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内贸新政 重外贸轻内贸有望改变
《框架》对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确认,有望改变社会对于流通业的认识,进而推动实践过程中大力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没有统一、长远的规划,流通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进而造成内贸流通的活力不足。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正在讨论修订中,延续多年的“重外贸轻内贸”、“重生产轻流通”的政策有望得到改变
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减缓的情况下,中国强劲的内需正成为市场焦点。据世界银行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预测,未来两年,中国国内消费的增速在8.5%以上,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在8%以上。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成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头领。
11月初,商务部召开《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的中期专家论证会,这一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内贸流通新定位
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当前《框架》仅是中期讨论稿,未来还会有很多修改和完善,但已经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亮点。
《框架》在内贸规划指导思想中,首次出现了“强化内贸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表述。
流通是国民经济四大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流通即交换,它起到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作用。
流通业是国内贸易的具体承担者,它主要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配送业,以及拍卖、典当、租赁、会展等生产生活服务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认为,当前流通业已经成为与工业、农业并列的基础产业。突出表现在,流通业是除农业以外容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超过制造业,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0%以上。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流通领域吸纳就业人数达8461.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10.9%。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表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大量农民进城就业的问题,流通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毋庸置疑。
“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地位表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上。”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说。在流通产业中,仅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四项,2007年的增加值占GDP比例为12.9%,虽然2008年以后的数据国家还没有公布,但洪涛预测,当前这一比例至少为13%,而未来五年会超过15%。
流通业提供了社会的消费环境,市场需求是通过流通反应的,需求什么生产什么,因此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起到先导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内贸流通受到各级政府的忽视,重视工业企业、轻视流通商业企业的观念比较普遍。
这种忽视,造成当前流通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流通成本高,2009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为18.1%,而发达国家为10%左右;流通效率低,中国年商业流通资本周转为2~3次,而日本则为15~18次;流通速度慢,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库存占当前销售额的6.37%,美国、德国、日本在1990~1998年间只占1.14%~1.29%。
《框架》对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确认,有望改变社会对于流通业的认识,进而推动实践过程中大力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
规划缺失
《框架》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措施中,提到要尽快出台《商业网点条例》。业内解读,这部久违条例的加快推出,将为流通业统一、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带来曙光。
丁俊发说,虽然流通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但在政策制定上,从来没有制定过一个全国性的流通业发展规划。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没有统一、长远的规划,流通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进而造成内贸流通的活力不足。
“北京中关村(000931),不足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家乐福和沃尔玛两家大型超市,同时还有一个物美超市和一个超市发。”北京市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看好这里的消费能力,争相建店,导致竞争过度,每家店都“吃不饱”。
同样也是在北京,靠近北六环的北安河地区却找不到一家像样的超市,周围的居民购物非常不方便。
李燕川表示,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商业发展规划的缺失。政府应该建立系统的商业网点规划,如果一家商业企业在繁华地区建店,就应该要求它在相对应的偏远社区建一家店,或者对需要扶持的社区,给予相应的补贴,这样就会改变商业发展不平衡以及恶性竞争带来的诸多浪费。
早在2004年,商务部就起草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多次修改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然而,由于该条例横跨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建设部、规划委等多部门,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因此一直没有出台。
此次《框架》明确提出要尽快推动条例的出台,将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刘普合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商业和服务业不仅仅是市场化的问题,同时在基本生活方面,具有公共设施的性质。由于企业趋利的本性,都愿意集中在盈利空间大的地区发展,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政府必须有系统的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当前流通体系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不仅仅表现在上述都市商业与社区商业和服务业的不平衡,刘普合认为,还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他建议,政府应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给予城市社区、中西部广大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发展以必要的税收、地租和财政上的支持,促进流通体系的平衡发展。
《框架》涉及了部分对于“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使“全国有条件的乡镇,基本实现农家店全覆盖,行政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并提出优化国内贸易布局,重点建设东、中、西几大城市群市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对记者表示,当前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固然重要,但还需要首先解决统计口径的问题。国家统计部门不掌握流通领域各个业态的具体数据,包括各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分布和从业人员等等。
“对已有的东西没有认知,也无法对未来进行规划。”荆林波说。
《框架》也涉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提出“改革内贸统计工作,设计新的内贸流通及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将电子商务发展纳入统计范围,建立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多头监管之困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曾在年初向媒体透露,“十二五”规划中,内贸将被放在更重要的地位,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依赖型”转变为“发展内外需双轮驱动型”将成为规划重要指导思想。
然而,当前内贸领域却一直是“九龙治水”的格局。
商务部主管大部分商品;国家发改委及其管理的国家粮食局,负责粮食、棉花、食用油和国家战略物资的收购、储备、流通、调控,并实施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工信部及其管理的国家烟草专卖局,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烟草制品生产流通专卖管理;农业部主管农作物种子流通,参与化肥、农药的市场管理,拟定农产品(000061)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规划并实施,等等。
与此同时,对市场监控也常常是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务部、卫生部齐头并进。
管商品的,不管市场;管市场的,不管价格;管生活资料的,不管生产资料。“最大问题就是国内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黄国雄说。
同时,流通成本90%是物流成本,流通时间中物流占95%,但是在物流配送方面,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各运输方式自成体系。
北京德利得物流公司运营总监恽绵对记者表示,当公司的货物交给航空公司或者铁路后,就掉入了“黑洞”,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查询货物的抵达时间和状态,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
洪涛认为,打通各部门的分割是“十二五”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内贸将无法承担历史赋予它的重任。他建议,政府应该确定一个宏观的主导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国内贸易管理,建立多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草案并没有专门涉及到统一国内贸易监管的问题,但很多与会评审专家提出了针对这方面的修改意见。专家们认为,《框架》的重点就在于实施,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解决当前内贸流通存在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