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去粗存精谋划变身

2008-01-14 11:14 451

  有人形容制鞋业就像一只“候鸟”,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这也成为我国制鞋业遭遇欧盟反倾销打击的重要缘由之一。即将实施的第二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将皮革制品、鞋靴类等商品列入其中,旨在抑制我国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推进制鞋业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实现外

  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1月21日,2007年发布的第二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将正式实施。目录中将含濒危动植物成分的制品列入禁止类,包括皮革制品、鞋靴类等共计589个10位海关编码商品。对于在2007年经历欧盟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诸多打击的国内制鞋业来说,新的加工贸易政策旨在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推进制鞋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候鸟”不久留

  从上世纪70年代,世界制鞋业中心从欧美转向日本、中国台湾省,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再移师中国内地,同时制鞋产业也经历了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过程。目前,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福建莆田等地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制鞋业的重要基地。统计显示,如今世界上每10双鞋中,就有1双是东莞生产的。

  仰仗劳动力的低成本,我国制鞋业加工贸易不断壮大,而“候鸟症”的弊端也在近两年开始凸显。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成为我国制鞋业遭遇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自2006年10月,欧盟开始对我国征收高达19.5%%的反倾销税后,今年10月末,将面临复审。反倾销税有可能继续生效,有可能再增加,也有可能还要延伸出新的项目,当然也有可能终止。但是,目前谁都不能预知结果会如何。

  在遭遇欧盟反倾销后,2007年6月,我国台湾也开始对内地6类鞋靴产品课以43.5%%的反倾销税。在接二连三的贸易打击下,内地一些制鞋企业被迫开始了候鸟式的迁徙。一些大型鞋厂向越南、印度、印尼、柬埔寨等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分解转移,而且这种趋势正在蔓延。

  但是,也有相当多内地鞋企没有等到候鸟“起飞”的那一刻。

  去年10月,曾经是东莞鞋业标志性企业的常登鞋业突然转行,以补偿4000余万元的代价结束了它在制鞋业的光辉历程。而此前从东莞召开的“全球鞋业论坛”上传出消息,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已有大约近1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鞋材、皮革、制鞋设备、鞋类贸易及研发设计中心等,因各种内外部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被当地政府接管。在这些关、停、封的鞋类企业中,内地鞋企约占55%%,台资和港资鞋企分别约占25%%和10%%,其他鞋企占10%%。

  这为国内制鞋业蒙上一层阴影。看来,“候鸟”不能久留。

  产业升级谋变

  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共制造148亿双成品鞋,其中中国为100亿双,占世界年产量的68%%。广东鞋业年产量高达50亿双,占全球1/3,占全国1/2。而广东鞋业又以东莞为中心,东莞通过OEM为世界制造生产的最好的鞋,占全球市场1/10,但是,至今东莞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鞋业知名品牌。

  在东莞的八大支柱产业中,也没有制鞋业。这使东莞的鞋企一直觉得其在鞋业的地位有些尴尬。

  制鞋业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比重,其长期依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出口的外贸形式,在国际贸易中已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2007年4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2007年第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涉及1800多个税号产品,涉及出口金额约300亿美元。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又发布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虽然两次均未涉及皮革制品和鞋类商品,但是,一些企业已听到些许风声,并开始对皮革制品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有了心理准备。果不其然,时隔半年,接近2007年末,第二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出炉,鞋靴类相关商品列入其中。

  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国内一些鞋企已“闻风而动”,开始大力实施品牌化、国际化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制鞋业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目前,“森达”开双向OEM之先河,与意大利制鞋业企业相互促进,共同走向国际市场;“奥康”直接将工业园建到海外;“百丽”在香港成功上市;李宁、安踏、特步、双星、康奈、百丽、奥康、红蜻蜓、金猴等,也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不少成绩。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劳动成本等竞争优势的逐渐丧失,仅仅做OEM没有出路。对于国内制鞋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目前,国内不少制鞋企业仍停留在中低档产品的制造阶段,但以OEM模式发展起来的鞋企,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鞋企,都是为世界一流品牌生产加工产品。一旦这些企业利用多年学习而来的经验发展自我品牌,其质量和档次绝不亚于通过贴牌生产的世界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国内制鞋企业必须重新分解制鞋工序和产业链条,要敢于将低附加值部分转移出去,而对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部分则紧抓不放。

  未来三五年,中国内地鞋类消费量将占全球的1/3。在这个预期的鼓舞下,一些鞋企在提高技术,创建品牌,推进制鞋业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中,同时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可以相信,无论是产业转移,抑或是产业升级,只要不做“候鸟”,国内制鞋业就还有机会。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