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须升级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在海外建立工厂;进行跨国并购;海外上市、劳务输出等。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在海外建立工厂;进行跨国并购;海外上市、劳务输出等。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中,投资过强而消费不足,形成了产能过剩。依靠企业海外拓展,可以有效的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以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领域较少,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领域,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分割。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范春永
后危机时期,大批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探索国际化发展之路。9月10日,在由《环球时报》主办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峰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速走出去步伐,积极作为,尽快成长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的世界级企业。
“走出去”多点开花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正在提速,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中国企业不断扩大的国际合作,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发展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大胆的有所作为。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范春永表示,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中国海外拓展已经表现出鲜明特点。
首先是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成为资本输出大国。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565.3亿元,境外企业总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排名从2008年的第52位已经跃升到2009年的第5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本输出大国。
其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空间和格局初具规模。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对美国、欧盟、东盟等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缓解了发展的资源瓶颈,也促进中国了产品更多的进入海外市场。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趋向更加合理。以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领域较少,偏重于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领域,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分割。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企业研发中心在世界多个地方出现,对境外高技术企业的并购日益增多,拥有技术优势的高速铁路、新能源等一批投资项目涌现,海外投资的产业结构趋向更加合理。
第四,对外投资多点开花。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有117家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活动,在12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投资企业1197家,累计对外投资116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63.3%。尽管目前央企在对外直接投资依然占据主力,但从央企一枝独秀到与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面开花的局面已经形成。
海外拓展要有战略眼光
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既要应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所带来的外需不振的挑战,又要面临国内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因此,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有现实性,也有迫切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海外拓展是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化解目前国内经济中结构失衡的矛盾,并且在调结构过程中赢得商机。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中,投资过强而消费不足,形成了产能过剩。依靠企业海外拓展,可以有效的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他认为,由于市场萎缩、税费沉重、融资困难等,社会资金投资实体经济信心不足,大量游资涌入房市、股市,造成“虚”火太旺而实体经济“贫血”。要改变目前资金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分配不均的情况,必须加大企业海外拓展的步伐,把大量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和实业中来。
为此,政府需要采取新的举措,一方面加强企业海外投资的立法,完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强化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特别是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解决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步伐迅速加快。与之相伴的是,企业“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目前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的方式表现为: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在海外建立工厂;进行跨国并购;海外上市、劳务输出等。
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表示,中国企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出去”到国外投资,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建立一个工厂,而要有战略眼光,分析是否能够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所作为,使走出去的步伐在未来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
辜胜阻认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进行调整,要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走向全球资源“整合者”,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