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贸易保护中国在行动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中国制造”已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危机,国内企业惟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营造品牌形象、调整出口战略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最终渡过难关
近日,美中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上周二,美国商务部以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为由,宣称将对相关产品实施10.36%—15.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由于涉及金额巨大、企业众多,该案成为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中国制造”已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危机,国内企业惟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营造品牌形象、调整出口战略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最终渡过难关
1、钢铁业遭遇最大规模“贸易战”
在11月25日的反补贴初裁中,中国钢管企业出口受到严重冲击。根据美国的裁定,浙江健力企业有限公司将被强征15.78%的税率;而无锡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常宝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将被征收的税率分别为14.61%、10.36%和11.98%,对其他中国生产商的征收税率则为13.20%。但美方对中国油井管的制裁,还不止反补贴一项。根据美国商务部11月5日做出反倾销初步裁定,有37家中国企业还将面临36.53%—99.14%不等的反倾销惩罚性关税。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年相关涉案产品的总金额为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全部对美钢铁出口总额69亿美元的46%。业界普遍认为,如果这次初裁的结果被落实,将成为迄今为止外国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最大案值的案件。
据了解,油井管产品是中国出口美国最主要的钢铁产品,主要用作从钻井中抽取石油或天然气的高附加值产品。今年4月8日,美国7家钢铁企业和美国钢铁工人工会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即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调查),并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就业。4月2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开始调查。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1吨油井管的出口价在800到2000美元之间,仅仅增加14.61%的反补贴税,买家要支付的费用每吨就要增加117到292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油井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被大大削弱。
事实上,这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只是近几年美国对“中国制造”开刀的一个缩影。仅今年以来,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其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救济历史上极为罕见。在这一系列贸易摩擦案件中,中国钢铁产品成为美国主要的制裁对象。
过去两年,美已对4种中国出口钢管类产品征收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分别是环形焊管、薄壁矩形管、小口径管线用管和焊接不锈钢压力管。此次制裁的“靶心”油井管是中国出口比例最大的无缝钢管产品,是钢管产品中附加值比较高的品种,属于大钢厂的主要产品。海关统计显示,今年1—10月份中国出口482.9万吨无缝钢管,其中油井管出口就近400万吨。也正因如此,在此次涉案的90余家钢铁企业,包括天津钢管、宝钢、鞍钢等主要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赫然位列其中。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针对油井管产品的制裁虽然数额巨大,但相较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的总量来说,还是只占一小部分比重。但此案影响恶劣,将为今后美国制裁各类“中国制造”打开绿灯,对此,国内出口企业应保持高度警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各国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彼此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升温,在这种氛围中,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序列的出口大国,中国产品“首当其冲”成为制裁的主要目标。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称,今年1—10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共涉及116亿美元。而在以往,每年中国受到的贸易救济调查最多也只有40起左右。另外,目前全球正在调查而未实施贸易的救济措施中,也有77项涉及到中国的利益,占比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除了案件数量不断攀升之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就是涉案金额也出现了大幅提升。以前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是比较小的案子,10亿美元以下居多。但从去年金融危机以来,涉案金额不断扩大,30亿美元的案子比比皆是。这对国内的产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应对四面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为出口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2、危机倒逼企业“求新求变”
从最近频发的贸易争端看,涉及“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覆盖多个行业,一些出口比较快的产品,比如钢铁、轮胎,还有一些传统行业如纺织、玩具等,都被屡屡推上制裁席。对出口企业来说,找到一条解决贸易争端的终极之道迫在眉睫,而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则是多数经济学家共推的“灵丹妙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表示,中国目前还是处于中游的产品制造环节的国家,仅靠低廉劳动成本的优势获得全球制造业加工厂地位,虽然就业压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所创造的附加价值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能力,还是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从供给面上讲,中国政府应该要努力改变自己在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的不利格局,通过产业自主创新等方法来挑战美国的上游地位。同时,通过沿海有条件的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力图获得产品价格的定价权和产品服务所创造的更高的附加价值。
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钢铁大国和出口大国,从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世界出口钢材数量居首,但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强国。
“目前,中国进出口钢材结构差异较大,进口的高附加值钢材比例高,而出口的,却是中低档钢材比例较高。”2007年是中国钢铁行业取得出色战绩的一年。当年,中国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645万吨,折合出口粗钢7310万吨,占当年中国粗钢产量48929万吨的近15%,但吴溪淳表示,这并不是中国钢铁业应该追求的战略发展目标,钢铁企业的发展应该由大转强,与国外钢铁企业去争夺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市场。“受资源和环境条件制约,以及我国要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要求,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国不能够把扩大钢铁产品的直接出口作为发展目标,而是要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扩大内需和通过出口机电产品,实现钢铁的间接出口。为此,中国钢铁产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数量扩张,转到更加注重品种质量的提高和节能减排的不断进步。”
事实上,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危害,在此次贸易制裁下已表露无疑。近年来,我国掀起新一轮的钢铁投资热潮,产能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其中有1/4的产量相对于国内需求过剩,须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消化。今年以来,国家虽多次要求钢铁行业加大重组力度,压缩产能,但9月份国内粗钢产量仍创下新高,相当于年产6.18亿吨的水平,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一矛盾又导致了钢铁出口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一些钢企为抢出口订单,不惜压低出口报价。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的钢管业产能必须要尽快限制,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未来我国钢管行业很可能会陷入更为困难的境地。该人士表示,可以通过诸如提高附加值、分散产品种类、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来实现。
与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思路不谋而合,主管部门也正是希望各出口企业在面临危机时,首先练好“内功”。为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2009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上特意强调,危机实际上也是一种“倒逼机制”,企业应利用其助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姚坚表示,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在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贸易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增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抢抓结构调整机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动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迎难而上,取得突破。
据介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利用危机,通过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改善管理等手段,在产业升级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宁波申洲国际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的大型企业,纺织业在前几年就受到贸易保护冲击,为了寻找出路,该集团在纺织服装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该公司引进技术和投入技改资金超过20亿元,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建立开发和设计中心。今年1~9月,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36.8%,利润增长118%,终于在新一轮贸易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3、拓展多元化市场
据悉,近年来汹涌的贸易保护潮使中国的出口贸易遭受严重打击,但危机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对外出口的发展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表示,面对贸易保护的围追堵截,目前中国的出口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到国外进行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与新兴市场的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裴长洪表示,2009年上半年起,东盟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开启了进出口行业的新时代。目前,我国出口在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仅为9.2%、3.7%、10.4%、6.9%,增长空间很大,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开辟,扩大外部需求仍然大有可为。
据统计,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对外投资从20亿美元到500多亿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中国已经上升为全世界很重要的投资来源地。2009年尽管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是略有增长,预计年底企业海外投资将达到410亿美元。而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回升,企业海外投资还将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可达575亿美元。
此前在特保案中受害甚深的国内轮胎业已喊出了“市场多元化”的口号。“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及时地调整市场策略,改变市场单一的状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表示,为有效回避贸易摩擦,企业应在国内国外、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等多地区拓展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在我国轮胎企业中也不乏‘先知先觉’者。早在去年下半年,双星集团就因金融危机爆发,欧美等发达市场需求下滑而努力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又如‘海橡胶’在国内利用国家‘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他们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小。”
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将继续调整,中国出口企业应利用“走出去”带动外贸发展。后危机时代,企业应通过对外金融资产再配置,建立对外投资带动零部件出口的新贸易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认为,随着中国对外部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外汇储备逐年增长,中国企业有能力也有必要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经面向100多个国家,投资主体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投资动机包括对海外技术、渠道、品牌等方面的诉求,这些体现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对象多元、主体多元、动机多元的特点。“中国企业在通过并购获取海外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方面非常成功。”隆国强认为,中国海外投资很有成就,但是缺乏跨国经营管理能力、跨文化整合能力,在软实力上偏弱。企业海外投资不仅要强调金额数量,也要强调实际功效,要把进口我国所需资源和扩大我国海外商品市场作为战略目标,要能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基础。
吴溪淳也表示,要增强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走出去”,通过合资、参股,建设稳定的、能够体现互利共赢的原料供应基地。他举出钢铁业目前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铁矿石来源。“2009年上半年,由于除中国以外其他主要产钢国家大幅度减少了钢铁产量,使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占到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3%,而去年上半年为51%。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2003年为32.78美元/吨,2007年达到88.21美元/吨,2008年全年平均到岸价为136.2美元/吨。因进口铁矿石连年不断涨价,仅2008年比2007年进口铁矿石涨价就相当于近15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转移,使我国钢铁业的经济损失巨大。”吴溪淳认为,原材料的上涨必然摊薄产品的利润,使钢铁产品国竞争力大幅下滑,因此“走出去”成了当务之急。
4、灵活应用金融工具
在外贸企业寻找转型之路的同时,增强金融意识也是专家建议企业需要重视的另一个“药方”。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梁志东指出,目前高端产品、高附加值的产业竞争力还相对比较脆弱,企业应灵活应用出口信用保险,增加产业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此次引起轩然大波的无缝钢管属于钢铁行业的升级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怎么解决此类商品的贸易保护风险,是现代企业头疼的又一新课题。对此,梁志东列举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多种优势。首先,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支持本国企业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的政策性金融工具,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国际贸易信用风险,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积极配合国家外贸、产业等政策,支持中国企业对外出口与投资,并在出口融资、信用咨询和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另外,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和风险预警功能,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贸易保护风险,从技术上能保证企业顺利渡过难关。与此同时,出口信用保险还能通过帮助企业承担风险,让企业放心大胆地开拓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陈经纬表示,目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升级,企业在技术创新、实行海外战略的同时,也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调查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
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直伴有不确定的各类风险。陈经纬认为,“走出去”企业应重新考量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细化、更扎实。首先,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在过去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专业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前题下,增设预警部门,负责专门针对出口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动态,和客户有关情况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其二,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在常规的信用风险管理中,约束机制主要是针对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情况下,约束机制应延伸对外出口国家可能出现的国家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进行评估,凡出现这类苗头的,应及时重新考虑开拓市场,或暂缓出口;其三,要从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延伸对出口国调查和评估。
除此之外,业界也呼吁商业银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尤其要求在贸易融资方面加大力度。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中资银行需加快贸易融资创新。
王勇表示,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有一个重要理念,即: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因此,银行应该从整个贸易周期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从起点到终点)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从分立的角度仅为一两个贸易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贸易单证服务。中资银行不应游离于国际贸易供应链之外,而应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同时,其融资战略也不应再局限于对存货等实体物质进行融资,而应致力于协助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帮助供应链各成员实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比如,在分析整个贸易周期中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全局化的观念,实时追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通过灵活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为客户降低跨境交易的风险,实现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增值。
另外,中资银行还应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多种传统的和采用电子商务技术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通过安全的国际互联网渠道提供全球性的交易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现金流与贸易流的整合方案,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全球贸易信息技术操作执行体系,以及拥有一支勇于创新、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
链接:
WTO:今年反倾销案将达250起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11月28日在第三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称,据世贸组织(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28日,WTO成员共发起17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第三季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3%以上。按照目前发展趋势,WTO预计今年全年反倾销调查数量将达230至250起,超出2008年全年的212起,主要针对金属制品、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
杨益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各国内需疲软,国际市场萎缩,企业面临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增加非关税措施、频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
截至10月28日,WTO成员共启动26起保障措施调查,大大超出2008年全年11起的调查数量,主要针对化工产品,水泥、玻璃和陶瓷产品。此外,反补贴调查的数量同样显著增加。截至10月28日,WTO成员共发起了28项调查,其中第三季度发起的调查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5%;今年全年反补贴调查数量将超过1999年的最高纪录41起;发起反补贴调查数量最多的成员为美国和欧盟,分别为15起和5起。
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有116.8亿美元;涉案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救济调查有17起。
杨益介绍,钢铁、纺织和化工等成为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产品。2008年至2009年9月,在国外对华启动的137起反倾销调查中,涉及钢铁产品的案件数为24起,位居各行业之首;其次是纺织产品,为22起;位居第三位的是化工产品和机械产品,均为20起。在国外对华启动的20起反补贴调查中,涉及钢铁产品9起,位居首位。在33起保障措施调查中,涉及纺织和化工产品的案件数位居首位,均为6起。
在全球贸易摩擦剧增的背景下,杨益说,我国应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应将现有救济手段和政策手段形成合力,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形成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手段的协调机制,以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加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所在。”杨益说,我国应抓住世界产业大重组大洗牌的机遇,优化出口结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