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调结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2010-02-10 23:22870
诸多迹象显示,“调结构”已成为今年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中,一向被寄予厚望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已然开始布局谋篇。
诸多迹象显示,“调结构”已成为今年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中,一向被寄予厚望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已然开始布局谋篇。这从日前明确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机电科技产业商务工作的中心任务,便清晰可见。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机电科技产业商务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机电科技产业工作必须同时做好“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三篇文章。
在上述“九字口诀”中,“保份额”有赖于调结构,“调结构”自然直指目标,“促平衡”调整的则是“进出口结构”。由此可见,三篇文章其实是殊途同归地落脚在了“调结构”之上。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也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蒋耀平强调,“调结构”既关系到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能否巩固金融危机的应对成果和确保国内经济回升势头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大局。
一项工作承载着如此之要义,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司司长张骥今年肩上的担子明显不轻。他在接受本报记者时坦言:“当前,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难度确实在加大。”
中央经济工作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都已将调结构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因此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在张骥看来,要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今年,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四个方面的意见和办法,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从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处着眼,从具体细致工作的小处入手。
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在去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率先回升,成为拉动外贸出口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131.1亿美元,下降13.4%,低于外贸出口降幅2.6个百分点。
在出口总量回暖的同时,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数据来看,一方面是机电产品在2009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9.3%,比前一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高新产品占比则达31.4%,提高了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机电产品在美欧等传统市场份额有所上升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从也从前一年的19.9%提高到了20.8%。
上述成绩的取得,无疑为我国在逆境中继续调整机电产品结构增添了信心。但是,金融危机负面效应以及长期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也使当前调结构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化。
张骥分析指出,首先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其次是调整结构同时面临着保增长、保就业以及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另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还很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加大。
其实,“调结构”对于机电产业而言,并非一个陌生的词汇,多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大规模快速扩张,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出口增长方式粗放,与德美日等机电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的关键问题。
同时,我们也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更加显现了我国出口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我国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性互补格局没有改变,我国机电工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变,承接国际转移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机电产业整体实力上升的趋势没有改变。因此,一方面,我国机电产业调结构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在调结构方面将有较大空间。
如何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在2010年顺利推进“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三项任务的齐头并进,亟需从细微处周密部署。
扎实工作务实推进回顾去年,面对年初时对外贸易的严峻局势,商务部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积极调整了加贸政策,调减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从两类目录中分别剔除1730个和106个十位商品编码;大幅调低内销缓税利率,从一年期贷款利率6.12%降为活期存款利率0.36%;解决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问题等,帮扶企业缓解危机压力。
不仅如此,商务部还商财政部针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在手订单减少和融资难情况,出台并落实了421亿美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据悉,2009年信保公司已为104个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出具了承保方案,涉及金额310亿美元,推动了电力、电信、铁路、建材、矿冶、船舶、石化、轻工、交通运输和航空等装备制造优势产品出口。
张骥告知,今年要努力保持支持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继续实施421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扩大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的贸易融资规模,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商务部要研究制订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
利用多种方式,推动这些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经济的新增长点。
全国商务系统还将同心协力,着力抓好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载体,研究制定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做好机电和高新产品进出口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汽车、船舶、工程机械、铁路机车等25个重点行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夯实调结构的载体。与此同时,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促美等国家放宽对华出口管制,扩大自主要贸易顺差国(地区)的进口,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积极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稳定加工贸易政策,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管理。
张骥介绍,今年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在调结构工作中,将按照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加快促进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的指导意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将为调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骥强调,调结构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作好长期打算且有长远规划。调整结构要立足国情,尊重市场规律,务实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清,企业是调结构的主体,市场需求是调结构的前提。要把握好几个原则:把保持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把坚持市场调控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把贸易促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把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机电科技产业商务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机电科技产业工作必须同时做好“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三篇文章。
在上述“九字口诀”中,“保份额”有赖于调结构,“调结构”自然直指目标,“促平衡”调整的则是“进出口结构”。由此可见,三篇文章其实是殊途同归地落脚在了“调结构”之上。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也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蒋耀平强调,“调结构”既关系到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能否巩固金融危机的应对成果和确保国内经济回升势头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大局。
一项工作承载着如此之要义,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司司长张骥今年肩上的担子明显不轻。他在接受本报记者时坦言:“当前,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难度确实在加大。”
中央经济工作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都已将调结构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因此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在张骥看来,要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今年,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四个方面的意见和办法,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从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处着眼,从具体细致工作的小处入手。
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在去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率先回升,成为拉动外贸出口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131.1亿美元,下降13.4%,低于外贸出口降幅2.6个百分点。
在出口总量回暖的同时,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数据来看,一方面是机电产品在2009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9.3%,比前一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高新产品占比则达31.4%,提高了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机电产品在美欧等传统市场份额有所上升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从也从前一年的19.9%提高到了20.8%。
上述成绩的取得,无疑为我国在逆境中继续调整机电产品结构增添了信心。但是,金融危机负面效应以及长期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也使当前调结构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化。
张骥分析指出,首先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其次是调整结构同时面临着保增长、保就业以及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另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还很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加大。
其实,“调结构”对于机电产业而言,并非一个陌生的词汇,多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大规模快速扩张,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出口增长方式粗放,与德美日等机电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的关键问题。
同时,我们也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更加显现了我国出口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我国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性互补格局没有改变,我国机电工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变,承接国际转移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机电产业整体实力上升的趋势没有改变。因此,一方面,我国机电产业调结构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在调结构方面将有较大空间。
如何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在2010年顺利推进“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三项任务的齐头并进,亟需从细微处周密部署。
扎实工作务实推进回顾去年,面对年初时对外贸易的严峻局势,商务部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积极调整了加贸政策,调减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从两类目录中分别剔除1730个和106个十位商品编码;大幅调低内销缓税利率,从一年期贷款利率6.12%降为活期存款利率0.36%;解决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问题等,帮扶企业缓解危机压力。
不仅如此,商务部还商财政部针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在手订单减少和融资难情况,出台并落实了421亿美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据悉,2009年信保公司已为104个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出具了承保方案,涉及金额310亿美元,推动了电力、电信、铁路、建材、矿冶、船舶、石化、轻工、交通运输和航空等装备制造优势产品出口。
张骥告知,今年要努力保持支持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继续实施421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扩大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的贸易融资规模,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商务部要研究制订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
利用多种方式,推动这些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经济的新增长点。
全国商务系统还将同心协力,着力抓好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载体,研究制定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做好机电和高新产品进出口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汽车、船舶、工程机械、铁路机车等25个重点行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夯实调结构的载体。与此同时,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促美等国家放宽对华出口管制,扩大自主要贸易顺差国(地区)的进口,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积极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稳定加工贸易政策,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管理。
张骥介绍,今年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在调结构工作中,将按照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加快促进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的指导意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将为调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骥强调,调结构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作好长期打算且有长远规划。调整结构要立足国情,尊重市场规律,务实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清,企业是调结构的主体,市场需求是调结构的前提。要把握好几个原则:把保持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把坚持市场调控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把贸易促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把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