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面临三大挑战
2009年中欧-华安锐智沙龙20日在上海举行,业内专家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关注,并指出流动性管理、人民币区域化,以及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是宏观经济未来面临的三大挑战。
2009年中欧-华安锐智沙龙20日在上海举行,业内专家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关注,并指出流动性管理、人民币区域化,以及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是宏观经济未来面临的三大挑战。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当前各国对于流动性都十分关注。她认为流动性有三个层次:一是银行间流动性,主要指商业银行头寸;二是社会流动性,即社会购买力,也就是广义货币M2;三是市场流动性,也就是资产变现的能力。吴晓灵认为,必须站在这三个层次上分析流动性问题。银行间流动性的管理,需要央行建立明确的政策目标,以及未来利率的市场化;而对社会流动性的管理,需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进行约束;在市场流动性层面,宏观上要防范系统性风险,降低市场杠杆率,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微观上要培育多样化市场主体,维护市场主体的稳健运行,而市场同质化必然会潜伏流动性风险。
吴晓灵还指出,对央行在实际操作和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上不一致的批评,其实是一种误解。央行的货币调控要有中介目标,需要动用很多工具来实现。2003年以后中国的外汇流入非常多,造成央行不得不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措施来对冲多余头寸,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紧缩,要把央行管理头寸和收紧银根区分开来。央行在M2目标不变时调控超额储备率和基础货币,并不影响货币政策的取向。不过针对上半年M2的高增长,吴晓灵认为适当控制并回归调控目标是正常操作,“我们的货币供应几乎是经济增长的3倍多将近4倍,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则指出,当前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化的条件。第一,中国目前是第三大经济体,而且还存在和其他经济体不一样的持续高速增长空间,必然要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货币;第二,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增长,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过程,客观上周边国家也愿意积极持有;第三,事实上周边已经有大量持有人民币的国家,蒙古等国已经宣布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还有的国家已经把人民币宣布为外汇储备;第四,今后10-20年亚洲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在此背景下各国都想寻求稳定的汇率机制,各国看贬美元并寻找出路,正是人民币逐步走出去的好时机。
夏斌还指出,人民币区域化要真正实现,必须让境外的人民币实现价值储藏功能,为此要抓紧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因此,应尽快放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放宽境外人持人民币到境外消费,鼓励企业用人民币到境外投资,推行人民币互换和人民币贸易融资,扩大人民币银行间的拆借,放宽QFII、QDII的通道,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和债券等。
美国德太投资集团高级合伙人单伟建则指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尤为重要,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的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现在的经济模式产生了几种不良后果,包括产能过剩和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单伟建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造成污染增加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严重的贫富差别。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内需,增加个人消费,需要建立自己的市场,而不是过多依赖国外市场。从过去日本的经验也可以发现,依赖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恐将非常困难。他表示,救急的时候的确要先恢复经济增长,所以中央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非常重要。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提高消费和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