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放弃了400亿美元天然气合同
中国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在国际能源上的议价力,与中铝被毁约不同,中石油和伍德赛的合同失效,可视为中方学习如何利用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出牌的一次探索。
本报记者 何清 詹铃 上海、深圳报道
中澳之间又发生一单引人注目的商业变故。这涉及高达400亿美元的金额。
澳大利亚第二大油气商伍德赛德公司1月4日宣布,由于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就交易细节达成一致,该公司2007年与中石油签署的LNG(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失效。
依据这一协议,2013年后的20年中,中石油每年将向伍德赛德采购300万吨LNG。当时双方商定,在2009年12月31日前将就价格等细节达成一致,之后再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以当时价格计算,这笔交易价值大约410亿美元。
在中国国内气荒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这宗巨额交易的失败格外令人关注。
“我们与伍德赛德的协议只是个初步协议,当时已约定,如果在限期内前没有签署正式协议,原协议就作废。”中石油外事局有关人士1月5日向记者表示。
“双方在价格等方面分歧较大,这与国际市场LNG价格大幅下滑有关。”一位接近伍德赛德高层的澳方人士1月5日解释说。
对以上说法,一位受访的中石油内部人士未予否认。“价格一定要适当,目前国内气价倒挂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经营压力。”这位人士说。
他同时指出,伍德赛德原定的气源地布劳兹项目,因故到2009年末仍未开工,这对中石油的LNG项目进度造成影响,中石油不得不在2009年底向其他供货商采购。
与伍德赛德交易流产的同时,中国油企近期仍大举出击,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签署了多项LNG采购合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气源仍主要集中在卡塔尔和澳大利亚。
中国决心抓住当前国际LNG市场的有利形势,以理想的低价位抢购海外液化天然气资源。但正如中石油与伍德赛德谈判的纠结点一样,中国试图顺势提升自己在国际能源领域议价能力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
失效合同背后
中石油与伍德赛德的这宗交易协议签署于2007年9月6日。
当时伍德赛德应允将从2013年起,从澳洲西海岸的布劳兹项目产品中每年供给中石油300万吨LNG,以满足其大连LNG项目的需要。
澳洲西海岸是全球天然气最富集地区之一,布劳兹项目的天然气资源主要来自Torosa、Brecknock和Calliance三个气田,这些气田共拥有14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3.7亿桶的天然气冷凝物。
布劳兹项目的股东包括伍德赛德、BP、雪佛龙、必和必拓和壳牌,其中伍德赛德拥有50%的股权。
彼时,国际市场LNG供销两旺,价格不断攀升,伍德赛德根本不愁布劳兹项目的销售;而已规划在国内建设多个LNG基站的中石油,却尚未签订一份LNG采购合同。
“双方当时签的是主条文协议,形式类似于框架协议,但比框架协议更加粗,只是就采购量、气源地等条文予以确定,至于价格构成条件、采购周期等细节都被留待后期谈判解决。”前述澳方人士称。
由于双方都相信布劳兹项目会在2009年底开工建设,因此双方约定2009年底之前将就所有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最终的采购合同。“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交易肯定能实现。”
事情的逆转,最初是因为布劳兹项目股东们对项目选址产生分歧:伍德赛德希望在澳洲西部的金伯利地区新建LNG生产线,以尽快实现产品销售;而其他股东主张将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1000公里外的Burrup地区,使用已有LNG产能进行加工。
“如果这后一种方案,意味着布劳兹项目的投产可能将推迟10年。”一位接近伍德赛德的人士对记者说,这是急于扩张产能的伍德赛德无法接受的。
“Burrup地区可能要到10~15年后才有富余的生产能力来处理用于供应布劳兹项目的天然气。如果选择在金伯利地区,那么在六七年后,布劳兹项目的LNG年生产能力就能达到1200万吨。”当时伍德赛德总裁DonVoelte说。
然而由于其他股东的反对,Don Voelte的主张未能得以实现。
“布劳兹项目总投资高达300亿至500亿澳元,在金融危机之下,世界各石油公司都计划缩减2010年的投资,要做出这么大的投资决定是困难的,这也是布劳兹一些股东希望将选址移到Burrup地区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意味着推迟投资。”高盛JBWere分析师彼绍普表示。
价格谈判纠结
选址分歧拖延了项目开工进度。而此时,国际市场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9年国际LNG市场不但价格暴跌,而且由几年前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上述中石油人士说:“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市场需求下滑,同时,因克洛斯提伯能源公司在美国本土大量开发非常规天然气,使得过去的LNG大客户美国本土进口量锐减,导致国际市场供需失衡。”
更为严重的是,此前卡塔尔针对美国市场需求在波斯湾西海岸建设了总量达7700万吨/年LNG产能,失去了美国市场后,卡塔尔方面不得不四处寻找买家,以低价抛售LNG来解决产能放空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LNG的暴跌。
易贸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国际现货市场LNG价格为10.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7月时最低价格仅为3.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跌幅近70%,即便是12月,其价格也仅为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这种情势的变化,令中石油在价格谈判上有了更多筹码。
“在回归买方市场后,卖方不得不放弃高挂钩系数,国际LNG中长期合同价格系数再次回归低位。”负责中海油广东LNG项目运营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一位高管介绍说,“对于目前正在谈判中的中长期供应合同,买方当前愿意接受的系数为0.148~0.149,而卖方的期望值在0.151~0.152之间。”
由于在2008年上半年与卡塔尔签订高价LNG引进合同,让中海油在开拓华南下游LNG用户时面临尴尬的局面。“鉴于这类经验教训,在现在有利的市场形势下,中石油完全可争取更多有利价格条款,谈不拢就去找其他项目。”
中方腰杆硬了,而急于启动布劳兹项目的伍德赛德也不甘于就范,多轮磋商未果之下,原定协议只好失效。
中国抄底LNG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宗流产的交易不可能复活。
“根据规划,到2020年,澳大利亚的LNG年产能将达1亿吨,而其主要客户所在的亚洲市场,需求的增加量可能会在5500万吨左右,因此,2015年之后投产的项目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伍德麦肯兹石油咨询公司LNG业务分析师指出。
“之前布劳兹项目已基本锁定来自中国、日本的几个大订单,如果这个项目被推迟,则意味着这些订单将落入其他项目手上,这是伍德赛德不愿意看到的。”上述分析师说。
“澳大利亚政府也非常希望能尽快开工布劳兹项目。上个月政府已经把所有股东召集起来协调选址问题,并要求在今年4月之前拿出具体选址方案。”前述接近伍德赛德的人士说,如果项目推进顺利的话,不排除中石油会与伍德赛德重新展开谈判。
“我们将会继续洽商LNG采购,交易对手也会包括伍德赛德。”前述中石油人士表示。
这是2009年以来中国油企海外抢气的原则,不抛弃任何对手,不放弃任何机会,因为国内“气荒”给中国油企造成了太大压力。
1月5日中石油宣布已从国际现货市场采购6.5万吨LNG,。
此前,2009年11月13日,中海油与卡塔尔天然气运营有限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后者拟从2013年开始向中海油增加供应300万吨/年LNG。
11月4日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后者将每年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项目向中石化提供200万吨LNG;
8月18日,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签约,购买其所持澳大利亚Gorgon液化天然气项目份额中的225万吨/年LNG。
国际LNG价格大幅下滑之际,中国油企迅速出击抢气,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在上周举行的全国能源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表示,中国要利用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上的过剩供应来加速海外液化天然气购买的谈判。
但这么做的前提,是“价格要适当”。
前述中石油人士判断,卡塔尔的过剩资源是造成国际市场LNG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而随着这些产能的释放,市场将重新恢复供需平衡,随之价格也将开始回升。
“这次良机是历史的重现,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他说。2003年,中海油以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低价与澳大利亚ALNG集团签署年供气300万吨的协议。
“ALNG的资源原来是为日本准备的,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日方没有了采购动力,于是中海油抄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底。”上述中石油人士说,现在这种良机又来了。
虽然时机有利,但要谈出理想的价位也并非一帆风顺。
“目前欧美LNG的进口价格处于近几年最低区间,而亚洲市场价格相对还是高很多,这与亚洲缺少权威的能源定价中心有关。”上述广东大鹏高管认为。
在美国,LNG的价格主要参考长期管道天然气合同以及亨利中心短期天然气价格合同。在欧洲,LNG价格通常参考低硫民用燃料油、汽油等竞争燃料价格。而亚洲则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价,中长期LNG合同价格一般与日本进口原油综合价格挂钩,这导致LNG进口国在议价上的能力较弱。
中石油在2009年9月与埃克森美孚签署41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时隔不久就有媒体称中石油的价位远高于印度同期签订的协议。
尽管中石油有关负责人事后作出了解释,但舆论的压力显然存在。
“现在社会对能源企业进口能源价格谈判能力很关注,各能源企业应对此更加重视。”张国宝在上周的全国能源会议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