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口岸:创新监管体系促进大通关建设
今年以来,宁波检验检疫局为进一步提升口岸大通关水平,着力创新检验监管体系,从口岸查验、源头监控、检验周期、产品质量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效能,有力地促进了口岸大通关建设。经统计,今年1~10月宁波口岸共吸纳来自除西藏以外中国大陆所有省(市)区943亿多美元的进出口货物通关,涉及五大洲2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本报记者 潘 明 通讯员 张景献
今年以来,宁波检验检疫局为进一步提升口岸大通关水平,着力创新检验监管体系,从口岸查验、源头监控、检验周期、产品质量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效能,有力地促进了口岸大通关建设。经统计,今年1~10月宁波口岸共吸纳来自除西藏以外中国大陆所有省(市)区943亿多美元的进出口货物通关,涉及五大洲2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行“省域出口商品直通放行”体系,以发挥宁波口岸整体效应促进大通关。把浙江省域视同一个口岸,将现行的检验检疫机构“产地检验、口岸查验”、报关地海关凭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通关单放行模式,转变为检验检疫机构“产地检验、直通放行”、报关地海关凭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通关单放行模式。今年1~10月,浙江产区在宁波口岸出口查验38万余批,货值124.90亿美元。
二是实施“进口全申报、出口全备案”模式,以有效监管促高效通关放行。宁波口岸在全国率先开展“进口全申报、出口全备案”检验模式工作,充分掌握进口货物和出口企业产品的全方位信息,以全面、准确、有效的监管促进大通关提速提效。将原来进口产品的多个地点、多次申报计费合并为一地、一次申报、一次收费、一次放行,减少企业60%的申报量,耗时由1~2天缩短为0.5天。目前,整个系统上线企业3518家,上线产品12类64种,产品信息18475条。
三是拓展出口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模式,以监管环节前移加快企业通检通关。在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基地施行“区域化管理”模式,检验监管对象从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转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一定规模的出口食品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属地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出口产品质量风险,通过建立溯源体系,众多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基地的具体管理中剥离出来,只需要抓好生产环节质量,降低了众多中小型企业的检验周期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有面积逾11000亩的15家原料基地纳入了原料基地区域化管理范围。
四是优化出口工业品“三管理”检验监管模式,以大幅缩减检验放行周期促进大通关。对宁波地区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实行“准入管理+分类管理+监督管理”的“三管理”新型检验监管模式,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2515家工业产品出口企业纳入“三管理”模式范围,占所有受监管工业品出口企业的70.8%,覆盖机电、轻工和服装类产品。实施“三管理”的出口工业产品平均检验检疫周期仅为0.57工作日,比先前3至5个工作日缩短80%以上。
五是推广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对诚信企业配以“绿色通道”提升通检通关速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监管,会同银行、工商等部门,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目前,纳入信用管理系统的企业共8类19310家,采集信用信息4925条。从1388家信用A级企业中,好中选优,评选出100家诚信守法模范企业授予“诚信百佳”企业称号,享受通检通关“绿色通道”和直通放行等检验检疫便利措施,企业从货物申报到领取通关单只需不到半小时时间,最快仅需几分钟,大大便利诚信企业快捷通关。
六是实施“千点工程”,以增强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提升产品质量畅通通关进程。在宁波地区选取1000家不同行业的出口企业,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联络员制度和信息互通制度,让更多的企业更加及时、方便地接收检验检疫发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同时及时向检验检疫部门反映企业所遇到的最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利于及时有效帮助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提升通关进程,稳定和开拓市场。目前已有逾71%的外贸企业和行业协会从检验检疫部门获得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在近年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宁波地区出口未受到明显冲击,相关产品质量和档次也有了不断的提升,在国外通关顺畅。据统计,前10个月宁波外贸总额48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7%,降幅小于全国3.2个百分点。
《中国国门时报》本报记者 潘 明 通讯员 张景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