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须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金融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扣这一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抓手就是充分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张汉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金融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扣这一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抓手就是充分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不同的发展观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会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追求不同的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必然导致经济在数量上粗放式扩张,粗放式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使人们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增产不增收;粗放式增长是高消耗的增长,必然导致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从而使社会财富加速减少,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粗放式增长是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必然会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显然,粗放式增长的目的是为增长而增长,是违背人类发展的初衷。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不仅要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通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必然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重视平衡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破解发展与代价的困境;提高发展的质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发展的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机会不平等,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从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过去粗放式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并已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理念,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金融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这些环境和条件将对金融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将对经济环境和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也对金融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例如,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会产生大量新的金融需求。
这些需求变化既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对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效率提出了挑战。如果金融业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金融资源就可能发生错配,甚至导致金融风险。反之,如果金融业能关注和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积极探索适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支持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促进作用,就能在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稳定健康发展。
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金融业在继续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应着力进行金融创新,并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来推动这种创新。没有金融创新,就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在迎接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三、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调动生产力中最优秀、最积极的因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是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减排行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知识技术的优化组合,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积极关注产业转移、企业并购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中的资金需求,灵活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
(二)积极支持改善民生,切实促进消费增长与结构优化。要通过金融体制、产品和机构创新,为社保、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关涉民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的金融服务,为民生持续改善提供制度保障。支持国家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的就业结构,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支持为增加就业而进行的培训、技术转移,尽可能满足社会就业体系的资金需求。积极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的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探索适应城乡不同群体的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
(三)要把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战略,大力促进环境金融的发展。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上来。通过银行信贷、债券、股票、政策性金融和国际资本等渠道,支持国家新能源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制定和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国外资源的引进和开发利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有效的支持节能减排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加强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建设,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使节能减排市场化和国际化。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形成有效的金融资源流动机制。要对各地区的产业情况和资源情况进行认真地研究,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化金融的区域结构,推动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金融机构设置上,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资金流动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支持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同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金融业推动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促进生产要素和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采取必要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重点加大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13.29,-0.51,-3.70%),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六)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均衡发展。对开发国外能源、原材料、森林、矿产等基础性资源项目,金融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及时、全面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国外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适当放宽购汇限制,增强外汇资金运用的自主权,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此外,还要支持境内机构利用境外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支持中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调拨,支持保险机构、社保基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合格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