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格局悄然改变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6倍;对东盟、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均超过一倍。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6倍;对东盟、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均超过一倍。同时,上半年以创办企业为目的的绿地投资较多,采用收购兼并方式的直接投资占比减少,只有20%多。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投资正在加速。
据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大增,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而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40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22.4%。一连串光鲜的数字,折射出中国企业实力增强,阔步走向国际市场的英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半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呈现明显加速态势,美国、欧盟、东盟等地区上升势头明显。这似乎预示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在悄然变化。
对此,商务部合作司统计信息处副处长陈明霞分析,对外投资是企业自主行为,企业依据对市场的判断,抓住机会,对适合的项目该出手时就出手,因此造就了上半年对上述区域投资明显增加的局面。
中国企业转战欧美
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版图上,以往发展中国家、周边地区处在显眼位置,有占近7成的对外投资分布在亚洲,其次是非洲和拉美,而对美国、欧洲、大洋洲三个最发达地区的投资基数很低,加在一起不到7%。
但情况在今年有了改变,随着海外抄底风潮骤起,美欧市场俨然成为中国企业投资兴业的新领地。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达6.0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倍;对东盟直接投资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对欧盟直接投资4.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2%。
陈明霞认为,去年在金融危机的低谷时期,中国对外投资额本身就很小,对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基数也比较少,今年一旦投资增加,在增幅上就体现得比较明显。
不过,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看来,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海外投资并不理想,甚至错失了一些良机。
“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是风暴的中心,一些企业或经营不善,或破产倒闭,虽有很多投资机会,但大量企业还是被欧洲人买走了。中国公司还没有练就虎口拔牙的本领,驾驭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对美投资没有显著增加。”
邢厚媛同时也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机遇犹存。“现在美欧经济只是暂时平稳,资产、市值还没有上升得很高,应该还有好的投资机会。”
服务业商机浮现
如果说,中国企业在亚非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当地丰富的资源,那么,在服务业、制造业发达的美欧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更需要擦亮眼睛,看准商机。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采矿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业界认为,欧美市场最好的投资机会应该在服务业、零售业和制造业方面。
邢厚媛表示,欧美地区有智力资源,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专利品牌比较多,容易形成知识产权。对中国企业来说,投资服务业领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两大经济体出现了结构调整的机会。欧美原来的一些设计研发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在产业调整中也连带向海外转移,中国企业就会有机会去收购。”她认为,欧美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分销领域较好的利润回报,也应该给予重点关注。
三季度增长值得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大,中国企业在投资方式上似乎也在进行微调,针对投资项目的不同,采用的策略也不同。
“以前资源类投资时,企业主要采用收购的方式,而今年上半年以创办企业为目的的绿地投资比较多,采用收购兼并所占比重明显减少,只占到20%多。”陈明霞表示。
显然,对于刚刚走上国际化发展之路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前还处在萌动期。随着国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期不久就会到来。
陈明霞分析,今年对外投资可能会有一个不错的增长。
“一般企业收购时要经历从签约到实施的过程,今年有些大项目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最后交割可能会在三季度,交割之后才会纳入统计,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估计三季度数额可能会有较大增加。全年的形势应该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