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成本超亚洲7国 中国制造尚未失去优势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1日报道,“这是个夕阳产业,”广东珠海一个制衣厂老板对我说。正如当地许多同行一样,他正准备关门大吉。在廉价劳动力的吸引下,投资者在20年前涌入珠海。而今衬衫、玩具、塑料花、挂钩以及弹簧这类产品的辉煌已成过去。现在,在广东生产这些东西的成本,已经高于孟加拉国和越南等国家了。
随着劳动成本持续攀升,中国会否丧失其令人羡慕的世界工厂地位呢?
服装制造业是中国在依赖低廉劳工的市场逐渐丧失竞争力的主要例子。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1美元约合6.8元人民币———本报注),内陆省份则为0.55—0.80美元。排名第7的印度是每小时0.51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
除了中国国内的劳动力困境外,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也严重打击了国外需求。中国2009年的出口总额较2008年下跌了16%,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2008年,纺织行业10年以来首次出现盈利下降的情况。2009年3月,电子和资讯科技产品出口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近25%。
中国的出口虽然在2010年开始复苏,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明显感觉得到。即便2010年1月的出口总值已经恢复到2008年同期的水平,许多工厂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对中国制造商来说,成本上升的长期趋势加上短期的出口暴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种不利状况反而推动了长期被拖延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转型。
中国沿海经济带的地方政府正在描绘新的蓝图,力图将企业推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环节。以江苏省一个被称为“丝绸之都”的中国纺织业中心为例,该市四分之三的GDP来自纺织业,当出口额在去年下降近15%时,对当地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声必须求变的警钟。
因此,江苏官员已经不再满足于成衣加工。通过一系列行政指导和金融激励政策,市政府计划在3年内将服装占纺织品总产量的比例减少25%,同时增加化学纤维的工业应用以获得比服装生产更高的回报。据当地官员说,该市的工厂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最先由日本开发的超细纤维的能力。
事实上,全球衰退可能为企业提升提供了良机。订单下滑压垮了那些利润微薄的低端制造商。在2008年末,有一半的中国玩具厂破产。这在短期内虽然让人担忧,但对那些在危机中幸存下来的企业来说,小制造商的消亡堪称一个利好消息。大型企业有更多实力将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这也是中国实现攀爬价值链的关键。
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无法再维持从前那种创造了出口奇迹的成本优势。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辉煌已经一去不返了。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政权稳固而且欢迎外国投资。在国内许多地方都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集群内的商业联系可以有效抵消上升的成本。中国国内的消费正不断扩大。此外,随着低端、低成本劳动职位向着高端、高成本职位转化,中国不但会向生产更具价值的产品迈进,也会进入类似设计这样的服务性行业。
当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实现转型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规模更大、向产品创新和设计方面投资更多、而且更能向商业和贸易政策施加影响的企业。因此“中国制造”还没有失去其国际优势,而是仅仅向着某种全新和可能更令人生畏的形态转化。(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洪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