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为银行互持次债画红线
崔吕萍 |2009-10-27 17:06493
银监会为银行互持次债画红线 7月1日前交叉持有次级债不再从资本金中扣除。
7月1日前不再从资本金中扣除
银监会为银行互持次债画红线 7月1日前交叉持有次级债不再从资本金中扣除
在银行间互持次级债是否要从资本金中一次性扣减的问题上,银监会与银行博弈了两个月。现在这场博弈已经有了结果。据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近日发布通知称,对于银行之间于2009年7月1日之前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不再从资本金中扣除。
昨日,多家银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他们已经接到银监会正式公布的《关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机制》的通知。通知的大致内容,包括银行之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扣减,2009年7月1日之前发行的不再追溯调整,此后再产生的银行间次级债将全额扣除;与此同时,债务资本占核心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的范围只包括长期次级债,但可不包括混合资本债;另外,银监会强调主要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7%,其他达到5%以上才能利用次级债工具补充资本。
这一消息被业内视为银监会向银行的一种让步。新老划断的扣减方式让政策执行起来更便利,也不会让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下受到较大影响。
一直以来,发行次级债都是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途径。今年以来,随着信贷增速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到较大冲击,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多家银行选择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均不超过400亿元,2008年猛增至736亿元。可是截至今年7月底,商业银行次级债获准发行量已接近2000亿元,次级债发放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次级债发行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前表示,由于互持次级债是在银行内部发生的,所有的风险都在银行业内部,一旦出现危机,整个银行业将全部受到牵连。
8月中旬,银监会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当前商业银行建立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划定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底线,并表示将从附属资本中全额扣减银行交叉持有的次级债。
一次性扣减,令长期滥发互持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金的银行业感到恐慌。
此后,在汇总了一部分银行反馈意见后,银监会再度向外界释放消息,称拟对银行相互持有的次级债券资本工具分年度从附属资本中扣减,而非一次性扣除。
新老划断的扣减方式有助于减轻银行资金链压力,但考虑到新老划断的时间因素,扣减7月1日之后发行的次级债对工商银行(601398)和中国银行造成不利影响。工行于今年7月16日发行350亿元次级债,中行也于7月初发行400亿元次级债。“但工行与中行资本充足率已经达标,即便这部分次级债被扣除,也不会对其产生太大影响。”对此,东北证券(000686)银行分析师唐亚韫这样表示。
另外,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7%才能发行次级债的要求,对半年报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只有4.68%的浦发银行(600000)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知整体的基调比《征求意见稿》缓和很多,对上市银行属于中性偏利好。”唐亚韫表示。她同时认为,如果将上述政策调整延伸至银行股投资策略上,可以看到上市银行整体的投资环境正在逐步转好,宏观经济复苏的稳固和经济增速的迅速见底回升、利率政策改革的渐行渐近是支持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两大支持点,建议长期资金可以在目前逐步增加银行的仓位和配置比例。
银监会在此事上做出让步,并不代表其对银行资本金监管力度有所放松。据相关人士透露,从未来长期的趋势看,商业银行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如何学习在经营中逐步节约资本;二是如何补充核心资本,补充核心资本后必然伴随着如何迅速提高被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否则银行估值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市盈率的提高面临着一定的上限。
银监会为银行互持次债画红线 7月1日前交叉持有次级债不再从资本金中扣除
在银行间互持次级债是否要从资本金中一次性扣减的问题上,银监会与银行博弈了两个月。现在这场博弈已经有了结果。据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近日发布通知称,对于银行之间于2009年7月1日之前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不再从资本金中扣除。
昨日,多家银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他们已经接到银监会正式公布的《关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机制》的通知。通知的大致内容,包括银行之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扣减,2009年7月1日之前发行的不再追溯调整,此后再产生的银行间次级债将全额扣除;与此同时,债务资本占核心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的范围只包括长期次级债,但可不包括混合资本债;另外,银监会强调主要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7%,其他达到5%以上才能利用次级债工具补充资本。
这一消息被业内视为银监会向银行的一种让步。新老划断的扣减方式让政策执行起来更便利,也不会让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下受到较大影响。
一直以来,发行次级债都是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途径。今年以来,随着信贷增速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到较大冲击,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多家银行选择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均不超过400亿元,2008年猛增至736亿元。可是截至今年7月底,商业银行次级债获准发行量已接近2000亿元,次级债发放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次级债发行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前表示,由于互持次级债是在银行内部发生的,所有的风险都在银行业内部,一旦出现危机,整个银行业将全部受到牵连。
8月中旬,银监会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当前商业银行建立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划定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底线,并表示将从附属资本中全额扣减银行交叉持有的次级债。
一次性扣减,令长期滥发互持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金的银行业感到恐慌。
此后,在汇总了一部分银行反馈意见后,银监会再度向外界释放消息,称拟对银行相互持有的次级债券资本工具分年度从附属资本中扣减,而非一次性扣除。
新老划断的扣减方式有助于减轻银行资金链压力,但考虑到新老划断的时间因素,扣减7月1日之后发行的次级债对工商银行(601398)和中国银行造成不利影响。工行于今年7月16日发行350亿元次级债,中行也于7月初发行400亿元次级债。“但工行与中行资本充足率已经达标,即便这部分次级债被扣除,也不会对其产生太大影响。”对此,东北证券(000686)银行分析师唐亚韫这样表示。
另外,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7%才能发行次级债的要求,对半年报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只有4.68%的浦发银行(600000)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知整体的基调比《征求意见稿》缓和很多,对上市银行属于中性偏利好。”唐亚韫表示。她同时认为,如果将上述政策调整延伸至银行股投资策略上,可以看到上市银行整体的投资环境正在逐步转好,宏观经济复苏的稳固和经济增速的迅速见底回升、利率政策改革的渐行渐近是支持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两大支持点,建议长期资金可以在目前逐步增加银行的仓位和配置比例。
银监会在此事上做出让步,并不代表其对银行资本金监管力度有所放松。据相关人士透露,从未来长期的趋势看,商业银行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如何学习在经营中逐步节约资本;二是如何补充核心资本,补充核心资本后必然伴随着如何迅速提高被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否则银行估值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市盈率的提高面临着一定的上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