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欧洲欲夺回信用评级自主权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引燃了欧洲债务危机熊熊大火,也将战火引向了自己。在如何应对危机方面,欧洲各国虽曾分歧重重,但在抨击评级机构方面,它们却罕见地保持一致。欧盟、欧洲央行以及欧洲各国政府都纷纷表态,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评级机构的监管,一方面要成立欧洲自己的评级机构,志在重掌信用评级自主权。
危机推手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后,评级机构一直如影随形。一次次的信用降级,带来的是危机的一步步升级,欧洲股市和欧元汇率也一路下跌。对此,欧盟大为光火:信用评级机构究竟是在警示危机,还是在加速危机?
最早是在去年12月8日,惠誉率先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将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确定为“负面”。当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也相继跟进调降希腊评级,由此引爆了希腊债务危机。
此后,三大评级机构对希腊及其他欧元区国家财政状况的每一次表态,都牵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今年4月份的最后一周,正当欧元区就面向希腊的1100亿欧元救助计划进行最终决议时,短短两天内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这3个欧元区国家轮番遭到降级。其中,标准普尔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降为“BB+”沦为垃圾级。这激怒了欧元区领导人,也引发了全球市场一片恐慌,希腊债务危机也由此上升为欧洲债务危机。
为了挽救大局,欧盟在5月10日推出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援方案。与此同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不得不食言,对信用级别降到垃圾级的希腊采取特殊政策,暂停对希腊债券的最低信用评级要求,接受希腊政府发行或担保的债券作为抵押品。
在巨额救援方案出台后,欧洲似乎已挺过了债务危机的第一波侵袭。但评级机构却再度站出来,向重燃信心的投资者泼冷水。7月13日,穆迪再度将葡萄牙国债评级连降两个等级,19日爱尔兰政府债券评级又被穆迪再降一级,这也引发了市场担心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主权评级随时可能被调降。一切都在提醒投资者,欧洲债务危机还远未结束。
监管“紧箍咒”
在欧洲债务危机半年多的进展中,至少从表面来看,评级机构呼风唤雨,各国政府穷于应付。欧洲政治家自然不甘任人鱼肉,在解决自身债务问题的同时,纷纷对评级机构群起攻之。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厉声质问,对于信用评级这么敏感的事情,世界上只有三家信用评级机构,并且都集中在一个国家,这难道正常吗?特里谢也改变以往的中庸态度,7月13日对媒体公开表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变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涨跌幅度,颠覆了市场稳定。今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还发表联名信,建议欧盟重新审查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公布评级结果的方式,调查它们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欧洲对于评级机构的抨击,已经不单是停留在口头上,欧盟已经准备好为评级机构套上监管的“紧箍咒”。
6月2日,欧盟出台了进一步严管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建议。根据该建议,欧盟将设立一个名为“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的新机构,今后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必须统一向这一新机构登记注册,以领取欧盟“牌照”,并接受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的监管。对评级机构最具“杀伤力”的是,如发现信用评级机构违反了欧盟规定,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将有权对其实施惩罚,包括处以罚款、暂停信用评级资格甚至吊销执照。
同时,新的立法建议对于评级机构的透明度等也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这包括必须披露信用评级依据的模型、方法以及关键的假设;必须将复杂产品的信用评级结果以特定的符号区别开来;必须出具年度透明度报告;在董事会中必须至少要有两名其薪酬不取决于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表现的董事;不得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根据计划,这些监管新规有望在今年年底生效。从2011年起,欧洲将成为全球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最严厉的地区。
在加强对海外评级机构监管的同时,欧盟声称要建立属于欧洲本土的重量级评级机构,以打破“三巨头”垄断评级市场的局面。
巴罗佐说,欧洲要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想法,不是这一次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才有的,自从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欧洲就有了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念头。欧元集团主席容克也建议,需要设立一个欧盟机构来挑战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他更进一步提出,该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欧洲央行,欧洲央行的公信力可以在该机构得到体现。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全部为私有公司,如果容克的提议得以实现,欧洲将开创的“公共评级机构”新模式。实际上,当前在欧盟27国,大约有50家各类评级机构,但其中有一半是“三巨头”的附属公司,其他本土机构大都不成气候。依赖欧洲央行的公信力建立“公共评级机构”,是私有评级机构发展滞后的无奈选择,也是为了推动本土机构的跨越式发展。
欧洲央行也对扶植新的评级机构兴趣浓厚。特里谢日前就表示,“特别希望能在欧洲央行大楼旁边,建立起欧洲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则对“公共”评级机构的运作提出了具体建议,由欧洲央行收集整合各分析员的评级后,发布综合评级系数,以更好地反映现实情况。
为了打破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垄断”,欧洲各国已经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