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在变革中强化银行竞争力
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体系和货币体系将会继续发生变革与调整,银行业经营制度与环境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与不确定性。
后危机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洗牌的时期,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体系和货币体系将会继续发生变革与调整,银行业经营制度与环境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与不确定性。
经济金融格局之变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亚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将由现在的50%多增加到70%。日益加快的城 市化将成为亚洲内需旺盛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给城市的承载能力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但不管怎样,预计亚洲未来10年-20年经济发展速度仍将显 著高于西方国家。
危机之后,亚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中国、日本、印度作为全球三大经济体都在亚洲,使亚洲在世界经济所占份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二战以后,亚 洲先后经历了日本崛起、“四小龙”腾飞和中印快速发展三轮大潮,经济实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影响力明显上升。此次金融危机更加快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 步伐。
2009年全球投资的40%(按市场汇率计算)发生在亚洲,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和。在世界零售销售市场,亚洲占三分之一,成为许多产品的最大市 场,汽车销售占35%,手机销售占43%,能源消费占35%。亚洲股市占全球股市市值34%,超过美国的33%和欧洲的27%。以实际汇率计算,2009 年东亚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达25%,超过了美国。
尽管危机后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的措施,并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但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步,资本、产品、人员和信息的流动 加快,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加深。这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风险传染的渠道,增加了各国经济调控与防范 系统性风险的难度。
这场危机普遍暴露出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了许多国家民众的不满,贫富差距拉大,失业增加,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各种民生问题更加突出。
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体都受到了重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进行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过度依赖举债消费或过度依赖投资、出口刺激经济会得到逐步纠正。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国家政策制定者都把追求经济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作为优先考虑的课题,在财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方面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随 着这些“民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市场,经济公平与社会和 谐成为变革的潮流。
这一过程中,“绿色复苏”将成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新的经济形式,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由此,各国经济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抢占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导权和加快环保技术创新、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等的制高点。“绿色复苏”实质上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推动金融格局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基本上是美国和日本银行业力量角逐的时期,1970年全球前10大银行 中,美国占7席,没有一家日本银行,后来到90年代初,日本占据7席。2000年以来到这次危机大爆发前,欧洲银行地位上升,新兴市场银行业高速发展。
这次危机后,全球银行体系和货币体系将会继续发生变革与调整,美元的霸主地位无论如何会下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加速,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存款总额也将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有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成为国际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加强银行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但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没有变化,银行业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没有变,为客户提供账户、产品和服务的作用没有变,在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变。
后危机时代银行业经营制度与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与不确定性,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银行在经济低增长环境中如何持续盈利?在经济再平衡与转型中如何加快发展?在严格监管条件下如何经营管理?
应对这些挑战,不同的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与偏好,但不管怎样变化,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银行核心能力建设。
(一)研究能力
研究创造价值已成为企业和银行业的广泛共识。银行强大的业务能力与盈利能力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研究能力已经成为银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加强银行研究能力建设,可以认清全球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及变化的趋势,明确银行未来发展定位与战略,为各项业务决策提供支持,为引领技术、产品、制度和管理创新提供资源与助推力量。
国际一流银行的建设需要国际一流的研究力量。从国际大银行的实践看,研究工作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位于集团总部的战略与宏观研究部门,主要 是进行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为全局性决策服务,是银行整体发展的“头脑”。另一个层次是设置在子公司和重要业务部门的研究,比如,投资银行、公司 金融与资本市场等部门,直接为业务决策服务。
要从逻辑上整合分散的研究力量,细化各方面研究职能,推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研究产品,使研究产品对内发挥“资源储备库”的作用,对外通过扩大发布范围,提高市场营销档次,扩大国内外影响力。
要加大对专业研究人员的培养,加快推进研究人员专业序列建设,拓宽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渠道,实施符合研究人才特点的聘任标准、薪酬结构和考核激励机 制。要逐步形成重视研究、鼓励研究的氛围,支持员工从本职工作出发开展各种研究,通过提倡和加强研究工作,带动和促进学习型银行的建设。
(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客户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谁赢得了更多有价值的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得客户者得天下”。扩规模不仅要扩业务规模,更重要的是扩客户规模。
拓展客户基础必须切实增强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特别是营销能力、公关能力,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实现客户数量显著增长。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 心,真正做到从客户需求出发,研发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建立健全面向客户的营销体系与核算体系,为客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的 金融需求。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利于形成有别于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创新会受到抑制,但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的根本途径,仍在于创新,特别是我国总体上创新不足,银行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
提高创新能力,就要紧紧围绕服务于实体经济与社会发展,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既挑战常规,但又不违规,争取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在合理确定风险容忍范围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创新,允许容忍失败。
(四)网点渠道能力
银行网点渠道是服务客户的主要场所与载体,也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层和基础,内联广大员工,外联千家万户,全面反映了银行业务、产品、人员、运营、科 技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网点渠道综合效能,实现网点经营管理的全面转型,对于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巩固市场竞争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要大力推进网点转型工作,提高网均效能和人均效能。规范网点业务操作流程、服务销售流程,建立标准化的客户服务、交叉销售体系,实现良好的、一致的 客户服务体验。建立健全网点业务发展资源配置、等级管理、绩效考核、操作运营等机制,集中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五)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研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
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综合研究和努力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确保风险管理全覆盖,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加强资本管理,增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调整客户结构,提高对客户、产品风险的识别、计量能力及议价能力,合理确定风险定价参数,优化 定价模型,推进定价系统建设。全力推进业务转型,从资本消耗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确保资本充足率既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够支撑业务持续发展。
(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银行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要搞好班子建设、人才开发,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都必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要提高人才配置效率,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力资本回报水平。
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提供个性化、“菜单式”职业生涯发展培训,改进人才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努力打造战略型、专业型、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适应加快国际一流银行建设的迫切需要。
本文刊登于2010年8月2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