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价博弈: 中国钢企为何举步维艰
谭浩俊 |2010-04-01 11:01359
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于3月30日宣布,已经同一批“相当数量”的亚洲客户签订了铁矿石销售合同。这些合同将摆脱之前的年度定价机制,而改为基于到岸价(包含海运费)的短期协议。
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于3月30日宣布,已经同一批“相当数量”的亚洲客户签订了铁矿石销售合同。这些合同将摆脱之前的年度定价机制,而改为基于到岸价(包含海运费)的短期协议。同一天,另一矿业巨头淡水河谷也公开宣布,将力推季度定价机制。
虽然业内人士认为,矿业巨头此举很有可能是在为谈判造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显处于劣势的中国钢企,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已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
众所周知,自铁矿石价格进入公开博弈以来,中国钢企就一直处于“涨亏跌不赚”的被动状态。虽然得益于传统谈判方式,中国每年都还能“拿”下一个所谓的“长协价”,避免了对钢企的生产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个局面已被打破,不仅日本和韩国的钢企在没有与中国钢企“商量”的情况下就率先出牌,导致中国钢企在此后的谈判中相当被动。今年,更面临了打破长协机制、建立短期定价机制的新挑战。
如果说矿价谈判人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非市场因素的话。那么,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可能就不仅仅是市场行为的原因了。因为,矿石巨头们敢于对世界上第一矿石进口国说“不”,完全用市场经济理论是解释不通的。作为世界上第一矿石进口大国,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的话语权如此之弱、影响如此之小,也是无法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的。
按照目前的状况,用内外交困、进退两难来形容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注意到,矿石巨头敢于颠覆长协机制,将延续了40多年的“离岸价格”惯例改变为“到岸价格”,正是利用了中国钢企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了掌握铁矿石资源的强大威力。同时,充分借助其在海运市场的强大影响力,试图通过推高海运费用来进一步操控矿石价格。
更重要的是,矿石巨头们敢于这样做,还牢牢抓住了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的软肋。因为,原本就已经严重供过于求的钢材市场,根本就没有消化矿价上涨的能力。如果矿价进一步上涨,钢铁行业极有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相反,如果大幅上调钢材价格,又会引起一连串的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会增强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另一方面则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汽车、家电等国家鼓励产品的消费。
反思矿价谈判中中国钢企屡屡陷入被动局面的整个过程,最令人痛心的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损失,而是决策层、管理层、企业层对待这种被动局面的态度和认识、眼界与思维。
其实,早在矿价公开博弈初期,面对中国钢企缺少话语权的被动局面,有关方面就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收购海外矿企股权、购买海外矿企等。但是,这方面迟迟没有任何行动,直到去年才有所动作。而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已经比较明显,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问题更加严重了。如此,又如何能不在矿价博弈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呢?面对矿石巨头们的“背信弃义”,与其说是他们无情,不如说是我们无能。至少,可以认为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目标。
眼下,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如果对钢铁行业的发展仍然没有一个长远计划和整体规划,没有调整结构的具体目标和措施,那么,矿价博弈的被动局面就无法改变。不仅如此,其他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所以,矿价谈判的被动,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矿价谈判本身,而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驾驭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
虽然业内人士认为,矿业巨头此举很有可能是在为谈判造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显处于劣势的中国钢企,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已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
众所周知,自铁矿石价格进入公开博弈以来,中国钢企就一直处于“涨亏跌不赚”的被动状态。虽然得益于传统谈判方式,中国每年都还能“拿”下一个所谓的“长协价”,避免了对钢企的生产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个局面已被打破,不仅日本和韩国的钢企在没有与中国钢企“商量”的情况下就率先出牌,导致中国钢企在此后的谈判中相当被动。今年,更面临了打破长协机制、建立短期定价机制的新挑战。
如果说矿价谈判人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非市场因素的话。那么,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可能就不仅仅是市场行为的原因了。因为,矿石巨头们敢于对世界上第一矿石进口国说“不”,完全用市场经济理论是解释不通的。作为世界上第一矿石进口大国,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的话语权如此之弱、影响如此之小,也是无法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的。
按照目前的状况,用内外交困、进退两难来形容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注意到,矿石巨头敢于颠覆长协机制,将延续了40多年的“离岸价格”惯例改变为“到岸价格”,正是利用了中国钢企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了掌握铁矿石资源的强大威力。同时,充分借助其在海运市场的强大影响力,试图通过推高海运费用来进一步操控矿石价格。
更重要的是,矿石巨头们敢于这样做,还牢牢抓住了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的软肋。因为,原本就已经严重供过于求的钢材市场,根本就没有消化矿价上涨的能力。如果矿价进一步上涨,钢铁行业极有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相反,如果大幅上调钢材价格,又会引起一连串的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会增强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另一方面则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汽车、家电等国家鼓励产品的消费。
反思矿价谈判中中国钢企屡屡陷入被动局面的整个过程,最令人痛心的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损失,而是决策层、管理层、企业层对待这种被动局面的态度和认识、眼界与思维。
其实,早在矿价公开博弈初期,面对中国钢企缺少话语权的被动局面,有关方面就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收购海外矿企股权、购买海外矿企等。但是,这方面迟迟没有任何行动,直到去年才有所动作。而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已经比较明显,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问题更加严重了。如此,又如何能不在矿价博弈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呢?面对矿石巨头们的“背信弃义”,与其说是他们无情,不如说是我们无能。至少,可以认为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目标。
眼下,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如果对钢铁行业的发展仍然没有一个长远计划和整体规划,没有调整结构的具体目标和措施,那么,矿价博弈的被动局面就无法改变。不仅如此,其他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所以,矿价谈判的被动,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矿价谈判本身,而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驾驭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