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货币控制需与经济转型同步
增长方式不改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压力就会很大。不停的出口,不停的外汇增长,就要不停地流出人民币。货币供应量过多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
物价是今年被谈及最多的话题之一。“致使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但货币过多是根本;货币过多根源在于对冲力度减弱。”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斌在“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2011年,中国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利率、存款准备金、汇率等政策杠杆都将可能使用。
夏斌说,要加强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必须进一步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否则,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政策压力将会很大。
货币过多根源是对冲力度减弱
1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的新高。夏斌表示,物价上涨的原因较多,但主因是货币过多引起的。
夏斌说,对于货币量过多的原因,他并不同意业界所说的货币超发观点。
夏斌认为,货币流向市场的途径一般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给商业银行再贷款,商业银行拿到贷款后,将贷款以及商业银行新吸收的存款、以往留下的存款再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用贷款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货币以这种形式流向市场。企业在支付工资时要到银行拿现金,之后工资则又存到了卡里或者买东西,这样,现金就又回到了人民银行。
但是,自2003年开始,近七八年时间里,人民银行几乎没有再贷款。那么,货币供应量又是如何上去的?原因就是外汇。
出口企业出口商品赚取了外汇,外汇通过商业银行代理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按照一比六点几的汇率把外汇收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则大量流向了市场。所以,货币供应量过多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当前,因为外汇多、兑换后人民币流向市场也过多,所以形成了较大的物价压力。
“如果中央银行不采取各种对冲动作,物价早已不知道涨成什么样了。”夏斌说。
由于不停地对冲,截止到2008年年底之前,市场上放出去的货币量已有80%到90%收了回来,剩下10%到20%则是为了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
2008年底,美国危机的实体性影响慢慢渗透到了中国。2008年底特别是2009年,中国以四万亿为代表的一揽子刺激经济政策及时出台,大量的银行贷款投了进去。2009年,银行贷款为97000亿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天量数字。
与此同时,从2008年年底开始,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对冲幅度下降到了60%到70%,也就是说,有大约30%到40%的货币在社会上流动。因此,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排除资产价格的泡沫,因为在近两年对冲力度下降的情况下,市场货币越来越多。
夏斌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近期货币供应过多是由于对冲的幅度下降,而对冲幅度下降,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第二,目前货币供应过多,约为70万亿元,以当前18.5%的存款准备金率来计算,大约有14万亿元是放在银行不准备用来贷款。
“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方式是国际收支形成大量货币供应过多的最基本结构原因。”夏斌表示,中国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汇率等这些政策杠杆都要使用。
货币控制需与经济转型同步进行
夏斌说,目前大量的货币储蓄,主要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关系。所以,必须要改变增长方式,增长方式不改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压力就会很大,不停的出口,不停的外汇增长,就要不停地流出人民币。目前国家鼓励企业持有外汇,将外汇放在外面只能是应急对策。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风险是物价和资产风险问题,因此必须要标本兼治。”夏斌表示,国务院调控物价的“十六条”措施非常及时,但有些措施只是针对眼前交易市场中的一些行为,如对投机炒作进行打击。
但显然,还必须从增长方式着手,政策要统筹考虑,即解决物价问题,也要解决资产泡沫的风险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要解决好2010年的物价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保持中国经济在明年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标本兼治,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治理才能把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