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重庆道路: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GDP增长12.5%,打开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良好局面。重庆今年人均GDP可能进入3000美元―1万美元阶段,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重庆一定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保险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重庆经济: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GDP增长12.5%,打开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良好局面。与其他地方仅仅依靠投资拉动不同,重庆的增长是投资和消费共同驱动,工业、金融、商贸、房地产等工商产业一起拉动的结果,是可持续的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业。
银行业方面,有三个指标值得一提:一是贷款余额。重庆市贷款余额增幅连续6个月全国第一,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存贷比指标不是分行单独考核而是由总行总体考核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资金有富余,总行就将这些地区的资金投放到了重庆。在这个角度上讲,重庆是吸引全国各地资金的好地方。二是银行存贷比。银行的杠杆比应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存贷比一般应保持在70%-80%的合理界限内。美国的存贷比约为120%,过高的杠杆率,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金融危机。中国则不同,目前全国银行系统的存贷比只有百分之五十几,即使上半年超常规新增贷款七万多亿,仍然不到60%。过去严格的存贷比和低杠杆化,为我们留下了应付金融危机的巨大空间。三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的地方不良贷款率出现反弹,但重庆在贷款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银行机构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率继续保持“双降”态势,不良资产率现在排全国第三位,仅高于上海、北京,金融生态进一步改善。
此外,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业绩也非常好。总体来说,上半年金融业在各行业中一马当先,对GDP的贡献超过房地产业,历史性地成为重庆经济的支柱产业。
国际金融格局的重大演变
金融危机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尽管金融危机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但最困难的时期已过去。主流观点认为,美国经济今年四季度,最迟明年上半年会回暖。欧盟还有银行坏帐和国家间的协调问题,情况可能糟糕一点,复苏进程可能慢一点,但也已经度过最困难的阶段。
金融监管将普遍加强。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欧盟的金融杠杆比太高。他们化解金融危机,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去杠杆化,包括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适度控制透支消费、挤除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泡沫、虚拟经济泡沫等,让金融杠杆比回归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政府将会吸取教训,加强这方面的制度调整和金融监管。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正面临各方面挑战。美国利用美元的强势地位转嫁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元贬值、通货膨胀和资产贬值都是其转移的方式。特别是开放度较高、对美国经济依存度较高的国家,经济体系遭受的损失更大。现在各国都要求调整国际金融体系,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或者增加有关货币的话语权。欧盟推出欧元,实际上就是要跟美国抗衡。这也是今后几年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一个趋势。其中,很重要的是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人民币要形成硬通货,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成为硬通货。然后,人民币与欧美以及其他国家货币实现互换,或者以其它方式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流通性。最后,人民币实现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只有完成这三个阶段,人民币才能和欧元、美元三足鼎立,成为世界级的主体货币之一。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将面临很多矛盾和挑战。
内需立国的实现条件
世界经济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国而言有两件事值得引起重视,需要相应的政策跟进。一是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化的过程会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减少后,市场萎缩,进口就会减少,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就会跟着下降,中国的出口拉动自然衰减。对中国来说,后金融危机时代要将出口导向的政策,转到主要依靠内需立国、依靠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二是中国的加杠杆化与欧美的去杠杆化过程互补。中国杠杆比偏低,我们应该适度加杠杆,撬动更协调的发展局面。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好,不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救急措施,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都要继续推行的政策,否则内需立国不易实现。
现阶段扩大内需,有五个方面举措需要配套推进。
首先,适度加杠杆,比如适度降低居民储蓄率。
其次,由投资拉动型向内需消费推动型转变。这几年国家有4万亿投资来拉动经济以实现保8%的增长目标,从长期来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还是要靠发展内需型产业,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增长。
再次,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挖掘群众的消费潜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城乡社会保障全部覆盖到位,以促进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卫生和文化等领域投资。金融危机时,恰恰是这些事业大发展的时机。
第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里根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就采纳了西方供应学派理论,实行低税收政策,支持居民创业等,为应对当时的“滞胀”危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支持个体创业的资本金支持制度,如果个人拿出1万美元资本金,政府就给予等额的资本金补助,然后按1∶3的比例贷款就可能得到6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同时政府还给予税收返还优惠,这也相当于增加政府的资本金投入。发展起来后再取消优惠政策,政府实际上只投入了1万美元,而税收是创业者的劳动产生的,如果没有1万美元的投入,政府仍然要进行失业救济。19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这些政策催生了许许多多的小企业,既减轻社会救济压力,带动就业,培育税源,经济也跟着发展起来。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福利主义开始盛行,倡导通过高税收维持高福利的社会体系,结果导致中小企业萎缩,经济发展放缓,全球化进程又进一步加重了欧美实体经济的萎缩,失业率攀升,而虚拟经济泡沫却越吹越大,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危机面前,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千方百计扩大老百姓就业,千方百计支持老百姓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因此我们制定金融政策,应当更注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注意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移民等群体的个人创业,这样才能起到拉动就业、激发活力,进而推动工商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后,保持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我曾讲过今年的股市不但不会暴跌,肯定会涨,不怕不涨就怕疯涨。股市暴跌可能伤害实体经济,但是疯涨形成的泡沫对经济的伤害可能更大。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政策取向将是努力维持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股市最近有一点偏热。房地产内陆地区稍好,重庆房价等市场指标都是适当的,但沿海有的地区房价大起大落,涨幅过大,这种走势令人担心。
总的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仍然会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会维持下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相对稳定,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而且有利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包括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的转型、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型以及调整消费杠杆等结构转型。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重庆方略
重庆的目标是朝着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迈进。为此,要着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银行业。从目前国家的政策走向看来,年内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急刹车,但调控的重点和方式方法上可能出现微调,下半年可能适度压缩新增贷款规模。重庆应争取贷款余额稳步上升,并对其他地区形成信贷资金辐射。
第二,证券业。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利用OTC市场和深圳创业板,把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做好;加快ST股的改造重组;争取全国各地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到重庆开分公司,吸引国内外投资银行到重庆来拓展业务,大力推动各级资本市场的资产重组、收购和兼并。
第三,保险业。商业保险可以以丰补歉,是一种社会风险的防范机制和风险损失平衡机制;保险资金可以作为各种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投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开展战略性投资;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会跟金融中间业务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金融衍生服务;民生、农业方面的保险在城乡统筹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重庆今年人均GDP可能进入3000美元―1万美元阶段,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重庆一定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保险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第四,要素市场建设。当前的重点是OTC市场,OTC市场是法人股的交易场所,它和上海A股市场、深圳中小板市场有直通车的意义,即企业在OTC市场挂牌上市后,符合条件了,可以直接上沪、深市场交易。
第五,六小类新兴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这六小类新兴金融机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今后如果银根抽紧,对六小类的资金需求会很大,将是六小类金融机构派上用场的时候。
第六,金融创新试点。现在上海、广东在开展货币互换试点,重庆也要努力争取,立足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内陆开放高地,积极争取各种政策,做到左右逢源,为我所用。
第七,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要重点考虑重庆的金融机构怎么为周边地区服务的问题。同时,也要让各地的金融机构到重庆来建分支机构,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金融机构集聚的高地。
第八,风险监管。重庆是全国不良资产率最低的三个地方之一,要继续保持和巩固过去五年风险防范方面的成绩,防范金融欺诈,谨慎对待区县财政担保的贷款,合适的时候通过地方立法来严格约束政府财政信用担保行为,控制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