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炼: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既定政策
2010-07-15 22:311125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资料图)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根据国情和发展战略自主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既定的政策。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1994年以来的一贯政策
1、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式启动于1994年的汇率并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正式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特别提到要实行单一的汇率制度,改变了199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将官方汇率与因外汇留成而形成的外汇市场调剂和交易的汇价统一起来。
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还包括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和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等措施,简化了银行和企业的用汇手续,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同时,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新阶段。人民币汇率作为重要的价格调控工具,开始逐步发挥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汇率是8.7元/美元的调剂汇率价格,这既反映了以市场供求作为定价的基础,也体现了支持出口改善外汇储备不足的要求。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深化时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较并轨时累计升值近5%,为8.3元/美元,说明1994-1997年间人民币汇率是有波动的,是浮动的,体现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特征。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延缓了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进程。1997年6月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一些东南亚和东亚货币大幅度贬值。在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国内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声音同样强烈。如果人民币真的贬值,各方也能理解。但当时几乎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担心如果人民币贬值,有可能出现各国货币新的竞争性贬值。为防止危机扩散、维护亚洲的经济金融稳定,我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收窄汇率浮动区间,将汇率稳定在 8.28元/美元的水平。
3、随着亚洲金融风波逐步过去,我国一直在考虑适时恢复和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遭受“9·11”事件后世界经济疲软等新的形势和因素,为减少不确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连续性,汇率波幅收窄了较长一段时间。但这不是一种制度性安排,而是阶段性的政策。
4、2005年汇改是1994年汇改的延续。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一个稳定、健康的金融体系对于防范和抵御危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前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最迫切的任务是启动工、农、中、建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考虑到金融机构改革任务重,也考虑到金融机构改革后将更能适应灵活浮动的汇率制度并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我国于2003年夏天首先启动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2005年4月,又启动了中国工商银行改革,研究和论证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工作,到2005年7月,作为汇改基础条件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基本上部署完毕。同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启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和试点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始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体系整体的健康性有了显著的改善。
同时,国内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探索和改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大型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重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等得到改善,汇率改革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夯实。整体上看,汇改的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21日起,对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框架和内涵不断得以完善
1、动态趋向合理均衡汇率水平的机制逐步形成。197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水平总体上经历了先贬后升的过程,先从2.8元/美元逐步走贬,而后从1994年初的8.7元/美元升至2005年7月的8.11元/美元,再到2009年底的6.85元/美元左右。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2005年汇改时人民币对美元日波幅是 0.3%,2007年扩大至0.5%。市场主体开始通过国际收支、外汇供求等因素动态“寻找”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
2、汇率定价更加依照市场供求关系。1996年底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2001年以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跨境融资等资本流动渠道逐步拓宽,外汇供求关系逐步理顺,贸易投资和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更加便利,外汇供求关系逐步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
3、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从1994年之前的官方和调剂市场双重定价,过渡到银行间外汇市场询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外汇市场加快发展,市场主体在汇率中间价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根据对外贸易和投资日益多元化的格局,汇率水平逐步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应当继续坚持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适应新的发展和开放格局的必然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市场体制完善进程、金融监管水平提高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应当继续坚持。
1、是促进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根本要求。汇率代表了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汇率固定虽可在一定时期内便利微观主体的经济核算和风险管理,但长期与供求基本面脱节会扭曲国内外相对价格比价关系,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使内外经济失衡矛盾不断积累。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发挥汇率浮动的资源配置作用,灵活调节内外部比价,引导资源向服务业等内需部门配置,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更多地依靠内需来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平衡发展。
2、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抓住了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经济运行中也开始出现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上升等问题。同时,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挑战不断增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固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等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情况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善宏观调控能力,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降低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3、刚性的汇率制既缺乏应对危机的灵活性,也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国际经验表明,中型和大型经济体长期处于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盯住单一货币是难以持续的,容易遭受危机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中,汇率僵化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小国把货币与大国挂钩影响不大,而大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互影响作用大,固定的汇率易成为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藉口,客观上要求大国汇率政策应具有调节的灵活性。我国坚持并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有利于维护自由贸易环境,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国际经贸环境。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其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这是继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重大举措,更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实现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0
标签:浮动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