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英:G20财长会议成果何在?
衡量全球经济失衡的“标尺”已经设立,此次会议的意义在于着手“解决问题” 【背景】2月19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就衡量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取得共识。2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与会者就全球经济整体失衡、中国的强势出口等问题争议激烈。
衡量全球经济失衡的“标尺”已经设立,此次会议的意义在于着手“解决问题”
【背景】2月19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就衡量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取得共识。
作为东道主,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说,与会各国在“坦诚且有时紧张”的谈判中,就衡量经济失衡的各项指标达成协议。
其中,经常账户指标争论激烈。大多数国家认为应把经常账户盈亏作为衡量指标,中国则要求采纳贸易平衡指标。各国最后同意,中国在计算其经常账户差额时,可剔除外汇储备带来的利息收入。显然,最终协议是上述两种主张的折衷。
除了经常账户指标,其他几项被采纳的指标为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贸易账户和净投资收益与转移账户。各国希望通过评估这些指标,来鉴别当前最大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有哪些。
4月,二十国集团将再次开会,决定评估这些指标的具体方案,并考虑发现问题后该采取哪些措施。这将是更为艰难的一步。
2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与会者就全球经济整体失衡、中国的强势出口等问题争议激烈。
那么,此次会议上,中国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言是达成该协议的“最大障碍”吗?G20财长会议,会否变成又一个“空谈俱乐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这次衡量全球经济失衡方案的核心是中美之间的现实问题。双方分别有贸易顺差和逆差。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要减少赤字;而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要相对减少顺差,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是一个商讨(bargain)的过程,最终的成果来自各方的妥协,我认为,中国并不是障碍。”陈凤英说。在她看来,此次会议中争论最多的外汇储备没有被列入衡量指标,这是很正常的。
首先,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外汇储备标准不同。美国不需要外汇,因为美元是主导货币,同时美国有大量的黄金储备。而在金融危机中,因为缺乏抵御能力,那些没有外汇储备的国家的风险是最大的。
其次,各国生产能力不同。亚洲经济多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将转移贸易计入帐,而外汇储备就变成了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美国可以没有外汇,但新兴市场则不同,其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有一定外汇。“因此,以外汇储备占GDP的比例作为标准,肯定是不合理的。”
谈到此次二十国财长会议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陈凤英说,这次会议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解决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转型。过去两年,各国主要在应对危机以及解决危机后可能出现的乱象。去年一年,各国都在后危机中探索。
在陈凤英看来,从应对金融危机、反危机到突然之间的后危机,各国都出现了不同问题,比如原先是同舟共济应付危机的蔓延和经济衰退,但此后,形势突变——东方经济体开始强劲反弹,西方经济体还在摸索当中。
“此时就没有同舟共济的心态了。去年一年,转型都没有找到位置。”陈凤英说,“这次会议让转型找到位置了。这次会议是一个好的开端。这些衡量经济失衡的指标不会不了了之,二十国财长会议不会变成所谓‘空谈俱乐部’。”
据她介绍,二十国财长会议的形态很像亚太经合会议(APEC)。但是,亚太经合会议没有执行机构,它是领导人做出承诺,各个国家自行选择是否执行。而此次G20财长会议,联合国、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十多个国际机构都参加了,是一个超国际机构的机构,全球性很强,其决议也有明确的执行机构。
“它做出的决定是要具体去执行的,每个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都有具体的职责。比如金融监管,明确由国际货币基金(IMF)执行;监督大宗商品价格问题,未来很可能由IMF牵头,由欧佩克等机构配合,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协调一个中间价。”
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通过的仅是一个初步妥协方案,没有强制性。陈凤英认为,该初步方案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讨价还价空间,让国际合作在脆弱的环境中有一个各方认同并遵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