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业绩普遍滑坡 中国市场成“强心剂”
截至目前,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已陆续披露2007年全年业绩报告。十强榜单上,只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出现增长,而包括辉瑞在内的4家企业的收益却不同程度地下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继去年15%的行业销售额平均增幅之后,今年的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某些药企的部分产品甚至到30%以上。各大药业巨头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
业绩明显分化
2007年延续了近几年制药行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颓势。全球十大制药巨头有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呈下跌趋势,即使在同比出现增长的企业中,也仅有4家增幅超过10%。
雅培(Abbott)、强生(Johnson & Johnson)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名列销售收入增幅三强,分别达15%、14.6%和12%。第一名雅培公司2007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9亿美元,该公司净利润增幅也名列榜首,达111.8%,实现净利润36亿美元。
净利润增幅榜排在雅培之后的是诺华(Novartis)和罗氏(Roche),增幅分别为66%和25%。然而,从第四季度单季度看,受部分产品被召回和非专利药物竞争加剧的不利影响,诺华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的净收益出现大幅度下跌,跌幅达45%,仅有9.04亿美元。
全年净利润同比跌幅最严重的三家企业是辉瑞(Pfizer)、默克(Merck)和阿斯利康公司,跌幅分别为57%、26%和8.2%。其中,默克公司还由于止痛药产品万络(Vioxx)的安全问题遭到诉讼,并为此支出48.5亿美元,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1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则为4.7亿美元。
从行业整体看,近几年来全球各大药企都面临着种种对经营环境不利的局面,如拳头产品的专利保护期逐渐到期,仿制药对未到期专利药的激烈竞争,还有来自监管部门的政策难题,如新药审批越来越难,对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等。
而与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发展脚步趋缓相反,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正成为这些跨国药企竞相角逐的新场所。
发力中国市场
中国的新医改政策即将出台,在此之前中国的医药大环境已经出现回暖,这也反映在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上。
数据显示,继各大跨国药企2006年在华销售收入的平均同比增幅超过15%之后,2007年这一增幅的平均数又跃上20%,有些企业高达30%。如罗氏公司去年的全球销售额增长10%,而中国市场增幅则高达30%。
对比最明显的是诺华公司,其制药环节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有6%,营业收入甚至出现同比9%的下滑;但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却高达24.5%。诺华公司甚至表示:“各大公司都在加速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来弥补在发达国家市场脚步放缓的损失,这也成为解决跨国药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这两年,跨国药企的医药研发渐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包括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等在内的公司先后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阿斯利康2007年9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成立在华的首个临床药理研究中心,该公司还拟将追加投资,在上海建立“阿斯利康工业园”。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也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追加投资4000万美元,其在中国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在中国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上亿元规模的扩容。本来这些跨国药企在华就享受自主定价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医改机遇将至,这些药企也都在部署各自的技术合作和营销队伍,甚至开展了类似挖掘第三终端的行动,以期望在新政策环境下占得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