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化粮食产业不符合中国国情 玉米汽油非新能源方向
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还为时尚早,燃料化粮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对这个行业的大力发展有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
南方日报记者苏稻香实习生刘晶
昨日,国内小麦和玉米期货主力合约双双刷新本月中旬的历史纪录,盘中分别创出每吨2510元和2012元的历史新高。同日,稻谷期货价格开始反弹,主力合约结束了继本月10日创出新高后的调整态势,收于每吨2132元。
近期价格接连创出新高的玉米期货,让玉米制乙醇汽油再次成为众矢之的。继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简称石油委)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之后,在近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的玉米论坛上,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新华也再次提出,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还为时尚早,燃料化粮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对这个行业的大力发展有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不具备产业条件
事实上,从几年前国内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大量收购玉米制造乙醇汽油始,这一“创举”会否威胁粮食安全的争议就没有断过。
随着近年来国内玉米制油项目倍增,加上今年国内接二连三的干旱、洪涝、泥石流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使玉米制油的争议愈发激烈。而今年作为粮食和饲料的玉米,价格一再攀升,更是让玉米制油成为众矢之的。对此,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新华表示,在今年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更容易看清玉米燃料项目跟中国实际的脱轨,以美国、巴西为首的玉米燃料项目是以其国内高产消费偏弱,以及生产过剩为基础的。而中国人口众多,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本身就不具备作为工业化原料的条件,不能单一模仿美国,大规模生产玉米燃料乙醇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已成玉米净进口国
石油委此前提议叫停玉米制汽油项目,皆因“汽车与百姓争玉米”对中国玉米市场产生的巨大变动———今年上半年,我国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其次,玉米制油,推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而玉米乙醇汽油的产量相对于国内的汽油需求来说又微不足道。
作为世界上主要玉米生产和消费国,中国目前玉米产量和消费量均为1.5亿吨左右。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玉米行业分析师张剑波提供的数据,上半年我国净进口玉米7800万吨,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玉米价格相对海外来说偏高,7月份,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平均出库价格为1845元/吨,同比上涨15.7%。
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5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35万吨,2009年同期仅为2150吨,增长了近十倍。中国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采购量比过去15年总和还要多。
玉米汽油不是新能源方向
早在2006年发改委就已限制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上马。当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各地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些地方大量用玉米等粮食作原料,使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存在“与民争食”的倾向,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因此,发改委在2006年年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等原则发展生物乙醇燃料,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还要对玉米加工项目进行清理。
“我认为只有当中国玉米产量在目前基础上翻番后,才适合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李新华说道,“中国已意识到玉米汽油不是适合中国的新能源方向。”
赵友山称,石油委已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国家发改委,呼吁政府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据称“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