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战略应扩大进口

2010-01-12 13:39370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任何的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进口波动和出口波动一样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巨大冲击,作为以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贸易大国而言,出口有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资本深化、高附加值和国民经济具有更强吸纳力为特征的贸易强国来说,进口的稳定发展就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任何的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进口波动和出口波动一样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巨大冲击,作为以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贸易大国而言,出口有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资本深化、高附加值和国民经济具有更强吸纳力为特征的贸易强国来说,进口的稳定发展就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海关统计表上曲折向上的线条,勾勒出中国外贸的触底反弹,从2009年3月份开始,经季节调整后,中国外贸总值已连续10个月环比增长,12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24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16.7%;其中出口13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进口1122.9亿美元,创造了月度进口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9%,环比增长18.8%,可见进口贸易的强劲复苏对外贸整体企稳回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拉动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进口贸易战略地位的提升意义深远。

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水平和比较优势在贸易上的真实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赶上了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欧美发达国家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特别是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我国紧紧抓住这一全球化分工的机遇,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迅速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靠庞大的出口制造出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也由此迅速崛起为全球贸易大国。在2009年中国出口剧烈收缩的情况下,前三季度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26.5%。中国出口占全世界的份额从2000年的3.86%迅速上升到了2008年的8.9%,出口份额同等水平的提升,德国用了11年时间(1950年至1960年),日本用了20年时间(1964年至1984年),而中国只用了9年时间。

然而建立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上的粗放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通过比较优势战略形成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的充分动力,其发展失衡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更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种出口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中国外贸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关键时点。任何的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

长期以来,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人们几乎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出口上,从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到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都是如此。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作为拉动总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贸易差额的增加对短期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出口是注入,与短期产出正相关;进口是漏出,是国民收入的漏出项,是经济增长的减量因子,与短期产出负相关,受此重商主义影响,我国外贸领域中的“重出口轻进口”思想一直十分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口明显少于出口,除1993年为贸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有相当规模的顺差。特别是2004年以后,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急剧增多。仅从量的角度看,顺差扩大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然而,若从质的角度考察,净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关注贸易顺差下中国的贸易利得比关注贸易顺差本身更加重要,从贸易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于增进国民福利、防范增长失衡、解决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需要调整和转变我国“流出财富,留下顺差”的贸易政策体系,致力于贸易平衡。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通过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在不断的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效益,促进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自主技术创新,通过进口替代省内低效率产业,将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带动产业升级,获取结构效率。我国目前资本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

近年来,我国的进口增长加快,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货物贸易第三大进口国。但是与出口相比,进口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长期以来,在分析与评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往往把净出口与投资和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出口和贸易顺差上,然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绝不可忽视。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两个指标来做定量分析。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GXD)是指一定时期进口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反映经济增长中进口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LDD)是指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的乘积,反映经济增长率中进口贸易的贡献程度。1978-2008年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波动较大,呈现不规则波动。总的来说,30年来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仍然达到了0.239,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进口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为23.9%;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2.243,表明进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2.243个百分点。

此外进口对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相关资料表明,在其他条件恒定时,消费品进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上升0.699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外贸战略结构转型正在加速推进,调整贸易发展模式、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势在必行,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实现贸易平衡。从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策略、建立国内外统筹的资源开发储备体制方面考虑,实行开放经济新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外贸政策的重点和人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出口,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出口政策促进和调控体系,而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并偏重于生产型进口导向政策,最终消费品进口少,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较为薄弱,尚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未来中国应从宏观上调控进口产品的商品结构,从而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做好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的进口。对于国内稀缺、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原料可用进口原料予以替代,并进行国内的战略储备。对国内支柱产业和技术落后产业则可采用进口促进策略,着重引进关键设备和创新技术,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保证国内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健康发展,提升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促进内需型经济增长。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0
标签:外贸 进口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我省外贸进口增速西部第一

2009-08-26 14:31
522

张家港口岸外贸进口增35%

2009-04-17 17:11
747

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口步伐加快,贸易顺差显著回落

2008-03-19 18:33
408

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国外贸进口干散货水运形势报告

2017-03-03 12:28
1421

中国外贸进口政策将进一步强化

2011-03-16 11:39
539

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武汉产业园项目落户武昌,助力本地中小外贸企业跨境出海

2024-08-28 13:01
11127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