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通胀渐行渐近 消费者企业面临双重考验
新兴经济体早已处在通货膨胀的水深火热之中,但近一段时间,就连更为担忧通缩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也感受到了通胀风险。美国通胀虽一直较为温和,但1月份美国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升幅创两年多来最高水平,引发了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
新兴经济体早已处在通货膨胀的水深火热之中,但近一段时间,就连更为担忧通缩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也感受到了通胀风险。全球商品价格的上涨已触及欧美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的每一根神经。
一系列数据表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通胀风险正逐步浮现。3月7日,欧洲央行(ECB)行长特里谢在国际清算银行(BIS)会议上发言时称,最近油价上涨凸显出他在1月时对通胀发出的警告,好在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有相对强劲的增长。“对于石油和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压力,我们都致力于继续稳定通胀预期。”欧洲央行上周指出,须对通货膨胀形势保持“高度警惕”,预计2011年欧元区通胀率将介于2.0%~2.6%之间。
欧美出现通胀苗头
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1月份欧元区按年率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为2.3%,虽然低于此前2.4%的初步预测,但相比去年12月份则有所上升。此外,英国1月份通胀率颇为引人注目,达到两年来的新高,为4%。据预测,该国物价水平还会继续上涨,且在2012年达到顶峰4.4%。
美国通胀虽一直较为温和,但1月份美国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升幅创两年多来最高水平,引发了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因此,3月1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表示,当前美国的通缩风险显著降低,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增加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如果通胀预期继续加强,美联储或将采取行动。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一些经济学家称,价格上涨最终可能显现为通货膨胀,目前虽尚未对利率产生重大影响,一旦产生将对经济敲响警钟。
“目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出现了通货膨胀倾向。”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部主任梁艳芬对记者表示,“这与最近石油、粮食问题突出,出现全球性物价上涨趋势有关。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欧洲因债务负担沉重而对通胀的担心更多一些,美国则因自身对稳定利率、通胀的调控能力自信而并不那么担心。”
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世界银行国际经贸政策咨询专家赵龙跃对记者表示:“目前通胀主要困扰着新兴市场,美国的物价上涨一直比较平稳,在全世界面临通货膨胀时反而比较"潇洒"。但当前美国也不得不防范通货膨胀风险,大肆印钞埋下潜在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中东北非局势紧张推高油价,如果油价继续走高或是不稳定,也会对美国物价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消费者和企业的双重考验
物价上涨正考验全球各国,席卷全球的食品价格上涨尤为引人关注。世界粮农组织3月3日称,2月份全球食品价格连续第8个月上涨,几乎所有食品都在涨价。2月份食品指数比1月份上升2.2%,平均指数升至236点。其中,粮食价格指数上涨3.7%,达到254点,创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奶制品指数虽低于2007年高点,但也攀升4%,达230点;肉类价格指数上升2%,达169点;食用油和油脂类指数达到279点。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美消费者也对通胀忧心忡忡。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做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欧美消费者认为,未来6个月,通胀将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调查还显示,至少40%的英、美、德被调查者认为,通胀会产生“较大”或“很大”的影响。而在西班牙与法国,这一比例则升至近60%。其中,认为未来6个月通胀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比例仅分别为2%与3%;认为会有“很大”影响的比例则分别为22%与30%。在英国与美国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会产生影响的比例仅为4%与5%。德国的通胀担忧相对略轻,认为没有影响的比例为7%。尽管如此,认为“较大”或“很大”影响的比例也达到了40%。
刚刚从英国伦敦出差回来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英国公共汽车票的价格贵了,超市里的食品价格也有所上涨,工厂打折店里可淘的刚过季、品质好的商品多了。
不仅消费者忧心,零售商、食品公司和消费品制造商也表达出对物价上涨步步逼近的忧心。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零售商、食品公司和消费品制造商称,到今年秋季,人们为购买玖熙靴子、惠而浦洗衣机等商品很可能会支付更多,因为价格上涨冲击到大部分消费品。经过通货膨胀指数的调整,棉花价格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皮革和聚酯成本不断攀升,铜近期创下40年来的最高价位,铁矿石上触至令人瞠目的价位,玉米、糖、小麦、牛肉、猪肉和咖啡的价格正在飞涨……海外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同时工厂运转所支出的水电费也日益加大。旗下拥有玖熙、AnneKlein品牌的Jones集团总裁韦斯利说:“成本压力几乎无处不在,经济衰退时期按说应该努力保持价格平稳或低廉,但到今年秋季其品牌的商品价格将上涨15%~20%。”此外,包括卡夫、PoloRalphLauren和Hanes等许多大公司均表示,他们不能再拖延了,为保持一定的利润必须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