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特区相继扩容 无政策优惠时代定位成关键
业内人士指出,“后特区时代”正在经历从特区向城市的转型,而在政策优惠取消的同时,寻找到新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特区内外的政策和立法权等方面的差异,在厦门、深圳、珠海等特区,特区内外的发展存在着巨大鸿沟。
进入无政策优惠的“后特区时代”,发展定位是关键
在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同时,厦门、珠海、汕头等几大特区已经或即将扩容,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
业内人士指出,“后特区时代”正在经历从特区向城市的转型,而在政策优惠取消的同时,寻找到新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而立之年纷扩容
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扩容,范围从原来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扩大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91平方公里,面积增加5倍。同一天,厦门经济特区也从岛内的131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岛外在内的全市157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11倍。
8月26日 ,珠海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10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这也意味着珠海经济特区范围从227.46平方公里拓展到1701平方公里,扩大了近6.5倍。
据《南方日报》报道,今年8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到汕头调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情况。汕头市市长蔡宗泽表示,汕头准备参照兄弟特区的做法,申报将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
蔡宗泽在上述调研中提及,汕头是一个浓缩中国国情的典型经济特区,由于一市两制,在234平方公里特区范围之外还有大片的欠发达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
汕头特区在扩容的同时,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获批问题不大。”几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如果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话,那么诸如南澳深水港等资源优势将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次转型:从特区到城市
“这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两税’合一之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已经基本没有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说。
而在汕头大学特区台港澳研究所原所长方宁生教授看来,虽然特区优惠政策已经取消,特区扩容仍具重要意义。扩容后,在土地使用、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资源都得以扩大,从而扩大了特区自身的发展空间。
“几年前我们厂房搬到了岛外,但注册地仍然在岛内,在税收、土地等各方面享受的是特区的政策。”厦门万杰隆集团总裁许木杰表示,7月1日特区扩大至全市后,政策都一样了,“在岛外注册和在岛内注册应该都一样。”
长期以来,由于特区内外的政策和立法权等方面的差异,在厦门、深圳、珠海等特区,特区内外的发展存在着巨大鸿沟。
“特区扩容后,由于特区之外的地方也享受特区的立法权,便于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与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的整体实力。”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说。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之后,这些地方将实现由特区向城市的转型。方宁生认为,这是特区的第二次转型,“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政策优惠消失后的转型,这一次是由作为经济功能的特区向城市的转型。”
无政策优惠时代的发展定位
在“后特区时代”,尤其是在内陆一些新区、两型综改区纷纷获批的情况下,老特区在没有政策优惠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引人关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昨日在深圳指出,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目前特区仍存在很多先行先试的空间,相比特区扩容,更应该关注的是在新的形势下特区被赋予什么样的使命和定位。”唐永红说。
方宁生亦认为,目前,特区应从单纯的经济改革试验区向包括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改革实验区迈进。
去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复,深圳被定位为“六区四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方宁生认为,目前珠海定位于珠江西岸中心城市,厦门在闽南三角洲和两岸的交流合作中均有精确定位,而汕头至今仍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几个特区发展是不平衡的,深圳是怎么做优的问题,而汕头和珠海等地则是怎么发展和做大的问题。”钟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