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矛盾外部化
全球持有美元及相应计价资产的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命运,只好维系在美联储的政策理性和自制力上,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却是现实 困境的更深症结还体现在: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得不和美元挂钩,风险极不确定。
随着中国高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不断创纪录上升,中国经济增长一定程度已陷入一个困境:中国经济对GDP高速增长有较强依赖性,而中国GDP增长越来越依靠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增加来推动,净出口增加导致贸易顺差加大,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又带来外汇储备上升。受制于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不断上升的外汇储备积聚了巨大金融风险。
据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24572.75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中国2010年前六个月GDP(172839.8亿元人民币)的96.43%。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08年度报告,截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15283亿美元,比13个发达工业经济体(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美国)的总和15012亿美元还大,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BIS最近两年报告没有公布同口径数,考虑到其间中国外汇储备上升有加速之势,最新的对比想来更惊人。
中国外汇储备不仅规模巨大,且与自身实体经济总量比呈加速上升态势。剔除汇率变化因素,按国家统计局资料,以当年价格计算,2000年-2009年中国GDP从99214.6亿元增至335352.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72%,同期中国年度贸易顺差从241.1亿美元增至1960.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22%;外汇储备从1655.74亿美元增至23991.5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4.59%。也就是说过去十年间,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都以明显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中国GDP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在加重,按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据2010年中国统计摘要,“八五”(1991年-1995年)、“九五”(1996年-2000年)、“十五”(2001年-2005年)、“十一五”前四年(2006年-2009年),这四个期间平均每年净出口在GDP构成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96%、3.10%、3.00%、6.98%。
这个困境首先是:削减外汇储备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贸易逆差,这意味着货物和服务的净进口。按近年中国GDP的构成估算,假定无重大结构性变化,中国GDP年增长10%的话,大概2%是净出口拉动的。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是例外,当年GDP增长中净出口的贡献是负的,中国为此采取了颇有争议的财政扩张政策,但这是一次性的、难以为继,也说明增量的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多么重要。如实现贸易平衡(净出口为零),则GDP年增长将降为8%;如为削减外汇储备实现同等规模的贸易逆差,则GDP年增长会降至6%。即便如此,假定汇率等其他条件不变,外汇储备每年减少不到2000亿美元,对削减巨额外汇储备尚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这显然是依赖GDP高速增长的中国不能承受的。
困境还体现在:现行汇率机制下外汇储备的形成,是以人民银行发行具有乘数效应的基础货币人民币为代价的,对应巨额外汇储备发行了天量的人民币,存在诱发通胀的可能性。当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基础货,但只能起到熨平作用,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巨额外汇储备极大压缩了中国央行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空间。
困境的更深症结还体现在: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得不和美元挂钩,风险极不确定。1971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美元仍处于中心地位,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但美元已与黄金脱钩,美国已不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国对其发行的美元已丧失国际清偿能力,但仍在不断发行。全球持有美元及相应计价资产的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命运只好维系在美国政府(美联储)的政策理性和自制力上,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但确是现实。
正因这个困境,使得中国经济的内部矛盾“外在化”了,出口导向政策下看似的成就演变成累积的金融风险,经济运行的自可控性在下降,“风险敞口”加大。智慧地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回避该问题的所谓“调结构、促增长”恐难起治本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