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涨价难以拉动通货膨胀
最新一轮的食用油价格上调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明显信号,实际上由于国家控制了大量的大豆和油菜籽,以及进口大豆数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国内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新一轮的食用油价格上调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明显信号,实际上由于国家控制了大量的大豆和油菜籽,以及进口大豆数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国内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
日前福临门、金龙鱼两大国内食用油巨头宣布部分产品提价10%,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抢购食用油的场景在各地频频上演,北京部分超市甚至限定购买数量,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后的食用油价格并不是今年的最高价,与2007~2008年高位相比,还不到一半。
以一级豆油为例,一级豆油分装后就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到的小包装食用油,根据中华油脂网的数据,今年1月5日前后,以国产大豆作为原料的哈尔滨一级豆油价格是每吨7600元,12月5日前后报价是每吨7800元,与年初价格相比,每吨上涨200元,但是价格最高的时候是今年6月,当时是每吨8000元。
再看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江苏地区,今年1月5日前后一级大豆油的价格是每吨7400元,12月5日前后的大豆价格为8100元,比年初每吨上涨700元,幅度较大,但是8100元这个价格在今年6月份也出现过。
CBN记者统计,今年以来,食用油价格变化较为明显的一共有四次,其中两次涨价,分别发生在今年5月和12月;两次降价分别发生在今年2月和7月,食用油的涨跌起伏非常频繁,此次调价并不是今年第一次,较难与通货膨胀一一对应。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国内食用油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压力不小。2008年10月开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在东北大豆主产区下达了700余万吨的大豆收购指标,迄今仍有500万吨左右的大豆存储在国库中,这些大豆如果全部压榨,可以生产100万吨左右的大豆油。另外,截至2009年12月5日,中储粮在内蒙古等17个油菜籽主产省累计收购并临时储备油菜籽403.9万吨,加工成油136.6万吨。
超过200万吨的食用油储备让中储粮手中握有足够的“弹药” 可以平抑市场价格。目前中国食用油每年的消费量在2000万吨左右,即便不通过进口,中储粮储备的食用油足够全国用1个月以上。
另外,根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中国2009年全年大豆进口量为4248万吨,与去年3744万吨的进口量相比,同比增加13.5%。国际市场上大豆充足,美国农业部今年10月预计,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61亿吨,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3550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2.5亿蒲式耳(约合880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250万吨。
黑龙江多家油脂加工企业负责人对CBN记者表示,预计明年1月以后将有大量廉价进口大豆到达中国各个口岸,成本价在每吨3600元左右,与目前4000元左右的价格相比,价格要低很多。食用油因为成本增加大幅上涨并不具有持续性。
2008年1~3月份,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大豆油涨至每吨1.6万元以上,与当时的价格相比,现在食用油的价格水平不到当时的一半。而2008年上半年食用油价格的大幅飙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国际市场对大宗农产品的疯狂炒作。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曾经表示,目前国际市场多达55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这是食用油价格短期内上涨的主要动力。
中国对食用油的需求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按照农业部的数据,中国食用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1997年为7.3公斤,2006增加到15.1公斤,复合年增长率为8.4%,加上供给充足,食用油涨价与否以及涨价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成百上千亿美元游资的动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食用油涨价与国内通货膨胀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