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核心竞争力培育 努力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化金融竞争
阎庆民 |2010-03-12 11:45526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有效监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有效监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后危机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按照“科学经营、有序竞争、强化管理、风险管控、适度增长、积极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培育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公司治理的完善仍然是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此次金融危机中西方金融体系暴露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广受诟病的不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董事责任缺失和高管层的内部人控制、过于复杂的内部结构等。而就我国的金融企业来说,虽然成功避免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公司治理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不仅国际金融机构暴露出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我国金融机构中仍或多或少的存在,而且基于中国国情,中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还面临相当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问题。举例来说,现阶段我国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念还不清晰,许多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员其职业目标最后都希望以“从政”来结束,这里面既有我国“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也与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化色彩过浓有关,这个现象在银行中也不鲜见。因此,加强我国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应该切断银行董事长、行长的从政后路,使其能一心一意办银行,将心思完全花在提高银行的长期竞争力上面。
第二,巩固和扩大现有改革成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坚持简约化的发展战略不能动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过于庞大和复杂的金融机构最终导致银行业机构及监管部门在风险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在规模、资产、利润等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今后发展中,要做到“三个不能丢”,即银行的主业不能丢、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不能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丢。而不是在发展中一味求大,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品种的齐全,“贪多嚼不烂”,最后只会搞得自己消化不畅。二是注意在发展中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质量。以资本充足率来说,目前我国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都已达标,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充分说明了我国银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在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资本的质量。去年10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明确了商业银行2009年7月1日之后持有的长期次级债必须全额扣减。通知的背景是2009年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过快,为了弥补其造成的资本缺口,商业银行纷纷采用发行长期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资本,而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一时成为一种“潜规则”。截至2009年3季度末,商业银行持有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占商业银行全部次级债的比例接近50%。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银监会审慎监管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资本规划,建立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树立动态资本的概念,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本行表内外资产扩张速度,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紧跟金融业发展趋势,打造一流的IT系统是当代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基础环节。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时间要求极为严格的情况下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和海量信息。根据对国际上出现的信息技术事故统计,如果银行系统中断一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一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两天至三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一个银行的IT系统水平的高低,风险管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所占份额,也是银行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形式和体现方式。去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提出构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并且要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为我国商业银行IT信息系统的构建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方向。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本报专家组成员)
第一,公司治理的完善仍然是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此次金融危机中西方金融体系暴露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广受诟病的不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董事责任缺失和高管层的内部人控制、过于复杂的内部结构等。而就我国的金融企业来说,虽然成功避免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公司治理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不仅国际金融机构暴露出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我国金融机构中仍或多或少的存在,而且基于中国国情,中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还面临相当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问题。举例来说,现阶段我国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念还不清晰,许多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员其职业目标最后都希望以“从政”来结束,这里面既有我国“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也与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化色彩过浓有关,这个现象在银行中也不鲜见。因此,加强我国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应该切断银行董事长、行长的从政后路,使其能一心一意办银行,将心思完全花在提高银行的长期竞争力上面。
第二,巩固和扩大现有改革成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坚持简约化的发展战略不能动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过于庞大和复杂的金融机构最终导致银行业机构及监管部门在风险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在规模、资产、利润等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今后发展中,要做到“三个不能丢”,即银行的主业不能丢、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不能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丢。而不是在发展中一味求大,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品种的齐全,“贪多嚼不烂”,最后只会搞得自己消化不畅。二是注意在发展中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质量。以资本充足率来说,目前我国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都已达标,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充分说明了我国银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在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资本的质量。去年10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明确了商业银行2009年7月1日之后持有的长期次级债必须全额扣减。通知的背景是2009年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过快,为了弥补其造成的资本缺口,商业银行纷纷采用发行长期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资本,而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一时成为一种“潜规则”。截至2009年3季度末,商业银行持有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占商业银行全部次级债的比例接近50%。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银监会审慎监管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资本规划,建立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树立动态资本的概念,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本行表内外资产扩张速度,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紧跟金融业发展趋势,打造一流的IT系统是当代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基础环节。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时间要求极为严格的情况下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和海量信息。根据对国际上出现的信息技术事故统计,如果银行系统中断一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一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两天至三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一个银行的IT系统水平的高低,风险管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所占份额,也是银行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形式和体现方式。去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提出构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并且要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为我国商业银行IT信息系统的构建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方向。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本报专家组成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