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产品的另一种表情
国际招标中的亮眼表现只是中国机电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吃得开”的表现之一,另一个表现则是其出口“强势”。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近期表示,去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形势已“完全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国际招标中的亮眼表现只是中国机电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吃得开”的表现之一,另一个表现则是其出口“强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机电产品在全球也是“笑傲江湖”。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近期表示,去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形势已“完全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相应的数字是:2010年出口额为933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是2009年的1.3倍,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8%。“这个增速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张骥说。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持续20多年实现增长。但需要警醒的是,高速增长的速度是不可持续的。首先,金融危机阻挡了这一步伐,外需疲弱已打乱了这一节奏;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增长的质量不高,呈现“粗放式增长”。相较于欧美的高端品牌,“中国制造”的中低端标签并未改变,而这一标签的长期效应必将拖累我国机电产品大步“出海”。
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以低价搏出位”的竞争策略。许多人信奉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价廉不可能等于物美,成本摆在那儿。但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数企业都码准国内同行的调价信号,此起彼伏砍价格,而与欧美企业产生的正面冲突极少。这种“不怕老外怕老乡”的低价竞争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中国制造”表面笑傲全球,背后实为渐薄的利润黯然神伤——如此循环怎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有合理的价格,比较好的利润,同时保持优势。”张骥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这应该也是企业的希望。但保份额、调结构之路长途漫漫,如何“上下求索”将考验智囊团和企业主们的智慧。
张骥给中国机电企业开出的“方子”是:需要建立以出口信用保险为基石,各类银行全面参与的贸易融资体系,为我们企业“保驾护航”;务实推进进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出口诚信体系建设,使企业在理念上和行为上有所提升;加快培育建设境外自主营销网络;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台机电产品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国际化;实施进口促进战略,利用进口贴息政策推动企业搞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