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底线再提高 银行“补血”应注重内源融资
姚玉洁 王涛 |2009-12-17 15:23471
按照银监会的最新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1%和10%。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发放和银行本身资产扩张的双重压力下,明年显然会成为中国银行业融资的重要时间段。
按照银监会的最新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1%和10%。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发放和银行本身资产扩张的双重压力下,明年显然会成为中国银行业融资的重要时间段。
尽管银行股巨额再融资一度使股市闻之变色,但时至今日,股市显然已经不是银行融资的唯一渠道。业内专家指出,境外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都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可能途径。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通过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来不断增强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则是中国银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资本充足率红线再提高
“在今年众多中小银行已经明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未来银行业资本补充带来的融资需求可能更多来自大银行为应对明年延续‘适度宽松’政策的未雨绸缪。”海通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名为《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章明确指出,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1%,对中小银行则为10%。
此前,监管层要将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限提升至13%的市场传言,及其引发的银行股巨额再融资猜想,曾导致A股在11月24日一天之内暴跌百余点。
王兆星在文章中表示,银监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要求,及时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把拨备覆盖率要求从过去的100%提高到130%,现在又进一步提高到150%,其意图在于在信贷扩张和银行盈利较好的时期,要求银行多将盈利转化为资本和拨备以抵御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抵补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使银行体系更加安全、稳健。
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三季报数据,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9月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1.63%、12.11%和12.52%,均高于监管红线。中小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是深发展,为8.6%,低于监管要求。
银行“补血”各出招
今年以来,由于银行业信贷投放的大幅扩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消耗过大,平均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一季度,有多家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降到6%左右,深发展5.23%,招商银行6.54%,而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更是在6月底降至4.68%,随后浦发银行在9月18日公告了中长期资本规划。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信贷发放、新业务开展以及海外并购业务,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使得各家银行纷纷启动各类融资计划。
定向增发、配股等无疑是各上市银行“补血”的重要渠道。如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先后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50亿元、50亿元,招商银行融资“不少于180亿元不超过220亿元人民币”,民生银行H股上市成功募集300亿港元,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募集不超过106.8亿元则正等待监管部门审批。
发债也是银行补充资本金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据统计,截至12月上旬,今年共有19家银行发行了33只次级债,募集附属资本2825亿元,是2008年全年的3.9倍。
尽管银监会10月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给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以补充资本的道路拦上了一道篱笆,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仇高擎认为,这不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太大影响。因为新规采取“新老划断”的做法,仅对商业银行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持有的其他银行的次级债从资本中予以扣除,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的负面冲击。
股市不是补充资本唯一途径 长期应注重内源融资
“宏观经济的加杠杆和银行体系的减杠杆的双重影响,带来了银行资本需求的大幅上升,融资需要相应上升。”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邱志承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预测,如果明年新增贷款在7万亿元到8万亿元水平线上,各大银行的资本金缺口在2000亿元左右。
不过,郭田勇认为,银行的资本金缺口不一定都通过二级市场来解决。银行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补充资本金,现在一般的大行国有股权在70%左右,距离绝对控股要求的51%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信贷转让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途径。
多位分析师认为,银行资本金缺口不一定都通过A股解决,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香港股市近年日渐成为国内银行和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即使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定向增发等融资途径也不会对A股造成直接冲击。
“尽管当前外源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内源融资的作用,通过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来不断增强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表示。
他认为,如果银行自身盈利能力强,外源融资的压力就会比较小,依靠自我积累也能支撑全行的业务增长,对股东来讲也会有较高的资本回报。这样银行就能走上一条以我为主,资本增长与业务增长、效益增长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之路。
尽管银行股巨额再融资一度使股市闻之变色,但时至今日,股市显然已经不是银行融资的唯一渠道。业内专家指出,境外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都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可能途径。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通过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来不断增强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则是中国银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资本充足率红线再提高
“在今年众多中小银行已经明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未来银行业资本补充带来的融资需求可能更多来自大银行为应对明年延续‘适度宽松’政策的未雨绸缪。”海通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名为《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章明确指出,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1%,对中小银行则为10%。
此前,监管层要将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限提升至13%的市场传言,及其引发的银行股巨额再融资猜想,曾导致A股在11月24日一天之内暴跌百余点。
王兆星在文章中表示,银监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要求,及时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把拨备覆盖率要求从过去的100%提高到130%,现在又进一步提高到150%,其意图在于在信贷扩张和银行盈利较好的时期,要求银行多将盈利转化为资本和拨备以抵御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抵补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使银行体系更加安全、稳健。
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三季报数据,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9月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1.63%、12.11%和12.52%,均高于监管红线。中小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是深发展,为8.6%,低于监管要求。
银行“补血”各出招
今年以来,由于银行业信贷投放的大幅扩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消耗过大,平均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一季度,有多家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降到6%左右,深发展5.23%,招商银行6.54%,而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更是在6月底降至4.68%,随后浦发银行在9月18日公告了中长期资本规划。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信贷发放、新业务开展以及海外并购业务,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使得各家银行纷纷启动各类融资计划。
定向增发、配股等无疑是各上市银行“补血”的重要渠道。如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先后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50亿元、50亿元,招商银行融资“不少于180亿元不超过220亿元人民币”,民生银行H股上市成功募集300亿港元,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募集不超过106.8亿元则正等待监管部门审批。
发债也是银行补充资本金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据统计,截至12月上旬,今年共有19家银行发行了33只次级债,募集附属资本2825亿元,是2008年全年的3.9倍。
尽管银监会10月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给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以补充资本的道路拦上了一道篱笆,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仇高擎认为,这不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太大影响。因为新规采取“新老划断”的做法,仅对商业银行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持有的其他银行的次级债从资本中予以扣除,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的负面冲击。
股市不是补充资本唯一途径 长期应注重内源融资
“宏观经济的加杠杆和银行体系的减杠杆的双重影响,带来了银行资本需求的大幅上升,融资需要相应上升。”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邱志承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预测,如果明年新增贷款在7万亿元到8万亿元水平线上,各大银行的资本金缺口在2000亿元左右。
不过,郭田勇认为,银行的资本金缺口不一定都通过二级市场来解决。银行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补充资本金,现在一般的大行国有股权在70%左右,距离绝对控股要求的51%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信贷转让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途径。
多位分析师认为,银行资本金缺口不一定都通过A股解决,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香港股市近年日渐成为国内银行和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即使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定向增发等融资途径也不会对A股造成直接冲击。
“尽管当前外源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内源融资的作用,通过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来不断增强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表示。
他认为,如果银行自身盈利能力强,外源融资的压力就会比较小,依靠自我积累也能支撑全行的业务增长,对股东来讲也会有较高的资本回报。这样银行就能走上一条以我为主,资本增长与业务增长、效益增长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之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