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上百亿上市公司资金管理逢大考
对于资金规模上百亿、资金运作五花八门、重新组合的大型上市公司,要想实现实时、动态的资金管理,如果不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几乎不可能做到。
对于资金规模上百亿、资金运作五花八门、重新组合的大型上市公司,要想实现实时、动态的资金管理,如果不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几乎不可能做到
在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气候下,根据前不久发布的沪深两市的1947家上市公司半年报,尽管上半年上市公司在营收额、净利额等多项财务数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多项经营指标上均实现同比大增。
但同时,不少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增幅放缓、经营现金流恶化等诸多隐忧仍然存在,由此带来的持续性经营压力不容忽视。而从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支撑因素来看,今年四季度,国内外实体经济已经呈现二次放缓的端倪。加上强力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分析人士指出,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外延式扩张和政策拉动型增长将很难对提升上市公司业绩起到显著作用,强化资金管理、实现内涵式增长将是下半年各大上市公司刻不容缓的一大课题。
下半年或将“很差钱”?
随着4万亿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和地方性融资平台的大规模清理,国内银行业放贷量已经在大幅度放缓。据统计,如果除去金融业,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上半年的经营现金流总计仅为3485亿,相比去年同期的6338亿下降了45%。
细分来看,上半年房地产、信息设备、建筑建材、综合、机械设备、商业贸易6大产业的经营现金流呈现净流出,多达19个行业(统计口径均依据“申万”分类)的现金流同比出现负增长,同比增长的仅有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及采掘3个行业。
此外,与一季度相比,有可比样本的沪深两市公司今年二季度的盈利环比增长9.74%,增幅较一季度环比有所萎缩。随着下半年低基数效应逐渐消失,上市公司需要依靠毛利的提升和销售收入的扩张来实现盈利快速增长。但从上半年来看,在整体业绩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毛利率却没有明显改善,下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有可能放缓。
一方面,是逐渐紧缩的经济政策与宏观环境;另一方面,是作为公众型公司的盈利压力,对习惯了“不差钱”的各大上市公司而言,下半年将真正考验其内部资金管理及运用能力。
资金管理逢大考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脉。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从近几年的年报看,上市公司的资金管控能力仍然不容乐观,资金管理比较分散,安全性和监管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连年对财务成果进行追朔调整,或者进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对自身“否定之否定”。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或是有意为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保配股保增发、保股票面值,而有意美化;或是企业资金管理仍不到位,应该堵塞住的资金跑、冒、滴、漏现象未有效封堵,已经增加的经济收入无法通过及时高效的资金管理得以体现,凡此种种,导致有些公司年年捉襟见肘。
而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国有大型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监控”课题组专家、北京九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洪波看来,传统的分散化的资金管理模式是造成目前上市公司资金黑洞并带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目前,很多上市企业仍在沿用传统的分散化的资金管理方式,即企业的二、三级业务单元或部门进行独立的筹资核算,从局部利益出发,忽略企业整体效益”解洪波指出。这势必造成企业无法对资金资源进行整体控制,事前预算缺位,事后考核不完善,相当一部分资金在外部循环,一旦某个业务单元因市场衰退而出现资金紧张,就可能引发公司整体的业务动荡。
实际上,由于曾经一度并不缺少资金,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机制,资金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很多上市公司一味追求保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但没有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得资金在不同部门的多个银行账户中闲置,企业无法从总体上实时、动态地了解到每个账户的进出情况。在需要对外投资或有其他业务活动时,企业就可能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造成高存款、高贷款、高财务成本的尴尬现象,从而极大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这种情形在一些多层架构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外一方面,对于很多规模庞大的上市企业而言,实行有效的资金管理并不容易。由于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大规模合并重组形成的,层级复杂、诸多部门和银行账户并存,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或行业,每个帐户的资金数额都在每天增减。因此,想要随时了解资金状况尚不容易,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就更有难度了。这些都给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造成了诸多障碍。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资金调控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好地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新的增长,可以说,能否实时洞察、严格控制、高效运用资金,将影响上市公司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时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冬播”来临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工作需以3个方面为重点: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日常管理,有效行使这3大职能,必须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相匹配的资金管理制度。而所有这些,必须依托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来实现。
实际上,如果说几千万、几亿的中小型企业,资金管理尚且容易的话,“对于资金规模上百亿、资金运作五花八门、重新组合的大型上市公司,要想实现实时、动态的资金管理,如果不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几乎不可能做到。”解洪波认为。
在解洪波看来,所谓智能化的资金管理平台至少具备以下功能:首先是智能化了解资金动向,即借助统一集中的资金平台来实现企业资金信息透明化,通盘掌握企业资金动向,对资金的形态、存量、成本、收益、流量、流向、以及信用、计划等信息实时、动态、准确地了解、查询;其二是控制风险,通过严格的计划、限额管理及授权、审批和访问控制系统来实现资金有序运行,防止资金体外循环。据了解,目前在国内,这种管理平台已经在东风汽车、中铁股份等一些央企上市公司成功应用。
“资金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企业每一分钱都不在银行账户上沉淀,而是每分钟都在发挥作用。这不单单是应用某项管理技术,更涉及企业运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程伟认为。据了解,在西门子、GE等老牌世界五百强企业,“资金不落地”已成为普遍做法。依靠全球联网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西门子的一笔资金能够在全世界各主要区域市场之间不断循环、再利用。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迟早也要走这一步。
业内人士指出,在需求不振、市场不彰的经济寒冬,管理好资金相当于为提高企业生存能力设置了一道“防火墙”。“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资金流还能正常周转运作,企业经营活动就不会“卡壳”,就能在比金融危机更大的风浪中保持稳健。而智能化的资金管理,就好比在冬天播下一枚种子,虽然无法在当下发芽,却会在未来的春天里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