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官员:将城商行培育成中小企业的主要银行
今年9月,本报对杭州银行、德阳市商业银行、长沙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服务模式进行了报道,为读者展示了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专业、高效、精细的特点。为此,本报记者就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专访了中国银监会监管二部主任肖远企。
今年9月,本报对杭州银行、德阳市商业银行、长沙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服务模式进行了报道,为读者展示了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专业、高效、精细的特点。为此,本报记者就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专访了中国银监会监管二部主任肖远企。
记者:城商行信贷增长较快,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重要金融力量,城商行“立足地方,服务中小”具有哪些特点,特别是支持小企业发展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小企业贷款占比如何?
肖远企:城商行市场定位的选择是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客观条件相吻合的,合理的市场定位引导城商行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快速成长壮大。
截至2009年6月末,城商行小企业贷款余额6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237亿元,增长24.5%,占全部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48208亿元)的13.03%。银监会所指小企业是指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000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
记者:我国城商行目前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突出特点?
肖远企: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城商行143家,合计资产总额49547亿元,占银行业金融资产的6.84%。2009年上半年共实现税后利润245亿元。目前我国城商行运行健康,一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好;二是不良贷款控制较好,截至6月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1.85%,创历史最好水平;三是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6月末,城商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91.26%。
在银监会的指导下,城商行近年来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机构发展有新突破;二是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水平有新提高;三是引进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四是服务小企业、县域经济和“三农”有新思路。在引领城商行坚持“服务中小”市场定位的同时,监管部门以完善机构网点布局、改进金融服务为切入点,以完善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和风险管理为保障,引导城商行向县域延伸机构,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记者:银监会对城商行未来发展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肖远企: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和风险状况,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商行监管工作的指导原则为“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分类监管、一行一策”。重点工作包括:一是引导城商行坚持科学定位和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二是指导城商行根据风险管控水平控制合理的发展速度。三是要求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四是引导城商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长效机制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实防范信贷资产的风险。五是强化资本管理,进一步增强城商行风险抵补能力。
记者:一部分城商行近年来发展迅速,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持其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
肖远企:首先,在市场定位上,城商行仍应坚持“三个服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目标,并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做中小企业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进一步引导城商行加快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提高信贷营销能力。此外,在监管政策引导上,鼓励和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到中小企业发达的二线城市和县域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将城市商业银行培育成中小企业的主要银行。
记者:《经济日报》一直非常关注城商行的发展,此次又进行了“城商行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模式”的大型专题报道,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评价和希望?
肖远企:谢谢《经济日报》对城商行的改革和发展的关注。经过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化解历史金融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城商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遇与问题并存,《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彰显了一批城商行的亮点和经验,为探讨城商行科学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记者深入基层,报道内容新鲜、活泼、令人印象深刻,希望《经济日报》今后继续关注城商行群体,和我们紧密联系,共同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报道。 (责任编辑:张元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