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物制药与国际差距加大 产业化进程缓慢
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要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无法达到生物技术产品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产业化自然进程缓慢。
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要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无法达到生物技术产品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产业化自然进程缓慢。为此,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赵志全建议,国家应出台更为具体的政策措施,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更好地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据了解,生物技术药物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把该领域确立为重点。1982年就发布了《生物技术蓝皮书》,在“863”计划中还设立了生物技术新型药物及疫苗专项,在北京上海等相关部门设立了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科技部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把生物制药产业列为支持重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又把生物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中的首位。此外,国家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连续几个五年规划中都表达了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1/3 的经费投入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最近两年密集出台相应政策,将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10个方面对生物产业进行支持。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已经初步具备了生产国际上重要生物药品和自主开发生物新药的能力, 并且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但从整体上来讲,生物医药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正逐渐拉大。”赵志全代表说。生物制药行业并未像期待的那样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柱,多数生物制药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的药品并不多。
产业化是生物制药发展的必然方向。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要求的逐步提高和企业的科研能力不够,使得下游提纯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束缚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实现产业化也需要研发、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合力。
他建议,政府除了直接给企业补贴资助外,更应从改善制度供给的角度入手,从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生物新药的审批、价格政策等入手,解决企业创新的产业环境问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协作机制的运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生物产业要更好更快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培育具有市场运作成功经验和强大国际综合竞争力的企业,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培养,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把竞争的焦点转到科技创新上。要加大对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技术平台支持力度,扶植符合产业化、拥有骨干产品和骨干技术的骨干企业,使其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模式、技术转化方式、市场运作模式等均成为其他企业的示范。
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使各种资金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政府可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投入基础性研究,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和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建立生物产业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沟通与公共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