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整合,难点何在
国资整合的关键,是产业资本不要在整合的过程之中,丧失掉本身可以腾挪的经营空间与弹性。
据国资委的数据,自2002年到2009年,央企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 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计上缴税金5.4万亿元。
与此同时,不少央企资产总额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央企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企业有53户,营业收入超过千亿的企业有38户,实现利润超过百亿的企业有13户。
国有资产整合过程中的难点到底何在?
难点之一,由于近年来土地价值的速迅升值(某些特殊的地块,升值幅度,超过100多倍),此前大批被低估的国企和央企,通过资产整合,分离了这部分资产,因而吸引PE或股权投资者的关注。
国资整合的关键,是产业资本不要在整合的过程之中,丧失掉本身可以腾挪的经营空间与弹性,大批企业被迫进行资产整合,如果是以退出生产与制造流程为其代价,那么,未来国资的产业结构未必向好,反而向坏。
难 点之二,国有资本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近年以来,在宏观因素的超强烈的支持之下,依靠行业垄断、或国家对于市场价格的管制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向缺乏进行独 立经营的传统。当然,我并不排除其中大多数国企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若与其巨大的公司股票的市值相比,或者与其更庞大的市场买方(比如股市投资者)相 比,仍然显得稚嫩。
严格地说,中国股票市场没有真正的估值下限。公司股价高估较多。估值高估的根源,恰恰是因为国有资本所占有权重过高,因为国家权力部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力,通过市场方式所完成的国有资产的整合,也很难具有市场所希望的足够的安全边际。
对此,近年来上市的大盘股,当前的二级市场的股价,多在发行价格之下,例如中国石油,以及其他二十多只大盘股票(今年以来,农行和光大这两家商业银行发行上市,所增加A股市值,接近一万亿元。农行与光大的暂未破发,也仅基于某些制度设计,包括机构的“护航”)。
难点之三,在国资整合的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倾向,仍然过于强烈。如果说,基于政府交易原则的国有资产整合,能为投资带来足够的、明显的收益空间,那么,事实上这本身就是对于资本市场的估值系统的极其无情的嘲讽。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长期的股票供给失配,时而令市场估值偏高,时而令估值偏低,以至于,股票市场在通胀年代,比如1994年,存款利率20%,导致股票价格大多跌去九成以上,市场的PE值跌到5倍上下--此后数年之中,直接融资受到挤压,股市几乎发不出股票。
如果我们把资本市场看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体力量,那么,我们本应为其提供更多的、基于原始股权的、最有价值的那些投资机会,而非对于劣质资产,进行过度的整合(如此只能补充市场的趋势机会,赌风大行,无益于市场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难点之四,市场经济机制的优点在于,它能使在同等质量标准下,曾经由高成本市场生产的产品逐步转向由更低成本的市场完成。而目前的国有资产整合的政策思路,其所造成的后果,却有可能是进一步挤压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
须知,民间产业资本在本轮调控之中,丧失的是本身可以腾挪的空间与经营的弹性,大批企业被迫退出生产与制造流程,就业形势,也不乐观。
难点之五,近期,海外一直都有对于我国投资环境是否正在“恶化”、“宏观调控过于频繁”、“资产价格泡沫泛滥”等方面的强烈质疑。
从长远看问题,配合本轮国有资产的整合趋势,进一步放松商品价格管制、促进税收征管的制度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假如没有这些,就不会有到位的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因此,国有资产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固然重要,但其目的,应是让更多的基础产业(特别是其他民营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进而发展壮大,而不是听任他们在国企扩张的态势之下,成批次地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