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路径依赖
由于资本逐利属性,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国际金融市场因大量资金短期快速流动、货币汇率大幅波动而出现动荡、大宗商品市场及新兴市场出现资产泡沫看来已在所难免,国际金融市场似乎正在发起一场“货币战争”。
由于资本逐利属性,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国际金融市场因大量资金短期快速流动、货币汇率大幅波动而出现动荡、大宗商品市场及新兴市场出现资产泡沫看来已在所难免,国际金融市场似乎正在发起一场“货币战争”。
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缓慢,以及中期大选形势需要,美国近日不顾国际社会广泛质疑,毅然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日本的货币政策亦只会追随美国亦步亦趋。由于资本逐利属性,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国际金融市场因大量资金短期快速流动、货币汇率大幅波动而出现动荡、大宗商品市场及新兴市场出现资产泡沫看来已在所难免,国际金融市场似乎正在发起一场“货币战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1月16日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资本流入风险,价格上行压力需引起各方关注。全球流动性陷阱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路径选择迫在眉睫。
发达经济体制造流动性泛滥
为推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在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体系注入了近2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后,又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印钞购买政府债,继续向全球体系注入近万亿美元的资金,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同时推动货币对外贬值。
除美国外,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也正加快实施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央行购买政府债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日本央行于10月5日也宣布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隔夜利率目标降至0-0.1%,同时成立5万亿日元基金购买政府债和其它资产,扩张其资产负债表。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央行创造的货币并没有像这些国家货币当局预想的那样都进入本国实体经济,银行信贷并未扩张,而是大量进入了金融体系,资金流入到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美国的银行还不惜把上万亿美元的资金作为超额准备金存放在美联储以赚取25个基点的利息。这些现象表明美国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陷阱。最近格林斯潘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对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到流动性资产,而非流动性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跌表示担心,也表明了美国流动性陷阱风险的存在。
资金逐利的特性决定了大量资金仍会流入金融体系寻求回报。在美联储声明要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而尚未操作时,大量资金已闻风而动涌入股市、债市、大宗商品市场,不仅推高了股指,也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和债券价格。
同时大量资金涌向利率较高、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如今,流入20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游资无论速度和规模均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据布鲁克斯估计,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资本以年均的规模流入这2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均规模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胀隐患。数据显示,在20个新兴经济体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极其巨大。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出口导向型或资源驱动型的经济体,资本流入也加大了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以美日为首的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呼之欲出,而由此引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货币“主动性贬值”与货币“被动性升值”的货币战争也一触即发。全球经济迟迟难以走出下行周期,决定了未来两三年内全球量化宽松的常态化。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不仅会扰乱全球货币秩序,也将使各国货币政策更加复杂化。全球低利率时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持续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绑架全球经济
凯恩斯甚至早在1923年欧美还在实施金本位时就在他《论货币改革》一文中指出“美国事实上已建立了美元本位制”。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全球货币体系事实上是以美元为锚的美元本位制。美元作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本应是最强的货币,但美元不仅处在长期贬值的通道中,而且自6月份以来出现了暴跌,成了全球最弱的货币。美国在享受美元作为本位货币、储备货币的各种好处,却完全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想通过单方面贬值增强其出口竞争力并减轻政府庞大债务的实际价值。美元无序贬值引发全球货币秩序紊乱,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复苏。
由于一些经济体复苏强劲,再加上近期美元的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一方面,全球美元流动性持续上升将导致以楼市、大宗商品为代表的“硬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涨,而在汇率上则表现为美元持续贬值,这个过程将会造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并会带来新一轮的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在流动性上升后,资金会涌入美国的股市和楼市,在财富效应下老百姓会增加消费,而私人企业的扩张可能会进一步加快,由此带来对大宗商品的进一步需求,这将导致商品指数的不断攀升,并最终带来成本推进型的通胀上升。如此,势必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并存局面,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同时,以GDP进行加权,目前全球通胀率略高于3%,这意味着全球实际利率为负值,约为-0.6%左右。而且,在过去6-12个月之中,通胀率的升幅已经超过了名义利率的升幅。如果一方面通胀预期升高,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那么全球范围内的滞胀将在所难免。
此外,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严重恶化。而对于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居多),由于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中一般以美元为主要币种,在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其国内或者区内必然是本币投放过多,同时流动性的持续大量流入,也将导致输入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直接改变了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坚持采取针对性、灵活性和
有效性货币政策
对国际金融市场因货币体系的紧张、混乱而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全球流动性泛滥在未来几年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将更为严峻,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中国而言,货币问题不能仅从增量考虑,还要从存量考虑,中国需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中国金融资产和储蓄近些年沉淀过大,这是驱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将面临多重压力的考验。中国为防范热钱和确保人民币升值渐进可控,加息将变得极为谨慎,甚至可能被迫放弃自主利率政策。如果通胀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输入型的话,单纯的加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考虑到当前中外现实的利差存在,加息还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流入的压力。值得警惕的是,国内的投资渠道较为有限,大量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工具,却缺乏相应的对冲工具,这无疑将加大市场的风险和波动性。如果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将直接导致我国居民对自身财富的重新配置行为,助推社会通胀预期,并令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一方面,通胀预期会快速抬头;另一方面,鼓励居民财富进入楼市等资产市场的信号会得到强化,不利于经济调控。
通胀形势明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从9月份开始中旬开始,农业原材料产品价格和部分工业原材料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的局面,导致CPI加速上涨。通胀加速的原因,是流动性泛滥的结果。2010年CPI应能控制在4%以下,爆发全面甚至恶性通胀的风险并不大,但强劲的经济增长与其他因素已经共同推高了通胀风险。要想控制通胀,不但要控制GDP的过快增长,而且要尽快实现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国内货币政策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动态微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抢抓下一阶段全球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机遇,同时防范大量热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对我们带来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办的“中国全球债务资本市场研讨会”上,周小川发言指出,从当前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不过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还很复杂,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全球货币条件持续宽松使得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一定的资本流入压力。国内需求回升基础还不稳固,民间投资还需强化,价格上行的压力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针对上述形势,央行将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