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为建设强国加速调整振兴
生意社10月13日讯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市场一直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支撑着众多国内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
生意社10月13日讯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市场一直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支撑着众多国内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美国金融领域的动荡传导至实体经济,加剧了信贷紧缩,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动荡直接冲击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失业人口逐步增加,消费需求持续下降。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美元持续贬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纺织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本。金融危机对纺织品服装国际需求的影响并不限于美国市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欧洲、东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出口贸易占有重大份额的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纺织企业遭遇“黑色风暴”
2008年的春季广交会上,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贸业务代表沈志敏愁容满面,公司自2007年4季度以来,来自美国的订单已经减少了20%,而2008年是最难做的一年。国内外经济与贸易环境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原料成本、人工成本、政策成本、通胀压力等无不考验着纺织企业的运营能力。山东淄博兰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外贸代表张猛更是心急如焚:“现在已经不是你能不能赢利的问题,而是企业能不能撑下去的问题了。”在当届广交会服装展区,多数企业亦对当年的出口形势表示悲观。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56.23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仅增加了9.7%,出口增长不仅远低于往年20%以上的水平,较2007年全年18.77%的增长水平也大幅回落了9.07个百分点。
纺织企业面临的压力首当其冲是人民币升值。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元人民币兑1美元。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由于人民币升值的不确定性,企业用预期汇率与客户报价,有的客户不认,结汇时就会造成企业的损失。虽然明知道美元在贬值而欧元在升值,但公司又不能改为欧元报价,所以,人民币升值成为企业面对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压力。二是棉花、棉纱、面料、服装整个产业链层层传导的成本压力。2007年,原棉价格每吨上涨了2000元,导致棉纱价格上涨;企业用于燃料的煤炭价格从200多元/吨上涨至800多元/吨;而服装企业则承受着棉纱、化纤等上游产品提价导致纺织面料价格的上涨。三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堵住了许多用工漏洞,但也使用工成本上涨。由于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仅实施《劳动合同法》一项,浙江凯喜雅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开支每人每月就增加了500元。四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大国,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最大的市场之一。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明显放缓,美国的消费支出也在减少。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从2006年7月的31.39%下滑到2007年12月份的23.97%,一直到2008年2月下降17.60%。五是出口退税降低。自2003年至2007年7月,我国3次下调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其中2007年7月的下调,服装、鞋帽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由11%调至5%。纺织服装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竞争异常激烈,服装企业在产品出口上缺乏定价的主动权,出口退税调整造成的成本上升很难转嫁,利润率进一步降低。
探寻纺织发展新途径
面对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许多企业发出了“路在何方”的叹息和疑问。究竟路在何方?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后,纺织企业该何去何从?
“行业协会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企业现实情况,及时传递基层的呼声,努力争取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但是,摆脱困境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靠企业自己立足创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2008年4月20日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们是遇到了困难,然而,危机和困难还有一个功能——它能够促使我们摆脱传统的思维去创新自我。企业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把矛盾化成动力,用创意的文化、创新的思维去战略性地思考生存和发展问题。”杨东辉的话代表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发展途径的决心。
同年4月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的全国纺织科技工作大会上,鲁泰等18家优势企业被评为全国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这些科技型企业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能够化解诸多不利因素去发展自己,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技实力。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纺机重点企业。这些年来,企业出色地完成了从规模外延型向科技内涵型的转变。他们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纺织机械的研发水平,产品档次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攀升。“企业如何才能跳出低档产品恶性竞争的漩涡?那就要看自己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江苏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鹏说,“在行业困难的形势下,靠单个产品创新、不成系统的创新,都无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不间断地集成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叠加优势,拓展自己的赢利空间”。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则认为,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纺织行业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正在减少,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则越来越多,因此,有做百年老店雄心的企业,一定要在人才培育上花大力气、下大本钱。近年来,鲁泰公司通过引进和培养,造就了一支有事业心、有知识、有创造能力的科研队伍。2007年,公司仅技术中心人员的培训费用就达80多万元。当年,鲁泰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60%,经济效益连续3年在全国色织行业排名第一。
正是像鲁泰、东飞马佐里这样在行业内占到1/3的企业支撑起了纺织业的一片蓝天。这些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重视工艺和产品研发,不仅通过提高品质增加效益,而且利用品牌价值使经济效益提升,获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对其余2/3的企业来说,转变粗放经营观念,重视技术进步才是前行的方向。
早在2006年4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就提出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必须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杜钰洲强调,观察行业总是停留在总体经济指标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视角深入到结构层面。我们既要解决科技攻关的问题,又要解决攻关成果产业化的问题;既要有走在国际科技前列的骨干企业,又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行业公益性技术研究,解决成果推广普及的问题;既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纺织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要培养广大一线的创新人才,从而较快改变全行业的科技创新面貌。
扩大内外销市场有效需求
2008年年底,面对各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销急剧下滑的不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方针政策。2009年2月22日,第91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在上海如期举办。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作为针棉织品行业历史最悠久的内贸展会,50年来为企业开拓内销市场铺路架桥,发挥着品牌孵化器的作用。面对新形势,“中针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起为广大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的重任。事实上,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的话来说“内销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规模以上企业国内销售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08年的77%。2009年,内需市场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这是纺织行业发展保持稳定的可靠基础”。
在2009年新年伊始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针对业内企业对未来国际市场和当下国内市场形势的诸多疑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给了大家一个科学性、前瞻性的阐述。孙瑞哲分析说,从外部需求看,世界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趋势减缓,但不会停止。全球纤维消费量稳步提升,人均纤维消费量缓步增长。欧、美、日是重点市场,须重点研究与关注。中国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纺织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形成的规模和配套优势难以轻易取代。从内部需求看,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驱动力转移,启动国内消费是关键,产业用纺织品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配套完善和社会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使内需市场空间增大。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向多层面发展,价格、质量、功能、环保是主流消费需求。世界贸易趋势减缓但不会停滞。
据Fiber Organon(美国《纤维组织》杂志)统计,预计2007~201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7000万人,按2007年世界人均纤维消费10.9公斤保守估计,将增加纤维需求76.3万吨。另外,社会经济在发展,其他领域纤维需求量还会增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趋势不可阻挡。根据WTO数据,亚洲对欧盟、北美、中东、非洲及亚洲内部的贸易持续增加,以中国为代表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已稳固了在全球供应量中的地位;欧盟内部、北美内部的贸易量逐浙减少,全球纺织服装市场配置的天平已向亚洲倾斜,而中国纺织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形成的规模和配套优势依旧。
毋庸置疑,这场金融危机使国民经济的驱动力发生了转变,启动内需、增加投资成为关键。随着出口拉动作用的下降,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落在了启动内需方面。2000年~2007年,中国经济外向度明显增加,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从39.9%增加到63.6%。中国纺织工业外向度则逆趋势而动,从61.39%降到38.96%。因此,内需是纺织工业最重要的市场。
纺织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在金融危机中不少纺织产业集群的表现,代表了行业这些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在中国纺织工业高速发展中形成的众多纺织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条件下,产业集中度高,产品特色突出,企业数量众多,配套相对完整,规模效益明显,产业与市场互动,其纺织经济已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70%以上。“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绍兴县纺织业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县域内纺织产业特色鲜明,分布集中,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镇。目前我们正以国有控股轻纺城为契机,提出二次创业,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引导全国纺织工业实现产业提升,保持健康协调发展,从2002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了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成立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办公室,先后与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集群地区建立了工作联系,并分批分期对这些地区进行调研和工作指导。在时机成熟后,先后分八批对145个地区进行了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命名。这些纺织产业集群的兴盛,对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数量均呈现明显优势。产业集群的公共平台建设包括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信息化服务、融资服务等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特别是社会责任方面如市场秩序、知识产权、节能减排等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将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到底
应该说,即使没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纺织工业多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早晚也会爆发,纺织行业已到了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头,这一点为业界所公认。2008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政方针,将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调整发展的实际需求。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重新界定了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要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行业振兴,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到至今,东部棉纺织产业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其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部棉纺织产业逐渐面临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例如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资源紧张、水电运输等生产管理成本的增加、交通、环保以及沿海各省的经济扶持政策的取消等问题,使东部沿海棉纺织产业发展明显缺乏后劲,经济效益下降,竞争力逐渐失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棉纺织企业开始考虑迁到西部地区。近几年,已陆续有一些知名棉纺织企业实施了西迁。2009年9月杜钰洲会长在河南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洽谈会上说,中国纺织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从全国纺织集中在东南沿海区域的范围经济向发挥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化整合的全国网状产业结构转变。他还提醒,中国纺织工业要防止重走市场自发性难以避免的粗放发展老路,防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杜钰洲会长在回顾了60年纺织工业发展历程之后说,目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在积极贯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体现在五大转变上:第一,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进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提高科技和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产业升级。第二,从对资源消耗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约纤维资源、能源、水源的资源节约型产业。第三,从牺牲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清洁生产,减少排放,加强环境治理。第四,从传统粗放型产业组织结构向现代集约型组织结构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企业结构、产业集群组织结构、跨国配置结构的调整,包括跨国营销渠道的建设,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技术、生产、设计与研发、品牌、教育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第五,从市场秩序不够完善向更完善的市场秩序转变,提高市场效率,加强行业自律,继续扩大落实纺织CSC9000T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我们面前的市场其实非常广阔,我们的担子也更重,产业升级需要一代一代纺织人不懈地努力!”杜钰洲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