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星:中国银行业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
发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应该冷静地总结、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同时也应该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金融业之所以没有直接遭受这次危机的重创、没有直接卷入这场危机的原因。
发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应该冷静地总结、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同时也应该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金融业之所以没有直接遭受这次危机的重创、没有直接卷入这场危机的原因。
有人认为,中国金融业之所以没有直接遭受危机的重创,可能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不是很高;中国资本市场、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由兑换、充分的国际化;也可能是由于中国的金融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认为,这些可能是我们没有遭受危机重创的部分原因,但更关键、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体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
就金融业而言,我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创新和监管的协调并进。正是因为我们实施了改革开放、支持金融创新,才有我国银行体系的生机和活力,才有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安全,才实现了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才使得我们更好地处置了历史金融风险,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也使得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支持我国经济有效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正是我们坚持了“前瞻性、动态性、及时性、审慎性”的监管来及时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蔓延,有效防范和监管改革开放和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金融风险,才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就及时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了贷款损失拨备的要求,加强了对贷款风险集中度的管理,加强了流动性监控,特别是加强了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有效监管。这使得我国银行业在不断开放的过程当中,实现健康稳健的发展,同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经过30多年的开放,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大幅提高。我们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全面地对外资进行了开放。现在已经有几十家外商独资银行在中国扎根,同时还有200多家分行在国内和中资银行进行合作和竞争。应该说中国银行业在开放中得到了提高,在开放中提升了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当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面临着国际金融环境、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也面临着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所以中国银行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创新的步伐,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来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创新的进程。
在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我认为中国银行业也要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好、更快的转变:
第一,要更加注重中国银行业自身的、相对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尽快实现“规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第二,要更加注重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支持的需求,来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第三,中国银行业要更加注重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改善对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中国银行业也要更加注重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最后,中国银行业也要更加注重改善对消费者的金融服务,要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中国金融业使命重大,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改革开放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监管当局愿意和我们的银行业一起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丁玉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