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同质化竞争 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提速
10月26日,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驶离上海虹桥火车站。当日,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这是我国继沪宁城际高铁后,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建成的又一条城际高铁。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各省份已不约而同地做出一个重大选择:将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支柱。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近日表示,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今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3%,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看,必须加强创新。”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认为,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可能推动产业革新,支持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
同为中国东部强省,浙江省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计划到2015年成为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争取达到30%。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们清醒地看到,过去依赖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外来劳动力的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转向以科技进步或提高效率带来的增长,从而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改革开发以来大量依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方式行不通了,以后竞争取决于技术能否占领制高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李湛说,既然是新兴产业,大家基本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所以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
李湛还特别提醒说,目前整个长三角的新能源发展态势还比较模糊,大家都在尝试、推进,差异化发展有助于各地形成清晰的布局,从而对全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理想能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总裁钱学煜博士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长三角的新兴产业发展很快,但应该避免无序竞争以及由此造成的产能过剩,所以需要发挥各自特长、进行差别化发展。
“例如在新能源行业,江苏、浙江起步较早、发展得很好,从去年春天开始,上海也开始发力,但避免同质化发展,而是在太阳能上独辟蹊径,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生产设备。”钱学煜说。
专家们建议,不仅在不同省份之间,即使是本省份的各地,新兴产业发展也需要做到有所侧重,这一点在江苏物联网布局上已有体现。
“经历过最初的摸索,江苏现在物联网布局比较合理,无锡是科研和示范中心,苏州和南京则是双翼,提供产业支撑。”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主管招商服务的副书记高苡平说。
周庄1998年就着手发展传感器产业,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2003年又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成果产业化基地。
“物联网这个事太大,无锡一家绝对做不完,各地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原有产业优势,才能做得更好。”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说,只有齐心协力,中国才能占领物联网制高点,其他的新兴产业也是如此。
长三角各地在制定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已经注意到发挥本地优势、避免无序竞争:江苏在已成规模的六大新兴产业外,正在氢能、超导材料、机器人、有机发光显示等领域进行前瞻布局。
浙江在确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时,根据本地优势,把海洋新兴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也纳入其中。此外,浙江将形成“一带两核多区”发展格局,“一带”即环杭州湾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带;“双核”即杭州、宁波;“多区”包括全省14个大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上海则强调把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薄弱环节。
上海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聚焦发展民用航空、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在关于新兴产业的分析报告中总结道:“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自身的产业生命周期和发展路径,它是一种创新驱动性产业,在起步阶段,决策者和实践者务必慎之又慎。因地制宜远比热情干劲更有说服力,也更符合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