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新规重创欧洲银行业
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该协议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旨在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确保银行业健康和稳定的运行。
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其成果将提交给今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必须上调资本金比率,以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该协议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旨在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确保银行业健康和稳定的运行。但新规则的制定过程充满争议,德国等国认为,新规将对世界经济复苏和银行业造成损害。
有分析人士认为,新规则可能要求银行业在未来数年筹集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新资本,但是在能否防止危机再次发生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大幅上调资本金比率
由27个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高级代表组成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2日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
该改革方案主要涉及最低资本要求水平和过渡期安排。协议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
此外,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各国监管机构将会自行决定何时为进入“整体信贷成长过度扩张”时期,他们期望这项缓冲资本将会在信贷市场存在过热威胁时减缓放款速度,避免危险的泡沫成形。该条款受到强烈抵制,但金融机构似乎成功说服监管机构给予更为宽限的过渡期。该条款将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
新规定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按照现行规则,银行必须持有的一级资本比率只有2%。新规则可能要求银行业在未来数年筹集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新资本。
对于新协议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顾问朱民认为,首先会影响金融部门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例如,原来的交易资本金要求很低,现在则必须考虑对手方的风险,因此需要更多资本金的支持。此外,为应对周期性风险,长期贷款需要有一些资本金支持,所以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资本分配都会产生很大变化,从而影响其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不同的银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欧洲银行业最受打击
该协议旨在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确保银行持有足够储备金,能不依靠政府救助独自应对危机。但是有部分商业银行表示抗议,认为加强银行对高风险业务的控制可能会迫使银行减少贷款,而这些贷款正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剂”。
其中德国银行业的反对最为强烈。自巴塞尔委员会去年12月提出新的资本金要求以来,德国等国一直寻求放宽这一标准,担心在经济复苏之前,德国的银行业和经济无法承受更高的资本金要求。
据德国银行业协会估计,该国最大的10家银行将可能需要1050亿欧元的额外资本。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12日宣布计划进行近100亿欧元的巨额增资,增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执行《巴塞尔协议III》中的自有资本条例作准备。分析人士认为,德国其他银行以及西班牙、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可能都会很快采取类似行动。
协议达成一致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该协议在维持金融行业稳定方面的作用予以了肯定。美联储12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支持《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认为这一协议将有助于加强对银行机构的资本管理,“有助于打造一个更稳固的银行体系,并降低银行系统免受过度风险破坏的可能性”。
但是有观点认为,新规在是否能够防止危机再次发生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措施分阶段实施的时间很长,未来各国或许还将放宽限制。美联社的报道称,新规定可能会使部分银行的利润下滑,贷款量减少,但事实上2000年以后美国许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可以达到新规所要求的水平。此外,上一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银行隐瞒了业务风险,但是新规定无法保证银行业不会找出新的办法来掩盖风险。
对亚洲银行业影响有限
对于亚洲银行业来说,新规并没有带来太大压力,反而打消了亚洲金融界原先对于上调资本金的担忧。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上调后的比例仍然远低于预期,同时在数年时间里分阶段执行的方式也大大缓解了压力,因此新规对亚洲银行并未造成重大影响。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银行的平均普通股本比例在6.3%,仅稍低于新标准,加之分段执行的时间较长,日本银行被迫增资或者减少风险资产的可能性很小。13日日本数家大银行的股票价格受此消息推动纷纷上涨。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在参加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具体评估对银行的影响为时尚早,巴塞尔III实施的时间会比较长,中国何时实施巴塞尔III也不能预计,中国目前连巴塞尔II都还没有实行。
朱民则暗示,他希望新规定能够得到各国的同步执行,如果各国同时执行不同的标准,将可能导致出现监管框架内的国际套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