡景肯定了这一担忧,他表示由于内地企业来港贷款,香港的一些企业与银行的议价能力有所降低,但这一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当内地的流动性有所改善的时候,这一情况也会有所改变。
但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内地中小企业的贷款不会对香港中小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构成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大企业的贷款。
“物业作为抵押是比较小的企业进行的贷款,这些贷款不会对香港企业的贷款构成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内地的大企业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在香港银行进行贷款。”廖强说。他认为,由于国内融资机制不健全,加之流动性收紧,当国内大企业在香港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自然会给香港企业形成间接压力。“一般银行都喜欢贷款给大客户。”廖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