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印度或制衡中国战略崛起
2011年1月15日印度庆祝陆军建军63周年1月15日,印度士兵在首都新德里举行的陆军建军63周年庆典仪式上吹奏乐器。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文章 作者认为,虽然印度不大可能在今后10年或20年变得与中国势均力敌,但印度更有可能成为制衡中国战略崛起的一个亚洲国家,而不是成为中国的盟友
新加坡《海峡时报》1月12日文章 原题:印中关系:亚洲的制衡行动(作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去年,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领导人都访问了印度。印度经济一直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这使它在贸易和投资方面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1月访问印度时,他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英国首相卡梅伦、法国总统萨科齐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是如此。但最后一位访问德里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丝毫未提及这个问题。
对华暗藏战略焦虑
官方的声明强调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一些贸易分析人士认为,这两个巨大市场将成为经济上的 “中印大同”(Chindia)。温总理几年前访问印度时,他签署了全面的五年战略合作协议。正如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当时所说:“印度和中国可以共同重塑世界秩序。”
这些讲话表明两国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表面以下暗藏着战略焦虑,尤其是在印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印度的三倍,增长速度比印度快,国防预算一直在增加。边境争端仍未解决,两国都在争夺对缅甸等邻国的影响。
印度25年内成世界第三
但是关于印度将成为未来大国的讨论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印度人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会出现一个由美国、中国和印度支撑的三极世界。印度有12亿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到2025年可能超过中国。牛津大学的维贾伊· 乔希指出:“如果我们按照目前的趋势推断,印度在国民收入方面将在25年内成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几十年来,印度受制于有些人所说的“印度式经济增长速度”——每年略高于1%。自 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实行一种重视重工业的内向型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面向市场的改革以后,印度的经济增速猛增,人们预测未来会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英国《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称印度是“不成熟的超级大国”——一个经济规模庞大但生活水平很低的国家。他认为,印度的经济规模将在10年后超过英国,20 年后超过日本。印度拥有新兴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英语是官方语言,说英语的人口有5000万至l亿。在此基础上,印度的信息行业能够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
印度还拥有相当大的硬实力资源:据估计有60件至70件核武器、中程导弹、太空计划、130万军队、每年近300亿美元军费开支——占世界总军费开支的2%。
就软实力而言,印度有稳固的民主制度,具有超国界影响的充满活力的通俗文化。另外,印度的海外移民影响力很大,就每年制作的影片数量而言,其电影业宝莱坞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近期难以匹敌中国
与此同时,印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数亿不识字的贫困人口。约1/3的印度人处于赤贫状态,世界1/3的穷人在印度。印度的GDP为3.3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5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的20%。因此,印度的人均收入29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中国的一半、美国的1/15。
更引入注目的是,中国人口识字率达到91%,城市人口占43%,而印度的这两个数字只有61%和29%。每年,印度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约是美国的两倍,但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说:“只有4.2%的毕业生能胜任软件产品公司的工作,只有17.8%能被信息技术服务公司雇用,即便是经过6个月的培训以后。”
这个问题的症状之一就是印度在大学的国际排名中的糟糕表现: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编制的2009年亚洲大学排名显示,印度排名最高的是孟买的印度理工大学,排名第 30位。中国的内地和香港有10所大学排名更高。在印度的总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出口商品只占5%,而中国的这个数字是30%。
因此,印度不大可能在今后10年或20年变得与中国势均力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998年3月印度进行核试验之前,时任印度国防部长还把中国称作是印度“潜在的头号敌人”。
对于印中关系,印度官员在公开场合通常态度谨慎,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十分担心。印度更有可能成为制衡中国战略崛起的一个亚洲国家,而不是成为中国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