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二次房改”是历史的倒退
随着两会的召开,房市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参政议政的聚焦点。政协委员宗庆后建议“国家尽快进行二次房改”,就是众多声音中醒目的一种。
无须讳言,自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首次衔入了市场化机制, 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十余年来的房改也给市场带来了诸多矛盾和挑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房价低购买力的失配矛盾。
导致当前房市种种乱象的原因何在?严格地说,这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和市场秩序的认知 和立场。有人认为,房市乱象根源于过度市场化,即本来应该属于政府准公共产品的住房保障体系,却交给了市场,从而导致了资源的错配。由此有“二次房改”之 议。
但是实际上,当前房市的问题表面上似乎由市场化引起,其实质,却恰恰是市场化不足 和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的叠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是严格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地方政府享受土地用途改变的级差地租。 因此,要求政府提供保障房、经适房的依据有其合理性。然而,从房市的属性和实际操作层面上看,扩大住房保障体系不足取。
首先,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严格地说是鉴于外部性特征,市场机制暂时无法消除这 种外部性。住房并非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外部性特征,把中等收入群体也纳入具有准公共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实际上是政府干预的错位和越位问题。这部分需求完全 可以借助市场加以满足。
而导致市场没有满足这部分需求的原因,恰恰在于房市的伪市场化。具体为: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使房市 的基本要素本身为非市场化的供给体系,土地市场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定价和有效供给,从而扭曲了房价;地方政府独占土地市场级差地租,使得级差地租这一交 易收益无法在市场状态下配置,而是通过土地财政形式脱离了市场运作体系,使交易受益无法有效配置。其三,长期以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向企业和政府 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动力机制,导致了土地等要素资源的高租金,也促使了房价相对有效需求的泡沫化趋势,而房价的泡沫化增长 加剧了经济的运营成本,在全要素生产率不发生跳跃增长的情况下,导致房价与居民收入的脱节。
其次,从操作层面上,若把中等收入群体也纳入政府主导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严格地 说是中国房改的一次历史性倒退。扩大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将打破现有房市的生态格局,破坏了房市已有的市场化格局,另一方面加重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负担。其 二,拓宽政府公共服务空间的做法很容易为各种寻租活动提供舞台,从而导致成本高昂、效率不足的局面。而且,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而言,土地财政问题很大程度 上是中央地方政府税制资源配置不匹配导致的。显然,扩大住房保障体系是系统性工程,至少需要财税制度改革的配合。
另一方面,对于以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利润以及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的 中等收入公共住房供给体系,如何确定中等收入资格、如何鉴定地价、竞房价和利润等实际上都需要政府的外部性干预和管制。这种高管制的公共住房供给体系实际 上为设租寻租问题提供了明显的舞台。毕竟,不论是从中等收入资格审定,还是这种双限房(限地价和房价)的建筑供给,实际上都存在明显的自由裁量空间,而自 由裁量空间的存在恰恰是寻租设租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中等收入家庭群体庞大,而其对应的双限房供给则在时空上都存在序列问题,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客观 上为具体操作的官员留下了自由裁量的寻租设租空间。(上海学者刘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